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督脉隔姜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督脉隔姜灸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数据,治疗前后均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经治1个疗程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督脉隔姜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静  杨华  谢巧卫 《新中医》2020,52(23):111-1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 例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 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连续治疗8 周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排尿功能、尿 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76.09%(P<0.05)。治疗后,2 组 日均单次排尿量较治疗前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24 h 排尿次数、24 h 尿失禁次 数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残余尿量、充盈期膀胱压力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 组(P<0.05)。治疗后,2 组Qualiveen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 论:电针八髎穴联合督脉铺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截瘫的患者多数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内压增高,残余尿量增多,常常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肾脏淀粉样变性。Hackler等的调查表明,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25a的病死率为49%,而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的占43%,为首要死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煎服五苓散,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一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煎服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方法: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前后,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和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膀胱充盈量、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膀胱尿压测评系统测得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能够准确评估膀胱功能、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脊髓损伤后,膀胱失去神经支配出现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从而成为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常常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而且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衰竭是造成后期脊髓损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2]。根据文献报道中医的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3]。笔者对30例脊髓损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前期临床经验,从病医、病机及治则角度探讨脊髓损伤和督脉的关系,从而阐明从督论治脊髓损伤的理论基础。总结中药及电针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脊髓运动功能和神经源性膀胱等症状的临床方法和病理机制,为临床从督论治脊髓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从针刺、电针、灸法、温针四方面综述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四种治疗方法的主要取穴集中于督脉、膀胱经及膀胱体表投影区上的穴位,但治疗的机制与效应不同:针刺注重经气传导,电针注重经气传导与生物电效应相结合,灸法为经气的热传导,温针集合了针刺与灸法二者的优势。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应在明确治疗机制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从而避免取穴的主观盲目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外伤损伤脑干以下脊髓造成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失禁或尿潴留伴失禁.脊髓损伤的全球发病率为(20~60)/100万[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2].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尿潴留、尿路感染及慢性肾衰竭[3].目前国内外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的方法主要有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加压排尿和扳机点排尿、营养神经药物以及外科手术等[4].针灸疗法能改善患者输尿管、尿道括约肌等损伤部位的微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促进恢复,且损伤性小、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少、无毒副作用等,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针对此病临床取穴杂乱,但八髎穴仍被作为基础穴位广泛应用[5].笔者(第一作者)在跟随尹丽丽副主任医师临床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其采用深刺八髎穴合中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1例,收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何兴伟教授对中风病躯干运动功能障碍病机的认识及临证经验。何教授认为中风病躯干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中风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中风病躯干运动功能障碍因于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所致;醒神通督是治疗该病症的基本立法:主要包括调神驭气、益气温阳、补肾填精和疏通督脉四法,临证时以一统四,四法并重,共奏醒神通督之效。治疗手段方面,则针灸、中药并重,同时注重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相辅助。  相似文献   

15.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督脉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在临床治疗上,疏通督脉可醒神开窍,促进脑髓修复,从而恢复脑髓对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总体调控。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CI)所致神经源性膀胱(NB)是最常见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之一,中医范畴属于“痿证”“癃闭”的病因病机,其中暴力外伤占主要原因。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现有治疗方法不能完全修复排尿功能缺损,且以膀胱的规范管理为主,如清洁导尿、无菌导尿、制定饮水计划等。中医的“提壶揭盖法”是以开提肺气、斡旋气机、宣肺利水为治疗原则的治法,具体体现在方剂、针灸取穴的配伍中,且和“补肾温阳”“和营益气”“健脾补肾”等治法相合用,从中医整体辨证,下病上取,能够改善SCI后NB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充盈压,现对其治则治法进行深度剖析,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周素萍  袁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4-1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康复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排尿方式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脊髓损伤患者行无菌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间导歇尿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20例采用GM穴位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324.76 mL±24.3 mL)及残余尿量(119.0 mL±16.65 mL)与对照组(303.57 mL±12.36 mL,140.95 mL±24.60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GM穴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例治愈的中风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咽窍筋肉运动功能失常、或丧失有关,其病机关键是脑髓损伤、神机失用,且督脉痹阻为其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咽窍筋肉运动功能障碍是脑髓神机不能驭使咽窍筋肉正常运动所致,而脑髓神机的运转则依赖于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故治疗时应从醒神通督立法,采用温针灸法为主要手段,以醒神开窍、疏通督脉、益气升阳、化痰通络,促进脑髓修复、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支配咽窍筋肉恢复运动功能而获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