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聚丁二酸酯,对他们的结构和性能作了表征。发现聚酯存在多晶现象,其熔点有奇偶性变化规律。探索了由此系列聚酯与高氯酸锂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的结构和离子导电性。无机盐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玻璃化温度但降低了聚酯的熔点及结晶度。聚酯电解质的晶体类似于聚酯,其无机盐主要溶解于聚酯的无定形区域。聚酯系列电解质的导电率也有偶奇效应,与熔点变化相反;熔点高的电解质导电率低,熔点低的电解质导电率高。电解质的导电率随温度改变而变化,在室温下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6s/cm。高分子链上侧基的引入将大大降低电解质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2.
考查了由聚丁二酸乙二酯(PES-2,4)和NaI形成的络合物结构和导电性的关系,发现NaI主要溶解在高分子的无定形区域;PES-2,4与NaI形成的络合物体系是半结晶的聚合物电解质,其结晶体的结构类似于纯PES-2,4。NaI的加入,使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化转变温度均升高,而结晶度和结晶速度降低。电解质的导电率随NaI浓度变化而变化,NaI浓度高,其导电率高,当[NaI]/(链节单元]=1/4(摩尔浓度比)时,电解质的导电率可达10~■S/cm(90℃),其中无定形区的导电是主要的。导电率与温度的关系偏离阿累尼乌斯方程,伹也不完全符合WLF方程,导电行为不可简单地用它们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以酯交换反应合成了聚丁二酸酯系列,与高氯酸锂制成固体电解质。通过对聚酯及其电解质的热失重分析,将其热分解进行了动力学处理,结果表明这一系列聚酯分解温度相近,与链节单元长度无关;聚酯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比聚酯差,且随无机盐含量提高而降低。利用色-质谱联用技术,剖析了聚酯及其固体电解质的分解产物,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近十几年来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开发研究的状况,包括线型高分子、为改进性能而发展起来的枝型、梳型及交联型高分子,并对高分子与金属盐络合的离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作了描述。阐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导电行为、导电模型及导电机理。对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各种应用作了介绍并简要讨论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发展趋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制得以脲和硫氰酸铵为主体的固体电解质,其室温电导率可达到4.35×10-2S·cm-1,比以脲和硫脲为主体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6.84×10-3S·cm-1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实验发现,影响电导率的因素主要有组成、温度和高分子。DTA表明该电解质为非晶态固熔体,其导电性质既不服从Arhenius方程,又不服从VTF方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PEG/PVAc复合物作为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基质材料,PEG/PVAc<1/1(mol)时两者有较好的混溶性并破坏了PEG的结晶。研究了高氯酸盐对PEG/PVAc复合膜导电率的影响,结果是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导电率增大,在同一盐浓度下电导率依次Y(ClO_4)_3>Nd(ClO_4)_3>LiClO_4>NaClO_4,首次将稀土盐用于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得到了较高的室温电导率(10~(-6)s·cm~(-1))。加入添加剂以及提高温度和湿度,均能提高复合膜的导电率。  相似文献   

7.
离子液体以其高稳定性、高导电性等特有的优点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复合方法,并比较了复合前后电解质的电导率情况;评论了复合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在多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成膜性和粘弹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电性能,离子传导特性,提高其性能的途径及近期发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聚乙二醇不饱和聚酯网络-LiClO4)中进行吡咯聚合原位制得了聚吡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双层复合膜。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界面结构,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复合膜的电化学杂脱掺杂性能。结果表明,聚吡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双层复合膜具有相互穿插渗透的固/固密接界面结构,这种界面结构改善了聚吡咯和聚俣物固体电解质间的界面接触,提高了聚吡咯在聚俣物固体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掺杂脱掺杂性能。  相似文献   

