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直 《天津中医药》2003,20(1):62-64
养性摄生和情志病脉辨治是孙思邈独特的学术部分,加以深入探讨对养生及情志疾病的辨治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注重情志症治,基于养性摄生;精神情志之疾,病涉五脏六腑;脏腑情志病症,治在舒心理脏的3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孙思邈寿享100余岁,在漫长的生活、医疗实践中,非常重视养生之道,从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孙思邈云:“虽长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他大胆地把老庄学说吐故纳新发展下来的“静功”与古代熊经鸱引而经华佗加以发展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动功”结合起来,并辅以食治食疗讲求卫生等,使我国养生长寿学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力求养生法能大众化,使其“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均列有《养性》、《食治》数篇,强调养生。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和老年医学等各个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现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孙思邈不仅对养生之道非常重视,而且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我们也就不难了解他百年长寿的原因了。《千金要方》以养性、食治两卷、广泛深刻地论述了养性保健延年和饮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之后,在他年近百岁之际,又穷搜博采,更撰《千金翼方》,以养性、辟谷、退居、补益等四卷,论述了养性保健和老年保健的理论和经验,使养生学的理论更趋完善。可以说他是唐以前养生之道的集大成者,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注重养性养性即精神休养,它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孙思邈以大量篇幅论述养性,其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可谓“集诸家(岐黄、彭祖、老子、列子、扁鹊、嵇康、仲长统、陶弘景、  相似文献   

4.
初唐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继承和发挥《内经》之旨,承先启后,影响深远,是活人济世,千载不朽的巨著,他在书中撰写了“养性”、“食治”、“退居”诸卷,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饮食调理为本饮食调理是通过合理的饮食,既可保持健康,又能补精益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延年益寿。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序论第一》中提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的论点。他还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以资血气,若能以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这里他明确地指出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对指…  相似文献   

5.
陈雅琼 《山西中医》2011,27(7):21-21
百合病之名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根据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临床表现分析与西医所说的抑郁症类似。  相似文献   

6.
食饮之道     
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  相似文献   

7.
膏脂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现已广泛用于辨治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疾病,膏脂化生于饮食五谷,与精血津液同源,而抑郁症的出现是以膏脂异常为源头,气机不畅为基础,痰瘀互结为开始,脏腑失调为表象,抑郁症的发病是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基于《黄帝内经》“膏脂”理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不仅丰富了抑郁症的中医理论学说,同时也为临床指导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仇丽伟 《光明中医》2011,26(9):1747-1749
未病学是中医学倡导的治疗方法,本文运用"治未病"的思想对糖尿病前期防治的原则进行了论述,提出饮食有节、运动有方、怡养性情、早期诊断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11,(10):2068-2068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修养道德性情,道德性情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般是由好的习惯来养成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天生就具备善性的人,没有不利于生命的坏习惯。性情善良,百病不生,灾害不加,这是养生最好的途径。所以善养性的人就懂得治未病之病的真正意义。就像老子所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这是道德带来的福祉。古人养性,不是只关注在吃药吐纳,而是在各种行为过程中修炼自己的道德性情。  相似文献   

10.
<正> 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学问深渊,对方药的研究颇为其特长,特别在养生、食疗、补益等延年益寿方药的配伍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兹试探讨如下。一、孙氏延年益寿方药配伍的指导思想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本巨著中谈论养生之道的有食治、养性、辟谷、退居、补益、飞炼等篇章,其中专论延年益寿方药的配伍和服用方法较为细致。可见孙氏非常重视养生之道,他说:“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这可能是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亦可能受道、佛诸家思想的影响。在其论著中,有关养生方面的记载有: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黄帝与伯高谈“谷之五味”;扁鹊讲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仲景谈“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魏武与皇甫隆令谈养生之道时,隆上疏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抑郁症属“郁证”范畴,主要表现为情感抑郁、思维迟缓、动作减少。笔者结合临床,归纳治疗老年性抑郁症证治六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1 未病先防 未雨绸缪,保身长全,也就是“无病重防”之意,此乃“未病先防”第一要义。而防病之道,养生为要,“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主要涉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亢进、炎症、神经元损伤与重塑等假说。基于发病机制的抗抑郁化药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治愈率低、依从性低、停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大等问题。抑郁症在仲景理论中属于郁证、脏躁、不寐、百合病等,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心、肾三脏,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失调,治宜理气解郁、调畅气机。抗抑郁仲景方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体现出多途径作用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基于抑郁症发病机制,梳理并总结了近20年来仲景方药干预抑郁症的国内外文献,从实验和临床研究方面对仲景方药干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冼慧  裴清华 《北京中医》2007,26(3):136-137
抑郁症是西医学名词,其症状表现千变万化,临床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属中医学的神志病范畴,与中医的“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失眠”、“善忘”等有密切联系。近年来,随着中医界对抑郁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优势日益突出。现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临证经验,简述抑郁症的中医辨治体会。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加之其早期发作较为隐匿,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上有良好的使用率,但存在起效较慢、服药周期较长等缺点,部分肝肾功能不全的抑郁症患者服药受限。近年来抑郁症呈现出高复发、易致残的临床特点。中医外治方法作为祖国医学治疗抑郁症的特色手段,具有安全、高效、绿色、无毒副的特点。本文整理归纳近十年来针对抑郁症治疗的针刺、艾灸和推拿等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各种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特色方法和优选思路,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雪梨汁 雪梨捣汁,频频吞咽,可治失声或声音嘶哑及醉酒,亦治消渴或热病后的伤津口渴。丁香梨 取丁香15粒入梨内,湿纸包4~5层,煨熟食之,可治呕吐及药食不下。麻贝梨 大梨1个,挖心,装入麻黄1克、川贝3克,盖紧,放入锅中蒸熟,除去药渣,食梨饮汤,治百日咳。  相似文献   

17.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中国道教茅山派第九代宗师,宋徽宗用封为“宋元翊教真人”。其所著《养性延命最》集先秦至魏晋期间诸家养生精粹.渗透着朴素唯物辩证养生繁想。通过真伪’气功大辩论,重读该文,更令人神志清醒,中国古代先哲养生思想并非造神迷信。而是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华。现将《养性延命录》中有关朴素唯物辩证养生术简略地介绍如下。(一)行气治百病,我命在我不在天天地之间人为贵,人的生与死是客观规律。人不可能不死,但人靠养生之道,进行有序地修炼,可以延年益寿。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开宗明义地说:“我命在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探讨从痰瘀互结辨治抑郁症的理论依据及辨治证、法、方、药,认为痰瘀互结是抑郁症一重要病因病机,从痰瘀辨治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化痰逐瘀是抑郁症重要治法,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倪金霞认为形质失调是抑郁症的发病基础,脑神失用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针灸治疗抑郁症可采取治神以调形,调形以安神的治疗原则。治神包括医患治"神"、以"神"治"神",神治则形全;调形应注重调畅气机,并且应依据疾病的虚实偏颇辨证施治,形调则神安。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严重地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恢复水平,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外治护理方法在治疗及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症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中医外治的方法及效果等进行总结,分别从针灸疗法、艾灸疗法、耳穴疗法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