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疗经验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19例,消化道出血12例,腹部包块7例.最常见病变部位为胃26例,小肠8例.病程1天~2年.肿块平均直径7.2 cm.CD117阳性29例,CD34阳性30例.总的随访率为31/36(86.1%),11例死亡.结论 GIST术前确诊较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联合CD117和CD34检测可提高GIST诊断.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GIST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岗  郭琳  王强 《胃肠病学》2009,14(3):171-17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10年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T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84.6%,CD34阳性率为78.2%。68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1例复发;其余10例晚期患者接受手术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获益率75%。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小肠间质瘤74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评价多种影像、内镜诊断方法 对S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经手术或内镜病理确诊的SIST患者7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小肠造影、腹部B超、螺旋CT)和双气囊小肠镜等检查结果 .将SIST按其生物学行为分为极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危险性4级,并对SIST的病理特点及与螺旋CT表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IST发病部位最常见于空肠,共43例(58.1%),其次是十二指肠17例(23%),回肠10例(13.5%).94.6%(70/74)的患者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为消化道出血,共46例(67.2%),腹痛23例(31.1%).各种影像及内镜检查中螺旋CT诊断率和诊断符合率最高,分别为100%和72.1%.74例SIST病灶中,极低度危险性14例(18.9%)、低度危险性21例(28.4%)、中度危险性15例(20.3%)、高度危险性24例(32.4%).螺旋CT检查有助于判断SIST的危险性.结论 SIST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螺旋CT检查无创、方便、可靠,并有助于对肿瘤的危险度及预后进行预测,可作为目前SIST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小肠肿瘤60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收集我院198001/199503住院患者中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小肠肿瘤60例.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重点讨论临床表现及各类辅助检查的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46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33∶1;年龄13岁~74岁,以50岁~6...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1991-2001年11例小肠恶性肿瘤病例资料。结果 小肠恶性间质瘤6例。腺癌3例。淋巴瘤2例。均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恶性间质瘤。即使为复发性肿物。也应积极手术。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小肠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小肠肿瘤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原发性小肠肿瘤27例,肿瘤分布:十二指肠7例,空肠、回肠各10例。其中良性肿瘤9例,以平滑肌瘤多见;恶性肿瘤18例,以腺癌多见,其次为平滑肌肉瘤和淋巴肉瘤。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肠梗阻及贫血、消瘦是小肠肿瘤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本组临床诊断与术后及病理诊断对照。误诊率达48.1%。作者就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进行了讨论,认为提高小肠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小肠肿瘤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原发性小肠肿瘤缺乏特征性症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高。现对我院1990~1997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4例小肠原发性肿瘤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64例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为2.5~79岁,平均51岁,62.5%属50岁以上。二、临床表现不等程度的腹痛43例(67.2%),由2日至3年,腹部肿块20例(31.3%);梗阻性黄疸19例(29.9%),主要见于十二指肠乳头部癌;出血:反复黑便或柏油样便18例(28.1%),少数为血便;肠梗阻9例(1…  相似文献   

9.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5月 ,我院共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 36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 ,男 2 1例 ,女 1 5例 ;年龄 1 9~ 70岁 ,平均 64.5岁。以进食后腹部隐痛不适为首发症状的占 65% ;其次是恶心、呕吐和消瘦乏力占 2 8% ;腹部包块占 2 4 % ,有 3例十二指肠肿瘤因黄疸就诊 ,6例因急性肠梗阻而急症剖腹探查 ,1例有间歇性黑便及腹泻。所有病例入院前均没有发现恶液质。本组除了急症手术外 ,入院后均常规行全消化道钡餐及腹部包块 B超检查 ,少数行 CT和腹腔动脉 DSA检查。空回肠肿…  相似文献   

10.
198 5~ 1999年 ,我院收治小肠肿瘤 32例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10~ 81岁 ,平均 5 6岁。常见症状腹痛 19例 (5 9% ) ,消化道出血 10例 (31% ) ,肠梗阻 6例 (19% ) ,腹部包块 5例 (16 % )。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术前诊断 :腹腔包块性质待查 5例 ,消化道出血 10例 ,机械性肠梗阻 6例 ,妇科肿瘤 3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1例 ,肠系模血管栓塞 1例 ,腹膜炎 1例 ,胰腺肿瘤 3例 ,腹膜后肿瘤 3例。手术方式 :小肠肿瘤单纯切除 5例 ,肿瘤部分切除 3例 ,肿…  相似文献   

