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旋转力线对于患者术后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对膝关节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方法和手术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应用,使得关节假体的旋转力线更为精确。本文就膝关节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旋转力线对术后功能的影响,以及计算机导航的最新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CT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探讨假体旋转性和髌股关节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股骨上髁轴和胫骨结节为参考点,对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性进行测量,并比较了20例功能良好膝关节和30例产生髌股关节并发症的膝关节的假体旋转性。结果髌股关节并发症组的假体(股骨 胫骨)存在过度内旋,其内旋度数和值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轻度假体内旋(和值1°~4°)导致髌骨倾斜和轨迹外移;中度假体内旋(和值3°~8°)导致髌骨半脱位;重度假体内旋(和值7°~17°)导致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置换失败。功能良好组的假体旋转度和值为10°~0°外旋。结论在轴向力线正常时,假体的内旋放置可能是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利用 CT扫描图像,行假体旋转度测量可用于术中以指导手术,术后也可以作为是否需要翻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与术后疼痛相关性,减少假体力线不良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力线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不良可造成髌骨轨迹异常、屈曲间隙不稳和胫股假体剪切扭力增加,导致髌股关节综合症,假体磨损、松动、膝前疼痛等。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环节,是引发术后疼痛最主要的关节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62例患者。我院给A组患者使用固定平台假体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给B组患者使用旋转平台假体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世界膝关节学会)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其膝关节的WOMAC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KS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的WOMAC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9.68%,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6.45%。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大体相当,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均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两种假体无明显的优劣之分。临床医生应根据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假体的种类。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力线及导航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荣 《广东医学》2005,26(2):145-146
现代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之父Insall医师说 :TKA是一种技术上很困难的操作。为什么 ?因为牵涉到许多复杂问题。欲接受TKA手术的患者除膝关节疼痛外 ,多数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各种畸形 ,包括内外翻 ,旋转 ,屈曲及远离关节的骨干畸形。要使假体安装在理想的位置也要考虑许多因素 ,包括股骨和胫骨的假体 ,它们可能成为内翻或外翻 ,内旋或外旋 ,屈曲和过伸 ,前移或后移 ,以截骨的长短等 ,髌骨假体也可成高位或低位内移和外移 ,厚和薄以及截骨面倾斜等 ,上述近 2 0个因素需医师在手术时考虑选择 ,稍有不慎或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下肢CT图像测量股骨髁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旋转度数,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TKA手术的283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及下肢CT影像学资料。1名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及1名资深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分别通过影像系统测量股骨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及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axis,PCA)间夹角的度数。计算sTEA与PCA夹角及常规按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TKA术后与sTEA的夹角。结果:sTEA相对于PCA平均外旋1.63°(内旋3.79°至外旋7.87°)。常规将股骨假体参照PCA外旋3°放置时,只有163例(57.6%)患者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在sTEA的±2°范围内,其中68例(24.0%)的患者股骨假体相对于sTEA内旋。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常规参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将会造成显著位置误差,影响TKA预后。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个性化制定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一项成熟的可缓解和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段。TKA术后下肢力线的重建以及假体的位置均与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假体的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也是决定其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和评价指标。临床可通过X线、二维CT(2D-CT)、三维CT(3D-CT)等影像学技术对TKA术后下肢力线和假体的位置进行测量和评估,但目前尚无公认的金标准。2D-CT测量较X线在分析假体位置或松动、假体周围骨吸收、骨折、感染等方面的敏感性更高,而3D-CT对于轴面旋转的测量具有独特优势。相信随着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发展,3D-CT测量会逐渐成为TKA术后常用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不满意的常见原因,其通常有感染、无菌性松动等因素,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病因。近年研究发现术后不明原因疼 痛可能和旋转力线不良相关,作者分析了本院32例初次TKA术后不明原因膝痛患者的旋转力线,并将其和无疼痛患者比较,探讨术后疼痛和旋转力线的关系。发现疼痛组患者胫骨旋转角、股骨旋转角、联合旋转角、胫股失匹配角均较无疼痛组内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假体内旋是初次TKA术后不明原因疼痛的一大因素,应避免假体过度内旋安放,减少术后疼痛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屈曲旋转组与固定组,各41例.固定组接受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高屈曲旋转组接受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比...  相似文献   

11.
