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90-2010年收治的44例(46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瘤体剥离39侧,瘤体并颈外动脉切除6侧,瘤体并颈内、外动脉切除1侧.结果:44例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出现偏瘫,2例出现暂时性的声音嘶哑及呛咳. 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手术是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前充分准备,明确瘤体与血管的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显微镜下双极电凝手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及术前检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5例,女19例,其中良性23例,恶性1例;单侧17例,双侧7例.结果 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1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同时接受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阳性者1例.23例良性者行手术治疗,1例恶性者仅行探查活检术,3侧行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未行颈动脉重建,术后患者无死亡,没有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3例良性者随访6 ~ 1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恶性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可靠实用,可以作为颈动脉体瘤常规术前检查方法来判断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2年2月至2006年6月50年间收治的9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9例均行超声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动脉压迫锻炼5例,其余4例肿物较小可触及颈动脉走行者未行压迫锻炼.术式均为动脉体瘤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术,3例阻断颈总动脉,其中1例行人工血管颈动脉重建术,2例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术前诊断"颈动脉体瘤"7例,"转移癌"1例,"颈部肿物待查"1例.8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声嘶3例次,舌偏4例次,Horner综合征3例次,口角左偏1例次,呛咳1例次;术中出血50~1800 ml,输血800~1600 ml,无输血并发症;结扎颈动脉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偏瘫等.术后临床及病理诊断恶性颈动脉体瘤9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7例.颈淋巴转移伴肺转移1例.术后放疗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4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生存6例,其中伴有间断头晕及呛咳2例;2例死亡,1例死于颈部复发,1例死于肺癌;1例失访.结论 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常侵犯颈动脉及颅神经,诊断应以病理学特点结合邻近组织侵犯及发生淋巴或远处转移为准;应及早选择手术治疗行广泛切除,发生转移或复发者预后较差,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外科治疗及人造血管在颈动脉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月-2006年3月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6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颈部包块,1例还合并有声嘶、饮水呛咳。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并行动脉分流人造血管颈动脉血管重建术,1例行单纯放射治疗。结果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术后无死亡和偏瘫发生。1例ShamblinⅢ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伸舌偏斜,对侧上肢肌力下降为四级,该例病变范围广,术中对肿瘤周围神经剥离、牵拉明显,随访1年后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其余5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伤。全部手术病例颈部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2年未见复发。1例单纯放疗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进一步生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无创检查和颈动脉造影术是颈动脉体瘤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外科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与动脉的密切关系来决定,颈动脉切除后根据术中情况可利用人造血管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5~2004年收治的2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评价、治疗方法、手术要点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MRI、MRA、CT、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n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共确诊颈动脉体瘤患者29例,其中25例行手术治疗,1例建议接受放射治疗,3例因非手术适应证未手术。随诊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DSA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emporaryballoonocclusion,TBO)是判断是否可以行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方法,手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误诊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死亡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误诊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死亡一例李正贤患者女,27岁。左颈部无痛性肿物9个月,不伴有血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CT扫描示鼻咽腔狭窄,左侧壁向鼻咽腔突出,深部有肿块,临床诊断为鼻咽癌。1997年1月24日在本院肿瘤科进行放射治疗,共11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一家系4例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情况。先证者为左侧颈静脉球体瘤伴左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亲妹妹为右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堂妹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右侧颈静脉球体瘤,先证者堂哥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左侧颈静脉球体瘤。4例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超声、CT或CT血管造影(CTA)、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术前行血管栓塞。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均无肢体偏瘫或死亡病例。随访24~29个月,无复发。术后半年堂哥声嘶消失,堂妹声嘶无明显好转。术后1年堂妹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颞骨CT示右侧颈静脉球体瘤。结论:颈部超声、CT、CTA、MRI及DSA是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进行血管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使用显微镜可提高术野清晰度,避免大血管及神经损伤,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1例(23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要点及术后处理。结果:DSA和MRI对颈动脉体瘤的确诊率达100%。17例(19侧)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动脉外膜下分离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8侧,肿瘤并颈外动脉节段切除术9侧,颈动脉体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并颈内外动脉节段切除及颈动脉结扎1侧,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切除及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1侧。术后1例患者术前药物治疗未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自愈;1例出现声嘶,1周后完全恢复;1例颈动脉切除未重建的患者,术后出现经常性头痛,3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DSA和MRI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外科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肿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节段切除后,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属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例1女,62岁。主诉右鼻咽侧壁无痛肿块7年,同侧颈部包块4年,渐进性增大,近半年来感咽部不适,呼吸、吞咽困难。体检:右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肿块,位置较深,边界不清,软腭下陷,咽后壁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