10.
李克波  余颖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8):119-11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电解质紊乱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35例电解质异常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高钠(钾、氯)血症组、正常钠(钾、氯)组和低钠(钾、氯)血症组,分别比较不同电解质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低血钠组、高血钠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P〈0.01);低血钾组及高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相比病死率均差异无显著性;高血氯组与正常血氯组相比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低血氯组与正常血氯组相比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出现血清电解质变化,低钠、高钠、低氯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临床医师应加强血钠、氯指标监测与调整。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电解质是现在锂离子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有机-无机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CSPE)是现在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主流。在聚合物电解质中添加无机添末,特别是纳米材料,大大改善了聚合物电解质的机械性能、离子导电性能以及界面稳定性能。对CSPE性能进行了评价,对在CSPE中添加无机粉末性能改善机理作了概括和探讨,并对CSPE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借助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非晶铜快离子导体CuI-Cu_2OP_2O_5-PbI_2系中的铜沉积,给出了铜计数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开始时铜沉积随着时间而增加,然后增加变得缓慢,最后趋于一极限值。实验发现,非晶铜快离子导体中的铜沉积规律与非晶银快离子导体中的银沉积规律相类似。文中同时给出了铜沉积区的显微成分像,X-射线面扫描像。样品中的铜离子可能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与碘离子相结合,另一是以强的部分共价键与[PO_4]基团相结合,仅有前者对电导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固体电解质(SPE)是一类新兴的电解质薄膜材料,在固态电池和其它领域都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简要综述了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背景,制备方法,结构特点及其对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各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适合作为离子选择电极的HgI_2-Ag_2S-As_2S_3和HgS-Ag_2S-As_2S_3系统的玻璃形成区。通过对这些玻璃性质与结构分析,发现xHgI_2·(100-x)(0.5Ag_2S·0.5As_2S_3]系列玻璃是很好的传感膜材料。采用该系列玻璃制成了对Ag~+离子10~(-6)~10~(-1)mol/L浓度范围具有能斯特响应斜率60mV/mol·L~(-1)和对Hg~(2+)离子10~(-6)~10~(-1)mol/L浓度具有能斯特斜率30mV/mol·L~(-1)的电极。这些电极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结合非晶态固体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模型,提出了这类硫系玻璃屯极的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适合作为离子选择电极的HgI_2-Ag_2S-As_2S_3和HgS-Ag_2S-As_2S_3系统的玻璃形成区。通过对这些玻璃性质与结构分析,发现xHgI_2·(100-x)(0.5Ag_2S·0.5As_2S_3]系列玻璃是很好的传感膜材料。采用该系列玻璃制成了对Ag~+离子10~(-6)~10~(-1)mol/L浓度范围具有能斯特响应斜率60mV/mol·L~(-1)和对Hg~(2+)离子10~(-6)~10~(-1)mol/L浓度具有能斯特斜率30mV/mol·L~(-1)的电极。这些电极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结合非晶态固体电解质的离子迁移模型,提出了这类硫系玻璃屯极的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借助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法,用沉积动力学方程,研究了AgIAg_4P_2O_7、AgIAg_2OB_2O_2、AgIAg_2OP_1O_5B_1O_3银快离子玻璃系统中样品的银沉积问题。发现在电子束轰击下,银计数率随时间的变化实验曲线与理论拟台曲线一致,沉积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适合银快离子玻璃。对银快离子玻璃中银的沉积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解释,在电子束注入电子的外电场和试样内离子浓差、局域极化内电场作用下,银离子不断迁移、沉积,达到极限值。  相似文献   

17.
借助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法,用沉积动力学方程,研究了AgIAg_4P_2O_7、AgIAg_2OB_2O_2、AgIAg_2OP_1O_5B_1O_3银快离子玻璃系统中样品的银沉积问题。发现在电子束轰击下,银计数率随时间的变化实验曲线与理论拟台曲线一致,沉积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适合银快离子玻璃。对银快离子玻璃中银的沉积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解释,在电子束注入电子的外电场和试样内离子浓差、局域极化内电场作用下,银离子不断迁移、沉积,达到极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