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用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认识痤疮,认为其病机波及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症状多兼见卫、气、营、血分证,病机分别是卫分郁闭、气分郁热、营分痰热、血与热结,治疗痤疮宜贯彻"火郁发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瘀者行之"的原则,犀角升麻汤为治疗痤疮血分瘀热证良方。方中寒温之药并用,清热的同时发越郁火,并结合行散之药,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用治痤疮,可收桴鼓相应、拔刺雪污之效。  相似文献   

2.
火郁证指阳气怫郁、火邪壅闭于里的病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以配伍祛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喜上炎而恶抑遏,火邪郁结于内,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郁火,则恐寒凉冰伏邪火,凝结气机,欲清反滞,郁结不得开,火邪亦难去,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还要把握火  相似文献   

3.
黄淑芬教授寒温并用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芬教授认为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治疗外感发热善于寒温并用,以辛温解表之品,配合寒凉药疏表达邪,开郁透热,并防寒凉冰伏,收效甚捷。本文介绍黄教授寒温并用治疗风热郁表、邪热闭肺、太阳少阳合病、暑湿郁滞病案4则。  相似文献   

4.
介绍朱迪教授运用"火郁发之"法论治非口源性口臭的临床经验。口臭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胃热熏蒸关系密切,治疗从"火郁发之"立论,清透脾胃湿热、辟秽化浊。临证自创清中化浊汤,以泻黄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而成,药物辛凉,辛味可透,寒凉可清,清中有散,气机通畅,口臭可除。  相似文献   

5.
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 ,火邪壅闭于里的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 ,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 ,以配伍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 ,喜上炎而恶抑遏 ,火邪郁结于内 ,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 ,则恐冰伏邪火 ,凝结气机 ,欲清反滞 ,郁结不得开 ,火邪亦难去 ,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 ,则火郁自解” ,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 ,还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 ,酌情配伍轻灵之品 ,于清降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 ,则郁结易开、火郁得泄。风药辛散轻灵 ,籍“轻而扬之”之性开宣汗道、因…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痤疮病机包括卫、气、营、血4个层次,各层次病机分别是卫分郁闭、气分壅热、营分痰结、血分瘀热,痤疮初起病势轻浅,以卫分郁闭为主者其治疗宜宣通肺卫佐以清热,羌芷银翘散主之;病势较浅、以气分郁热为主者宜清三焦郁热,佐以宣通肺卫,枇杷清肺饮加减主之;痤疮经久、病势发展至营分痰结者宜透热转气、化痰散结,佐以活血调营、宣通肺卫,仙方活命饮主之;病势深在、血分瘀热者宜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宣通肺卫、清气分热、燥湿化痰等治法,犀角升麻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火郁发之"在《黄帝内经》中的本义进行了探讨。火郁,与运气的火郁有关,既有火运之郁,也有火气之郁;寒水之制外,多种气化运动失常皆可造成。火郁"发之"的治法,是在自然界"火郁之发"的启示之下,对人体气机郁滞状态加以疏导,使之流畅。"发之"的用药,是"以苦发之""辛苦发之",且"发不远热",以辛味药、苦温药为主。治疗火郁,需注意清热与透热并行。  相似文献   

8.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其治疗多依据"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张文风教授治疗长期高热患者时,在辨证审因的同时注重因人、因时制宜,主张临证时不应"见热清热",要诊断出引起发热的根本病机,从而辨证论治。长期高热患者1例,主症高热持续不退,究其病机为肝气不舒、气郁化火,故运用"火郁发之"之法,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医》2021,39(1):22-24
玄府是存在于人体的细微结构,具有微观性、广泛性和喜开恶阖性,玄府郁闭是疾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中医"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郁既是病机又指病症,如朱丹溪"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又如气机郁滞不畅等。肺主气朝百脉,主治节。肺玄府郁闭则主气功能受损,气损则血伤,血不归经则致崩漏。肝主疏泄主藏血,肺主降而肝主升,肺降不足,火气上逆,肺失清肃,燥热内盛,郁而化火,伤及血络;气机逆乱,血随气陷,而致崩漏。本文意在从开玄府的角度,讨论宣开肺气治疗郁而崩漏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中药治疗眼科炎症时药物配伍的特点及规律性,整理归纳大量治疗眼科炎症的中医传统方剂,发现大都以寒凉中药与辛味中药配伍而成。提示寒凉中药与辛味中药配伍与其协同作用有关,其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勇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15-1016
火热论是刘完素学术思想的主线,它源于《内经》,承于仲景。通过对其"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刘完素的火热论实际上是火郁论,即阳气怫壅闭郁。所以其寒凉药物的使用是与宣畅气机的药物一起使用的。而这正是其作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使用寒凉药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以卫气营血传变理论为指导,"先证而治"治疗外感高热疗效。[方法]根据卫气营血理论,热在卫分,卫气分药同用,银翘白虎汤加清热解毒之类。热在气分,急挫热势,防止津液亏耗,白虎汤加清热解毒之品。邪入营血,病势重笃危急,采用清热透营,凉血解毒法,以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泄热之品。[结果]临床治愈49例,显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11%。[结论]"先证而治"大法,先发制药,先药于证,先药一步,可达到有效控制病势,切断病机转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一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则氤氲于内而致病.故<丹溪心法>说"气有余便是火",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临床治疗火热郁闭所致的病证,<内经>强调要"火郁发之",即在清热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辛温或辛凉的发散药物,顺其性使之得以升散.  相似文献   

