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特点,为消化性溃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6~2012-04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情况与年龄、性别、溃疡部位的关系。结果 年龄因素:胃溃疡HP检出率在20岁以上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P>0.05);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在各年龄段间总体上存在差异(P<0.005)。性别因素:胃溃疡HP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P<0.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没有差异(P>0.05)。溃疡部位:胃与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存在差异(P<0.005),胃溃疡显著低于十二指肠溃疡。结论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密切;HP作为胃溃疡的重要病因,在男性中的致病作用比女性更重要,HP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在不同性别中的致病作用重要性没有差别;不同部位溃疡HP检出率的差异对于临床经验用药治疗HP假阴性消化性溃疡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52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356例(67.42%)胃粘膜检出幽门螺杆菌(HP)。男女性感染率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20~29岁检出率最高(83.6%),胃溃疡患者中30~39岁检出率最高(85.8%,P<0.05)。幽门管溃疡HP检出率高于复合性溃疡及胃角、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和胃体溃疡(P<0.05)。溃疡活动期HP检出率明显高于愈合期及瘢痕期(P<0.01)。提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新疆库尔勒不同地区、性别、民族、生活环境成年人消化性溃疡(PU)的检出率及与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感染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内地和大西北地区PU与HP感染的流行特点.方法:2000年7~12月对北京、库尔勒(塔里木石油工人)两地有上腹不适症状的患者1 802例,年龄在14~86岁,进行常规电子胃镜检查和快速尿素酶(HPRUT)实验;取胃窦、胃体黏膜做病理(Giemsa染色)找HP,我院除上述方法外,还采用13C呼气实验,判断HP的感染.结果:(1)北京汉族、库尔勒汉族和维族患者十二指肠球溃疡(DU)检出率分别为9.2%、18.1%和23.1%(P<0.01);胃溃疡(GU)检出率分别为2.2%、5.0%和7.7%(P<0.01).(2)北京汉族、库尔勒汉族和维族男性患者DU检出率分别为10.3%、25.6%和25.0%(P<0.01);GU检出率分别为0.6%、8.1%和8.3%(P<0.01);女性的DU检出率分别为7.7%、8.7%、和19.7%(P<0.01);GU检出率分别为4.3%、1.1%、和6.6%(P<0.01).(3)北京汉族、库尔勒汉族和维族DU患者合并HP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72%、84.4%和92.3%(P>0.05);GU患者合并HP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50.0%、63.6%和75.0%(P>0.05).结论:库尔勒地区的PU患者检出率高于我院的PU患者检出率;两地相同性别间的PU检出率不同,库尔勒地区男性PU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北京PU患者;库尔勒地区女性PU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北京PU患者;两地间PU患者中合并HP感染的检出率相同,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地区不同、性别、民族不同和社会环境不同其PU的发病率不同,其病因是多层次、多因素、多水平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总结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研究分析入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甲组)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乙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实施快速尿素酶、胃镜检查以及14C呼气试验,分析两组患者的Hp感染情况。结果甲组Hp阳性检出率高于乙组,且甲组的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乙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胃溃疡Hp阳性感染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但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发生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1 40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或结肠镜及其相应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从140例消化道出血中,出血导致中重度贫血59例,占42.14%,消化性溃疡15例,HP阳性12例,胃十二指肠炎39例,HP阳性12例,溃疡组由消化性溃疡病例组成,炎症组由胃十二指肠炎病例组成,溃疡组与炎症组HP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溃疡组病理改变比炎症组严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儿急性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较大,导致中重度贫血的发生率高.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和胃十二脂肠炎多见,其病理改变以胃窦部炎症为主,HP感染率以消化性溃疡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P感染和NSAID在胃粘膜损伤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对 198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 ,其中 5 4例有口服NSAID病史 ,对所有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 ,并进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抗HP -IgG抗体检测 ,根据HP阳性或阴性分为两组。结果 :5 4例口服NSAID患者中HP阳性者 2 2例 ,HP阴性者 3 2例 ,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明显增高( 5 4 5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浅表性胃炎 ,胃粘膜糜烂及粘膜下出血和胃溃疡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4 4例未服NSAID的患者中 ,HP阳性者 5 0例 ,HP阴性者 94例 ,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 2 8 0 % )。在口服NSAID和未服NSAID的HP阳性病人中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P感染可以增加口服NSAID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性 ,HP感染和NSAID在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景云 《中原医刊》2006,33(22):41-42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老年组62例和中青年组108例患者,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试验及治疗半年后复查对比。结果老年组胃溃疡35例(56.5%),十二指肠溃疡8例(12.9%),复合溃疡19例(30.6%),HP阳性42例(67.7%);中青年组胃溃疡20例(18.5%),十二指肠溃疡72例(66.7%),复合溃疡16例(14.8%),HP阳性92例(85%)。治疗半年后复查,老年组48例(77.4%)溃疡愈合,4例癌变(6.5%);中青年组102例(94.5%)溃疡愈合,1例(0.9%)癌变。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有以下特点:临床缺乏典型症状;复合溃疡发病率高;癌变率高;HP感染并非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常伴有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220例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活检组织作HE及Wurthin-Starry银染色进行幽门螺旋菌(HP)的病理学检查,同时对50例病理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进行血清胃泌素测定及基础胃酸测定。结果发现HP在消化性溃疡时检出率为79%,慢性胃炎为60%,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时的检出率又高于胃溃疡病,前者为86%,后者为72%。