韩刚  裴晓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5-16,19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全世界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术后出现假体松动、伸屈和负重后出现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已经引起了广大骨科医生足够的重视。选择高质量的假体、设计个体化的假体和制定精确化的手术,成为骨科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人工膝关节手术指征、假体、生物力学模型以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最新发展的技术对TKA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是治疗终末期退行性膝骨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传统认为精确地矫正下肢力线是重要的目标,它影响着关节稳定的维持和关节功能的恢复。随着膝关节假体设计、手术方式的发展,以及机器人辅助系统及计算机导航系统在TKA中应用,TKA对准较前更加精确,但TKA术后临床效果却并未明显提升,且仍有将近20%TKA术后患者对自己的手术表示不满意。究其因素,许多骨科医生认为普遍使用传统的机械轴对线技术可能是因素之一,探讨何种下肢力线技术才是最理想的选择。基于此,本文阐述的内容和TKA中的下肢对线有关,涉及运动学、机械轴、功能性及解剖轴等对线,目的是在 TKA 中为骨科医师针对不同的下肢力线选择合适的对线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数字化技术和传统定位方法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时对恢复下肢机械轴线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5例(100膝)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数字化技术组,每组50膝。传统手术组中48例(50膝),男21例(22膝),女27例(28膝),平均年龄年龄(68.4±7.2)岁,采用传统的标准TKA;数字化技术组中47例(50膝),男20例(23膝),女27例(27膝),平均年龄年龄(69.3±8.2)岁,术前CT扫描和Mimics软件建立患肢股骨和胫骨的三维模型,模拟术中截骨定位杆的使用,确定定位杆在股骨髁的进针点及“术中股骨外翻角”;在关节置换术中精确复制该过程进行股骨远端和胫骨平台的截骨;两组患者采用同一品牌关节假体,所有病例均为同一医师完成手术。两组病例术后均拍摄下肢全长正位X片,测量并比较股骨轴向力线与假体下缘连线的夹角(A角),胫骨轴向力线与假体上缘连线的夹角(B角),股骨轴向力线和胫骨轴向力线的夹角(C角)来验证下肢轴向力线的准确性。结果 数字化技术组47例患者(50膝)“术中股骨外翻角”平均为5.83±1.85°(3.25°~9.36°),术中均能很顺利地找到股骨和胫骨髓内定位杆进针点并进行手术,术后摄片测量平均A角为90.34°±1.61°(87.10°~92.88°),B角为89.97°±1.37°(88.12°~92.33°),C角为1.56°±0.72°(0.11°~2.59°)。传统手术组48例患者(50膝)平均A角为91.18°±2.20°(86.57°~94.59°),B角为88.89°±3.25°(82.19°~92.30°),C角为3.21°±1.56°(0.25°~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参照数字化技术模拟术中定位过程进行术前计划进行截骨可以更好地控制术后下肢轴向力线,有利于更加精确地进行个性化手术。  相似文献   

14.
15.
全球老龄化进一步增加了膝骨关节炎(KOA)的发生率。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KOA的金标准。尽管如此,TKA术后如果缺乏正确的康复训练,会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加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造成残疾导致不良结局。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可以确保患者持续的功能改善。目前国际上对于早期功能锻炼的研究设计、康复方法和结局研究较多,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述早期功能锻炼在TKA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TKA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模式联合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64例,6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缓释片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术后予以医患沟通、冰敷及静脉自控镇痛(PCA).术后第2天随机分为单用COX-2抑制剂和应用曲马多缓释片+COX-2抑制剂两组,并行主动功能锻炼;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及膝关节出院时运动度恢复情况.结果 联合镇痛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及运动疼痛评分比单用COX-2抑制剂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静息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膝关节运动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比较置换手术后的运动疼痛,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雅安市中医医院骨科2011年1~12月收治了24例(29膝)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均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后,每年门诊随访1次至2017年1月,末次随访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88.7±13.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26.7±32.9)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关节X线片显示假体无松动、无下沉,髌骨轨迹、假体位置均良好,连续观测假体周围无进行性透亮线出现.随访至2017年1月,失访2例,2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8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畸形、稳定性和总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患者发生血供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4.17%,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假体松动.结论 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93-95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在本院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患者7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 例,采用基于Insall 线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试验组35 例,采用基于Akagi 线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通过CT 影像数据对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机进行测量并对比。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K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K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KSS 评分均高于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SS 评分总优良率为82.86%,试验组为9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的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总体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小于对照组,内旋角度大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胫骨假体外旋占比少于对照组,胫骨假体内旋占比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与基于Insall 线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相比,基于Akagi 线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发生胫骨假体旋转不佳的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更佳,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更好,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来指导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股骨侧截骨的准确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拟行初次单髁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采用数字技术模拟单髁术中定位过程找出股骨侧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股骨侧定位截骨,然后进行UKA手术(数字组)。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前使用传统截骨方法进行UKA手术的50例(对照组)做对比。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CPSA)。结果 数字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2.05±1.06)°和(2.62±1.36)°,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62±0.73)°和(6.13±1.97)°,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2,P=0.021;t=8.393,P=0.000),而数字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更加精准。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找出髓内定位杆的插入点进行定位截骨方法能提高单髁置换术股骨假体定位的准确性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