14.
温病治疗学中的透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透法是温病治疗学的方法之一,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的优势,温邪致病应以透邪之法为纲,邪在于卫分,应宣通气机,透邪于外;邪在气分,当调畅气机,寓清于透,透热于外;邪在营分则当"透热转气"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邪入血分则应以清营凉血,使邪热随斑出而向外透解。只有理解和应用好透法,才能更好的应用中医药治疗温热病。。  相似文献   

15.
林支穹  余王琴  杜仲燕 《新中医》2019,51(12):58-61
简版:目的:探析叶天士治疗营分证的特色与经验,为临床诊治营分证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相关医案记载的方剂和药物,对相关药物的出现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营分证典型病案共43例,涉及药物73味,其中清热药最多,达35.62%。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营分证以“清营凉血滋液、透热转气、开透郁闭”为原则,可为现代营分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读《四川中医》83年2期《内科高热急症病机及治疗改革的探讨》一文,从中受到启示:“菌”和“毒”的概念并不相同。邪、毒、热三者的关系是:“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下二例证及卫分、气分、营分。应用解毒法为主予中药口服后,高热顿退。验证了“毒”是各种温邪的共性,由毒致热是高热急症的主要病机。论治时,从卫分伊始,即把解毒法贯穿于温邪传变的各层次。经过解毒取得了清热的效果,显示出解毒法治疗高热急症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外感温热之邪多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各阶段逐层深入,因此在治疗上应采用"轻清宣透法"因势利导逐层托透温邪,再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性分而治之。卫分疏散表邪,气分透邪外解,营分透热转气,血分托邪外达,总以"轻清宣透法"贯彻始终。宣透邪气,疏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契合温病的病机特点,故而贯穿温病证治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藿香,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功能解暑化湿,理气和中。笔者在临床上,不仅于暑湿感冒、湿阻中焦诸证所必用之,且在治疗里实热证的大队苦寒(寒凉)药中亦佐用之,具有增效克弊之功。兹略述体会如下:1 可宣通郁闭 《内经》曾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盖里热郁蒸,病在气分者,乃因热郁于里而无去路所致。故非有发泄开腠,则不足以透其邪。若一味苦寒,则可致邪气郁遏,恐有冰伏之虞。而藿香味辛性温,辛则能散,温则能通,故能透邪外出。今寒凉得辛通,则不至于冰遏病邪;辛宣得清凉,又能内清外透,功效增著。2 可顾护脾胃 盖里实热证之治疗,必用大队…  相似文献   

19.
在温病的治疗中,“引邪深入”历来被奉为戒律。所谓“引邪深入”,是病在卫分,用了气分药或血分药,会把病邪自卫分引入气分或血分,出现气分证或血分证;或者是病在气分,用了营血药,会把病邪引入营血,出现营血证;或者是病在营分,用了血分药,会把病邪引入血分,出现血分证。因而“引邪深入”成为治疗湿病之戒。对此,温病学家都非常重视,例如,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五条云:“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  相似文献   

20.
温病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在祛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邪能外透。热象偏重是温病主要特点,清热祛邪是其大法,辛味药物似应少用,然温病方中却以辛味药物与其它药物巧妙配伍,针对温病之热常有"郁"的特点,使其祛邪开郁、透邪外达之功具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