而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型上皮化生者和活动性十二指肠炎者,HP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胃型上皮化生和非活动性十二指肠炎者。平均空腹和餐后血清胃泌素浓度在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基础胃酸分泌在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收集近3年门诊及住院的2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接受HBsAg检测,分别统计总体及不同性别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与本地区普通人群相应的HBsAg阳性率对比;同时统计比较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HBsAg阳性率。结果:消化道溃疡患者HBsAg携带率为18.06%(52/288),与本地区普通人群总体HBsAg阳性率10.77%(73/678)相比,差别显著(卡方=9.53,P<0.01);其中胃溃疡患者HBsAg阳性率为17.65%(12/68),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BsAg阳性率为20.73%(34/164),复合性溃疡患者HBsAg阳性率为15.79%(6/38),三者差别无显著意义(卡方=0.64,P>0.05);男性患者HBsAg阳性率为17%(34/200),女性患者HBsAg阳性率为20.45%(18/88),两者亦无显著差异(卡方=0.49,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云南通海地区居民肠道疾患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肠镜普查提供依据。方法在我院对口支援云南省通海县中医院期间,针对有下消化道症状的肛肠科就诊患者279例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回顾性研究。结果在完成的279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检出大肠癌23例,男性9.36%(16/171),女性6.48%(7/108),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和中老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大肠息肉57例,男性23.98%(41/171),女性14.81%(16/108),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和中老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炎症性肠病75例,男性26.9%(46/171),女性26.85%(29/108),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结肠黑变病12例,男性3.51%(6/171),女性5.56%(6/108),男性和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在40岁以上且存在下消化道症状的中老年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并能有效降低大肠癌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inflammatory dugys,NSAIDs)消化性溃疡(PU)转归的影响.方法 400例确诊NSAIDs消化性溃疡和感染Hp患者按配对分组法分为根除Hp感染组(根除组)200例、单纯抑酸治疗组(抑酸组)200例.患者在研究治疗期间暂停服用NSAIDs.根除组予奥美拉唑(商品名:洛赛克)20m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羟氨苄阿莫西林1.0g,2次/d,共1周.第二至第八周予洛赛克20mg/d.抑酸组予洛赛克20mg/d共8周.二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24个月进行胃镜和Hp复查,对比其溃疡的愈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根除组Hp的根除率为98%,二组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比88.0%,P>0.05),2年内溃疡复发率:抑酸组明显低于根除组(26.5%比12.0%,P<0.05);胃溃疡(GU)并出血发生率:抑酸组明显低于根除组(28.1%比15.5%,P<0.05);十二指肠溃疡(DU)并出血发生率: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比9.5%,P>0.05).结论 Hp和NSAIDs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二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二者间无相加或协同作用.Hp感染并不影响NSAIDs性溃疡的愈合,并且可能降低其近期的复发率.Hp感染与NSAIDs胃溃疡引起出血呈明显反比关系,而与十二指肠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14.
龚建荣 《当代医学》2014,(17):71-72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通过碳14试验检查,对组一(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者)、组二(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组一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为70.73%;组二患者检测的阳性率为24.39%。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胃溃疡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及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组织H-E染色法对119例PU病人进行HP感染检测,其中男性96例、女性23例,以上二种方法测定结果均阳性定为HP感染。然后将这些病例按年龄分为三组,即青年组33例,中年组78例和老年组8例。结果:HP总感染率:胃溃疡78.6%,十二指肠球溃疡63.6%,幽门管溃疡66.7%及复合溃疡62.5%,该结果与以前报道相同。各种溃疡的HP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及男、女性别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HP感染与PU关系密切,与性别无关,并不与年龄成正比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8例再发性腹痛(RAP)息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组织病理学证实169例(85.4%)粘膜有炎症改变。慢性胃炎140例(82.8%),食道炎15例(8.87%),十二指肠球炎8例(4.73%),消化性溃疡6例(3.55%)。组织学染色及快速尿素酶实验证实HP感染为97例(49.0%)。HP阳性者粘膜均有炎症改变。胃炎HP感染率为64.3%。而HP阴性胃炎者仅35.7%,相反,食道炎和十二指肠球炎者HP感染率低。消化性溃疡者其中5例(83.3%)HP阳性。1例(16.7%)HP阴性。结论:小儿LRAP中上消化道疾病占较高比率。HP感染可能是引起RAP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乙丙三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国产试剂盒 ,采用EIA法对 515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测定了甲乙丙三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结果 在抗 -HAVIgM阳性和阴性者之间 ,HBsAg、HBeA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HBsAg阳性者的抗 -HAVIgM阳性率和抗 -HCV阳性率显著低于HBsAg阴性者 (分别为 4 .0 %对 2 3.5%和 3.4 %对 2 4 .2 % ,P <0 .0 0 0 1) ;HBeAg阳性者的抗 -HCV阳性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 1.3%对 14.0 % ,P <0 .0 0 0 1) ;抗 -HCV阳性者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抗 -HCV阴性者 ( 9.6%对 32 .8% ,P <0 .0 1)。结论 HBV复制与HCV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临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1731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活检HP检查。方法:采用尿素酶,氧化酶和涂片显微镜检测胃粘膜标本中的HP。结果;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最代,胃癌检出率达46%,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胃镜检查在儿童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的564例小儿进行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223例胃黏膜HP.结果 564例中成功检查563例,检出疾病53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324例、消化性溃疡112例、十二指肠球炎89例.223例HP检测中,总阳性率45.29%,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3.49%(40/63)、浅表性胃炎39.84%(49/123)、十二指肠球炎37.50%(9/24)、胃溃疡28.57%(2/7).结论小儿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儿童HP感染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