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超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DFI)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价值,探讨其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MAS患者的2D-CDF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仰卧位发现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腹主动脉(AO)间均受压扩张,SMA与AO间夹角变小.结论超声在本综合征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腹腔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螺旋CT血管造影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SCTA)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与肠系膜上动脉干的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方法腹部SCTA检查结果正常者30例,平扫后行小剂量试验。取胰体水平腹主动脉为靶血管,以峰值时间为2秒定为最佳延迟扫描时间。SCTA以3.5ml/s速度经肘前脉注入碘造影剂90-110ml,由于侧向足侧扫描,扫描参数为螺距1.0层厚3.2n  相似文献   

3.
【摘要】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在临床上并不少见。ISMAD易导致急性肠缺血甚至肠坏死。ISMAD发病、转归、预后与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态学特征、SMA内血流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均可引起SMA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FD)逐渐应用于ISMAD研究,进一步证实ISMAD与其局部流体力学因素相关。因此,利用CFD技术对ISMAD血流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有助于了解ISMAD发病、发展及预后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本文就ISMAD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用于评价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的放置在放疗后所致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采用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放置的方法治疗2例腹腔运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结果:放疗性动脉性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血管成形要和内支架的综合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为,应考虑其为动脉损伤性病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摘要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DCT)血管成像的方法,研究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及两者主要分支起源的解剖变异谱和发生率。方法对1500例病人腹部MDCT  相似文献   

6.
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当代微循环理论和血液流变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当代微循环研究方法,走出离体研究的缺陷。采用显微电视录像和图像处理技术,观察并测量了运动力竭后大鼠肠系膜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发现:力竭性运动引发微循环障碍,使毛细血管收缩,红细胞流速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浆层厚度减小,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毛细血管红细胞压积升高。说明力竭性运动会导致微循环灌流异常和物质交换障碍。从微循环的角度为探讨运动疲劳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作一种适合后续去栓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方法 8只杂种犬,体外制作动物自体血栓,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人路,选择性插入8 F动脉长鞘至犬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后注入自体血凝块,造影复查直至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分别在栓塞后2、4、6和8 h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部造影复查,观察自体血栓是否稳定,肠系膜上动脉有无自行再通,并经腹部切口探察,取病理活检.结果 8只实验犬均成功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肠缺血模型.大体观察及镜下可见随栓塞时间的延长,肠管损伤逐渐加重,组内一致性良好.结论 采用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建立适合后续去栓治疗研究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20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分析血流频谱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完全性闭塞3例,均经超声检出;15例重度狭窄中,超声误诊为闭塞1例,其余14例与血管造影结果相符;2例中度狭窄的病变,超声误判为重度。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准确诊断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MSCT对5例急症患者进行平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后处理,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观察血管情况。结果 5例患者在重建图像上均清晰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轴位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影,并能清晰显示低密度的内膜瓣,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CPR及MPR上可显示条形低密度充盈缺损影,亦可清楚显示内膜瓣。VR图像可以显示双腔改变。MIP图像与VR图像相似。5例均仅显示1处破裂口,而非像主动脉夹层显示两处或多处破裂口。其中1例病例远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并合并肝总动脉动脉瘤,1例病例近端、远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合并右肾动脉分支夹层。结论 MSCTA可早期诊断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蓉 《西南军医》2008,10(6):185-185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临床少见,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差,多因肠管大面积坏死而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我科收治1例78岁老年女性患者,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通过术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及时的治疗,术后精心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肾血流动力学与血清胱抑素C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将新生儿分成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及对照组。检测肾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及阻力指数(RI),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胱抑素C(Cys-C)水平。分析各组间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肾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ys-C的异常率高于BUN、Cr的异常率。窒息组Vmax、Vmin与BUN、Cr、Cys-C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I与BUN、Cr、Cys-C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肾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ys-C可用于判定窒息新生儿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正常上腹部20例用16层CT动脉期追踪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外型观察(VS)、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评价三种方法对SMA的显示情况.结果:中结肠动脉各级分支,显示情况MPR优于MIP或VS.空、回肠动脉1、2、3级分支三种方法显示情况相似,4级分支的显示率MPR>MIP>VS,显示程度均差.SMA 4级以上分支MPR显示率超过50%.结论:多层CT血管成像可获得良好的SMA图像.MPR结合VS或MIP能很好地显示SMA的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   

