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对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监护治疗的临床差异。方法选择老年严重脓毒症伴有脓毒症性休克患者60例,均给予右侧桡动脉、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同时采用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连续监测。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分为休克期与稳定期。比较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桡动脉有创血压与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桡动脉与股动脉平均动脉压相关性较好,呈高度直线相关(r=0.969,P0.05)。稳定期及休克期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肱动脉无创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桡动脉(P0.05)。肱动脉与桡动脉平均动脉压呈直线正相关(r=0.871,P0.05)。休克期肱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桡动脉(P0.05)。休克期肱动脉与桡动脉平均动脉压相关性低于稳定期(r=0.784)。结论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平均动脉压相关性好,临床监测可以相互替代,建议在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早期加强有创血压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中国超重及肥胖青年大学生血清内脂素的水平,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关系。方法从西安工业大学中央校区148例17~23岁的超重及肥胖青年大学生中筛选出高血压患者45例为高血压组,血压正常者103例为对照组。使用Sphygmo Cor无创主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测量外周血压;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并分析其与中心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的中心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舒张压、外周肱动脉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高血压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高[(227.33±30.93)μg/L vs.(201.58±34.0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中心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收缩压、外周肱动脉舒张压、外周肱动脉平均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0.489、0.414、0.460(P均0.001)。结论超重及肥胖青年大学生中高血压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血压正常者,并且内脂素与中心动脉收缩压及外周血压呈正相关,预示内脂素可能参与青年大学生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术中使用动脉导管直接测压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及肱动脉压,分析二者之间关系及年龄和高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问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肱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升主动脉收缩压[(132±22)mmHg比(128±21)mm Hg,P=0.0001],肱动脉舒张压与升主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11)mm Hg比(67±11)mm Hg,P0.05],在老年组、非老年组及各年龄组肱动脉脉压均高于升主动脉脉压(P=0.0001);老年组的升主动脉及肱动脉脉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72±17)mm Hg比(52±14)mm Hg,(77±18)mm Hg比(57±15)mm Hg,P=0.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动脉脉压及肱动脉脉压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及肱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65±20)mm Hg比(53±14)mm Hg,P=0.004;(69±20)mm Hg比(59±13)mm Hg,P=0.013],但是中心动脉舒张压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1)mm Hg比(64±11)mm Hg,P=0.132]。结论外周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均高于中心动脉,与年龄及是否伴高血压无关;老年组中心动脉及外周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及中心动脉脉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但两者中心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外周肱动脉压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728名高血压患者,测量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和外周肱动脉压,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对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和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肱动脉收缩压高于中心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要低于中心动脉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肱动脉及中心动脉脉压随着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女性两者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中心动脉压和外周肱动脉压有显著差异性。中心动脉压、肱动脉压、脉压与年龄、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导管测量主动脉根部血压(中心动脉压)与经袖带测量肱动脉血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分别记录主动脉根部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同步经袖带测量左臂肱动脉无创血压两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记录收缩压、舒张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P=0.908。中心动脉舒张压较肱动脉舒张压低7.85mmHg(P<0.001),舒张压净差异变化值在65岁以上组较65岁以下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袖带肱动脉收缩压能准确反应中心动脉收缩压变化,袖带肱动脉舒张压较中心动脉舒张压高,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加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3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及氢氯噻嗪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血压达标后3个月时(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分别测量患者肱动脉压及应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压.结果 治疗后两组药物对患者外周肱动脉压的影响无明显不同(P>0.05);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4.5 mmHg(P<0.05).