11.
35例小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小肠间质瘤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术前确诊较为困难。目的:了解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探讨如何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和合理的手术方式,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04年6月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病理学特点和预后,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脐周隐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和小肠梗阻是本组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十二指肠和空肠;80.0%的良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93.3%的恶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小肠间质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良、恶性间质瘤在生长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空肠、回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显著低于十二指肠间质瘤(P<0.01)。胃镜、增强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30例恶性间质瘤中20例(66.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8例(26.7%)行小肠肿瘤减瘤荷手术,2例(6.7%)行姑息性手术。30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9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5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确诊率,术中对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有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晓晶  徐华  刘强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05,10(5):277-280
背景: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肠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过去被称为“肠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近年来发现这一疾病的本质是肠道T细胞淋巴瘤。该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进展迅猛,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检查很难确诊。目的: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仁济医院1994年9月~2004年9月6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34~73岁,男女比例为5∶1。病变多位于空、回肠,可有结肠累及。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部分患者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无患者伴有乳糜泻。内镜下3例患者表现为溃疡病灶,术中见溃疡5例,肿块1例。1例患者经术前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5例由术后病理检查确诊,4例曾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 )、CD45RO( )、CD3( )、CD3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部分结合术后化疗。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论:不伴有乳糜泻是本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特点之一。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常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该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3.
徐晓晶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12,17(6):325-328
胃肠道是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结外累及部位。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活检诊断率较低。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病例,以期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0月所有经手术病理证实、符合Dawson标准的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复习误诊病例,分析可能的误诊原因。结果:共入组误诊病例21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1例,大多数患者在诊断过程中曾行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误诊为阑尾炎或胃肠炎,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常误诊为克罗恩病,套细胞淋巴瘤均误诊为结肠息肉,此外尚有误诊为肠道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胃肠炎以及未能明确消化道出血原因者。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误诊为其他肠道疾病时表现各有其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能有助于正确诊断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并不是绝对良性。近年多项研究评估了GIST的预后因素.但其中多数研究未考虑当前GIST的定义。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GIS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华东医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22例接受完整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含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和原发部位与GIST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1年、2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64%和42%。不同肿瘤大小和不同核分裂象组间GIST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性别、年龄和肿瘤原发部位无关。胃GIST与非胃GIST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是GIST的预后因素,肿瘤直径≥2cm或核分裂5/50HPF的GIST患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5.
范里 《胃肠病学》2011,16(1):63-64
病例:患者男,48岁,因“间断排黑便8年,加重2d”于2010年10月19日收治入院。患者8年来无明显诱因下间断排成形黑便,时间间隔为1个月~半年不等,每次发作均为排1~5次不等的柏油样便,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相似文献   

16.
66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敏  程烽涛  刘玲 《胃肠病学》2005,10(3):134-137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从良性到显著恶性的广谱生物学行为.其特征性分子学改变是c—kit基因突变,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s)则无此特征。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诊断GISTs.以将其与其他GIMTs区分开来。目的:加强对GISTs的认识,以正确诊断GISTs。方法:总结1980—2004年间杨浦区中心医院GIMTs病例的病史资料,选用CD117、CD34、α-平滑肌抗体(SMA)、结蛋白(desmin)和S-100这一组抗体对GIMTs进行标记、分类,重点分析G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66例GIMTs中56例为GISTs(84.8%),肿瘤多发生于胃和小肠(91.1%),良性和交界性29例,恶性27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中上腹不适、腹部包块和消化道出血。间质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CD117和CD34呈弥漫性强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3%和66.1%.部分病例局灶表达α-SMA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30.4%和7.1%,desmin表达均阴性。平滑肌瘤3例,均弥漫性强表达α-SMA和desmin,余阴性。神经鞘瘤4例,均弥漫性表达S-100,余阴性。其他少见或难以分类的肿瘤3例。结论:本组GIMTs中以GISTs最为多见,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少见。临床丁作中应加强对GISTs临床和病理特征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仁战  洪杰  金际宋 《胃肠病学》2010,15(2):106-108
背景:胃间质瘤(GST)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为提高GST的术前诊断水平,有必要对其CT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明确CT对GST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于2002年1月~2008年6月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确诊的GST患者纳入研究,对其CT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GST均为单发,直径1.3~12.5 cm,5 cm者13例,≥5 cm者11例。4例肿瘤位于胃腔内,14例完全位于胃腔外,6例骑跨胃腔内外。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16例(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气体影)。CT诊断恶性9例,可疑恶性倾向6例,良性9例;病理诊断恶性10例,交界性5例,良性9例。仅1例患者CT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结论:G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扫描对GST的术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98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隐匿,不易早期发现,误诊率高。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9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梗阻性黄疸、贫血、肠梗阻、消瘦、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确诊率为86.6%,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乳头区癌的确诊率为100%,上消化道钡餐检查、CT、MRI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1.6%、74.2%和89.7%。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69.4%);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80.6%),其次为间质瘤(10.2%)。结论:对于无规律的上腹痛、无胆石和胰头病变的黄疸、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上消化道梗阻,应考虑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可能。合理选择内镜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克罗恩病(CD)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回盲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检查手段有限。目的:探讨小肠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小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7例小肠CD患者,男女之比为4.15:1,诊断年龄13—79岁.其中20—29岁和50—59岁为两个发病高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黑便或血便或脓血便43例(64.2%)、腹痛36例(53.7%)、贫血27例(40.3%)、腹泻26例(38.8%)。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穿孔少见。结肠镜下可见节段性病变、黏膜充血水肿、铺路石样改变等:胶囊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不规则溃疡、线样溃疡、阿弗他溃疡;手术病理活检示全壁性炎症、深裂隙状纵行溃疡、结节样肉芽肿。病变多位于末端回肠和(或)回盲部(49.3%)。接受胶囊内镜和结肠镜检查者经内科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4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穿孔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小肠CD的诊断较困难,可首选结肠镜检查。若无完全性肠梗阻可行胶囊内镜检查。与结肠镜和小肠造影检查相比.胶囊内镜对于早期小肠CD的诊断和患者病情的评估有一定优势,可推迟部分患者的第一次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