13.
叶永强  唐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2):205-205,208
患者男,68岁。因"活动后心慌,伴乏力、黑便1天"入院。查体:T37.4℃,BP 140/60 mmHg。神志清,贫血貌,眼结膜、甲床粘膜苍白,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实验室检查:血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肠系膜上动脉CDFI超声成像,分析肠系膜上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正常老年人和30例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血流情况进行观测,同时行脑动脉DSA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观察:①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病变范围与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②脑梗死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者分布的特点.结果 有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的SMA的血流量和血管直径比正常老年人相应参数明显减小,收缩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1)和阻力指数(RI)明显增大(P<0.05);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越严重.结论 老年人脑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紧密相关性,脑动脉损害越严重,肠系膜上动脉损害越严重,应重视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老年人并发肠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李海霞  程鹏 《西南国防医药》2013,(12):1291-1291
病例 男,36岁,因"黑便2 d,腹痛1 d",于2012年10月12日急诊入院.既往有2次黑便史,经外院对症治疗后缓解,未行胃镜等特殊检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病史.8年前因外伤行脾脏摘除术,否认本次外伤史,无长期大量饮酒史.入院查体:体温37.2 ℃、脉搏8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30/90 mmHg,神清、精神差,轻中度贫血貌,未见蜘蛛痣和肝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测量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以及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距离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利用 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 41例正常检查者卧位状态下SMA与AA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结果 41例正常SMA夹角的平均值为 47. 4°±18. 3°,其中≤15°者 3例,占 7. 3%,≥70°者 10例,占 24. 4%。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的距离分别为(1. 3±0. 4)cm和(1. 4±0. 4)cm。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SMA夹角并显示SMA与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对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克隆病 (CD)是一种肠道疾病 ,由于这种疾病进展快 ,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快速明确诊断、正确实施治疗非常重要 ,然而 ,这种疾病的起始表现往往是非特异性的 ,与其他常见腹部疾病难以鉴别。克隆病的发展是由炎症的活跃程度和受侵肠壁的范围共同决定的。由于小肠的血循全由肠系膜上动脉 (SMA)供给 ,所以广泛的肠壁炎症会引起SMA的阻力及流速的相应改变。事实上 ,血管造影已证实肠系膜的小外周血管会极度扩张。多普勒超声可无创地分析CD患者的肠系膜血流情况 ,我们研究活动期、非活动期CD患者分别在空腹及餐后情况下SMA血流阻力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A)夹角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ISMAD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纳入同期232例非ISMAD患者。对比两组患者间SMA-AA夹角。根据SMA-AA夹角分布,分为<50°组(n=18)、50~70°组(n=28)、>70°组(n=12),统计组间比值比(OR)。结果 ISMAD组、对照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MAD组、对照组SMA-AA夹角分别为(58.6±16.5)°、(48.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MA-AA夹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比50~70°:OR=2.324,P=0.011;<50°比>70°:OR=4.233,P=0.001)。SMA-AA夹角判断ISMAD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56(P<0.001),灵敏度为81.03%,特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以往所治疗的烧伤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他们共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结果 5例患者均被治愈,他们的烧伤总面积均值为65.44% TBSA±27.26% TBSA,伤后平均发病时间为22.8 d±10.55 d,主要发病因素为长期卧床、全身性营养不良、身体消瘦,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反复出现无痛性呕吐,进食后症状加重,每日呕吐物少则数百毫升,多则在2000 ml以上,为绿色或深绿色,无血迹.钡餐透视表现:胃十二指肠膨大,十二指肠第4段出现不全性梗阻.结论 烧伤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诱因未必都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内科保守疗法应是首选治疗方法,铜球鼻饲管道通过梗阻部位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能量补充和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20.
病人,男,67岁。患者2d前腹痛,入院前3h加剧,表现为全腹痛,以脐周及右上腹为著,疼痛呈持续性且阵发性加重,难以忍受,伴恶心、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解大便。急诊立位腹平片提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并冠心病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15年。体格检查:体温39.0℃,脉搏9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108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急性痛苦面容,腹部轻度膨隆,腹式呼吸明显减弱,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以脐周及右上腹为著,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未及包块。肠鸣音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