结论 虽然两种降压方案对外周肱动脉压影响相似,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的中心动脉血压参数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量146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肱动脉血压、升主动脉血压,计算患者的冠脉病变支数及Syntax积分,分析血压参数和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肱动脉收缩压(BSBP)有高于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2±14.1)mmHg比(125.0±13.4)mmHg,t=1.62,P=0.10;肱动脉舒张压(BDBP)有低于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7±11.0)mmHg比(77.9±11.3)mmHg,t=1.88,P=0.07;肱动脉脉压(BPP)高于中心动脉脉压(CPP),(54.5±11.8)mmHg比(50.0±11.1)mmHg,t=2.51,P0.05。年龄和中心动脉脉压对冠脉病变Syntax积分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结论经导管测量的中心动脉血压参数可预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动脉压(CAP)指升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过去受测量仪器的限制,临床高血压管理的血压及脉压测量均采用外周动脉压即肱动脉血压替代中心动脉压。这是假设肱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相同。事实上外周动脉压不能完全替代中心动脉压,更不能等同于中心动脉压用以评价高血压药物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科老年患者侧卧位术中双侧上肢无创动脉压与有创动脉压的一致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胸科择期于侧卧位进行手术的患者140例,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同步监测非开胸侧上肢的无创血压和双侧上肢无创血压.根据侧卧位时有创收缩压值大小分为As组(收缩压<90 mmHg)、Bs组(90 mmHg≤收缩压<120 mmHg)、Cs组(120 mmHg≤收缩压<150 mmHg)、Ds组(收缩压≥150 mmHg),根据侧卧位时有创舒张压值分为Ad组(收缩压<50 mmHg)、Bd组(50 mmHg≤收缩压<70 mmHg)、Cd组(70 mmHg≤收缩压<90 mmHg)、Dd组(收缩压≥90 mmHg).对各组患者的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有创动脉压与无创血压作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4组患者开胸侧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患者非开胸侧无创收缩压与有创收缩压以及Bd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患者非开胸侧无创收缩压与有创收缩压以及Bd组患者非开胸侧无创舒张压与有创舒张压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 =0.946(P <0.01)和r=0.912(P<0.01).结论 胸科侧卧位手术中非开胸侧较开胸侧的上肢无创血压与有创动脉压相关性更好,当收缩压为90~ 120 mmHg以及舒张压为50~70 mmHg时,非手术侧无创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准确反映血压变化,但是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时有创血压的监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肱动脉压与脉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肱动脉压、脉压,了解脉压随年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选取728名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410例,女性318例,年龄24~88岁,测量患者的中心动脉压、肱动脉压,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分析脉压与年龄之间变化趋势。结果患者中心动脉收缩压、脉压低于肱动脉收缩压、脉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心动脉舒张压高于肱动脉舒张压,两者之间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肱动脉及中心动脉脉压随着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女性两者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有显著差异性,中心动脉与肱动脉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目前通用的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仪A-PULSE CASPro和SphygmoCor测量中心动脉压的相关性和稳定性。方法:450名男性志愿者,年龄19~23(22±1)岁;采集病史、记录一般情况;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坐位休息10 min后测量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分别用A-PULSE CASPro和SphygmoCor测量中心动脉压;记录数据。结果:A-PULSE CASPRO与SphygmoCor 测量的中心动脉压平均差值为1.57 mmHg(1 mmHg=0.133 kPa)和标准偏差为2.53 mmHg。采用Bland-Altman评价两种方法测量中心动脉压的偏差是在(5±8) mmHg范围之内。两种设备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231*X+9.9341。A-PULSE CASPro和SphygmoCor测量的中心动脉压数值一致性好,R2为0.9123。结论: A-PULSE CASPro和SphygmoCor测量中心动脉压数值基本一致,相关性好,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影响。方法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分别同步测量145例高血压病或(和)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单药降压治疗二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培哚普利组(4mg/d,62例)、美托洛尔组(25mg/d,39例)。结果升主动脉收缩压高于袖带加压法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9.6mmHg(P<0.01),升主动脉舒张压低于袖带加压法肱动脉舒张压2.0mmHg(P<0.01),升主动脉脉压较肱动脉脉压大11.6mmHg(P<0.01)。虽然培哚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相同,但是培哚普利组的升主动脉收缩压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升主动脉压与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虽然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降低肱动脉压效果相似,但培哚普利降低升主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心脏将血液注入中心弹性动脉。目前还没有研究描述中心血压昼夜变化规律,或能够回答与外周血压相比,中心血压与心电图指数的关系是否更为密切的问题。方法:在177名男性(平均年龄29.1岁)参与者中,用经过验证的振荡式Mobil-O-Graph 24hPWA监测器进行24h监测,比较心电图指数与肱动脉和中心动脉血压的关系。结果:从清醒到睡眠,外周血压下降11.7/13.1、中心血压下降9.3/13.6,而中心脉压增加4.3mm Hg(P0.01)。在24h、清醒和睡眠期间,外周收缩压/舒张压与中心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值分别为11.8/-1.6、12.7/-1.8和10.3/-1.2mm Hg(P0.01)。平均Cornell电压和指数分别为1.18 mV和114.8mV·ms。收缩压/舒张压每增加1个标准差,肱动脉24h和睡眠血压相关的Cornell电压分别高出0.104/0.086和0.082/0.105mV,与中心血压相关的电压高出0.088/0.90和0.087/0.107mV;与外周血压对应的Cornell指数估值分别为9.6/8.6和8.2/10.5mV·ms,与中心血压对应的Cornell指数估值分别为8.6/8.9和8.8/10.7mV·ms。对于肱动脉血压和中心血压,回归斜率(P≥0.07)和相关系数(P≥0.09)相似。心电图测量值与清醒血压和脉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和中心血压在一天中平行运动,且与Cornell电压和指数有相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96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同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合并高血压组53例,非高血压组43例;采用酶法测定血尿酸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尿酸浓度[(380±87)μmoL/L]高于非高血压组[(332±90)μmol/L,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浓度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及脉压显著呈正相关(r=0.411、0.364,P0.01);与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及肱动脉收缩压(BSP)亦呈正相关(r=0.273、0.256,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呈正相关(21.3%比49.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中心动脉脉压、血尿酸浓度(OR=1.091、1.059、1.010,P0.05)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心动脉压、血尿酸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中心动脉压较肱动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具有更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降压治疗中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正在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并且脉压≥60 mmHg的高血压患者,分为安慰剂组(15例)和氟伐他汀组(15例),分别加服安慰剂(1片每天)或氟伐他汀(40 mg/d),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从桡动脉压力波形实时获得的中心动脉血压、压力反射波增强指数(AI).结果安慰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肱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分别降低8.0±12.9 mmHg (P=0.031) 与5.7±9.3 mmHg (P=0.033),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分别降低9.7±12.4 mmHg (P=0.009) 与7.1±9.3 mmHg (P=0.01),中心动脉下降幅度大于肱动脉;舒张压和心率无显著改变;C2升高 (P=0.03);AI降低 (P=0.026);PWV 和C1无显著改变.结论氟伐他汀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小动脉弹性和外周压力波反射,具有缩小脉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中心脉压(CPP)以及外周脉压(PPP)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初发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应用SphygmoCor大动脉功能仪测量桡动脉的脉搏信号,同时测量肱动脉血压,使用经过验证的通用转换公式估算中心血压。结果高血压组CFPWV、外周收缩压(PSP)、中心收缩压(CSP)、PPP、CPP较对照组升高(P〈0.05);PPP〉60 mmHg组患者的CFPWV大于PPP≤60 mmHg组(P〈0.05);CPP〉40 mmHg组患者的CFPWV大于CPP≤40 mmHg组(P〈0.05);高血压组的CFPWV与PPP、CPP均成正相关(r=0.35、0.42),对照组的CFPWV与PPP无相关性,与CPP成正相关(r=0.29)。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与CPP的相关性更好,降低CPP可能更好地改善动脉弹性,可更好地指导干预以及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测量踝部动脉血压与肱动脉血压、主动脉内血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下肢血压测量方法。方法 对高血压病组及非高血压病组共 10 7例病人采取将袖带缠于小腿下端监听足背动脉血压 ,并与肱动脉血压、主动脉内血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踝部动脉血压与肱动脉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 ,两组四肢血压与主动脉内血压相关性检验 ,除高血压组踝部动脉舒张压外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比肱动脉分别高 10和 5mmHg;肱动脉收缩压低于主动脉内收缩压 5mmHg ,舒张压约高于主动脉内舒张压 5~ 6mmHg ;踝部动脉收缩压高于主动脉内收缩压 6mmHg ,舒张压约高于主动脉内舒张压 10mmHg。结论 测量踝部动脉血压的方法是可信的 ,但高血压组的踝部动脉舒张压与主动脉内舒张压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压和无创中心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 175名志愿者,男性135人,年龄22~76岁,平均(41±13)岁;女性40例,年龄17~71岁,平均(51±12)岁。采集病史、记录一般情况,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卧床休息10 min后测量左上肢肱动脉血压3次,每次间隔2 min。用SphygmoCor无创主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中心动脉压,记录数据。结果 3次外周血压与SphygmoCor测量的中心动脉压相关性不一致,其中3次平均值和1、3次平均值与SphygmoCor测量的中心动脉压相关性好(r=0.907,r=0.932,P<0.01)和(r=0.908,r=0.931,P<0.01)。结论外周血压3次平均值和1、3次平均值与SphygmoCor测量的中心动脉压相关性好。相关性不受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在高血压诊断与管理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培哚普利及美托洛尔对中心动脉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分别同步测量145例高血压病或(和)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单药降压治疗二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培哚普利组(4 mg/d,62例)、美托洛尔组(25 mg/d,39例).结果 升主动脉收缩压高于袖带加压法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9.6 mm Hg(P<0.01),升主动脉舒张压低于袖带加压法肱动脉舒张压2.0 mm Hg(P<0.01),升主动脉脉压较肱动脉脉压大11.6 mm Hg(P<0.01).虽然培哚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相同,但是培哚普利组的升主动脉收缩压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升主动脉压与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虽然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降低肱动脉压效果相似,但培哚普利降低升主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正>研究者在7个欧洲中心中调查左心室质量与肱动脉诊室血压以及肱动脉压和中心动脉动态收缩压之间的关系。使用校准的示波装置测量,经平均压/舒张压校准和转换函数计算中心动脉收缩压。由不知道血压值的单个操作者通过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研究者调查了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受试者289人(女性137人,平均年龄50.8岁)。平均诊室血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