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素体脾胃虚弱,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进一步损伤脾胃.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老师在医疗实践中,辩证论治慢性胃炎,以健脾养胃,重在平缓调理;调理气机,重在肝胃食湿;胃肠通利,重在调理大便,临床三法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症,在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较高。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4.
治疗胃痛脾胃气虚证130例临床总结李郑生,郭淑云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指导李振华主题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脾气虚/中医药疗法,胃气虚/中医药疗法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临床观察证实,脾胃气虚的病机在慢性胃痛发病中具有...  相似文献   

5.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同书《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脾胃论》,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还包括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祖国医学对于胃脘痛,历代医集中都有记载,《灵枢》“胃胀者,胃脘痛,妨于食,大便难”。《内经》“胃病者,胃膜胀,胃心痛也”。《类证治裁》“脾胃皆属土,而脏腑分焉。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在治疗胃脘痛上,是按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皆贵在健运通调。脾胃健旺,气血旺盛,则五脏六腑皆安。倘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则百病乃变化而生。临症者,除着  相似文献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包括西医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聂惠民教授善用经方,对于胃痛属寒热错杂者,采用寒温并调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治疗;对于少阳不和、木郁乘土者,采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于痰热互结者采用清热化痰法,用小陷胸汤加减治之;对于脾胃阳虚、水气不化者,采用温阳健脾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之.现列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舌微循环与证治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胃炎脾胃气虚兼夹寒湿,血瘀三型的异形微血管丛形态,瘀血扩张血管丛等微循环呈严重瘀滞现象。综合脏腑证型和病邪性质可分为脾胃气虚湿热内蕴型,脾胃阳虚寒湿内困型,肝郁气滞化火犯胃型,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型。治疗立足调理,胃痛久病者还当调气与活血并进。  相似文献   

9.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疾症,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多属本病范畴。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纳化功能受损,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而与精神和饮食关系最为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虚弱,纳化功能失职,  相似文献   

10.
<正>柯干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获批成立柯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载,对肝胆及脾胃疾病有较深研究,针对脾胃疾病,创立经验方“双花胃灵汤”,且运用双花胃灵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疗效显著,现将柯老师运用此方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经验总结如下。1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也称胃脘痛。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2.
脾的解剖实体在中医五脏之中最具争议,但不论是从脏腑图和古籍文本中的形态位置描绘,还是从脾胃的位置功能关系等方面来看,中医的脾既包括脾脏,又包括胰腺;脾脏储血的功能是藏象学说"脾主统血"的基础,而胰腺在胃之下、向外分泌胰液助消化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谷,与口、肌肉、四肢等相合的基础;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源于古代人们对食物影响生命健康、决定生存命运的切身感受;吸收水谷之精微的主要脏器由胃到脾,不仅脾胃的功能发生了迁移,脾胃的地位亦经历了由胃重脾轻到胃轻脾重的改变,脾的解剖实体也因此从胃下之胰腺变为胃左上之脾脏,确保了脾的解剖位置与脏腑地位的一致性,这样的转变亦是后世脾解剖实体认识混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蒋凯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对"胃以降为补"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见地。其治疗脾胃病主要从降胃、疏肝、通便三个方面着手。临床胃痛、胃胀等胃部不适病证,蒋氏常用降胃之法,此即"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胃以降为补"之理。脾胃病在治脾胃的同时,必须辅以疏肝,"治肝可以安胃"。攻下法机理之一是使邪通过肠道排出,是直接祛邪之法,机理之二是宣畅脏腑经络之气,使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得以恢复正常,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得以逆转。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属中医的"泄泻"范畴.命门火衰、肾气不足、阳虚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此证,<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病变脏腑也与脾、胃、大、小肠有关,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温煦有关,若肾阳不足,失去温煦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发病".可见本病与肾有密切关系,本人运用温肾健脾汤治疗过敏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调肝理气 慢性胃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中医称之为“胃痛”、“胃痞”等。根据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认为肝可调畅脏腑气机,助脾胃运化受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升胃降,运化健旺。否则,可影响中焦的纳降与升清,致胃中气机郁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胃肾相关理论价值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但在脏腑关系中,就先后天关系而论,常言脾肾而少及胃肾,何也?盖因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故详论脾肾而少及胃肾.但胃作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可见胃在人体脏腑及后天调养中的重要地位.现对胃肾相关理论及其运用价值的认识,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18.
王木 《开卷有益》2013,(4):36-37
脾胃是人体的两个重要脏腑,祖国医学将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在医疗活动中,通过健脾和胃进而调理肌体的状态并防病治病。常用的健脾和胃中成药,在组方、功效和具体治疗病症等方面有所不同,各有所长。现根据常见脾胃不适症状介绍几类中成药。一、胃寒不适1.暖胃舒乐片。主要成分:黄  相似文献   

19.
脾胃位居中焦,是脏腑的中心环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的经脉贯胃,互相构成表里关系,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输布津液等任务。凡是心血的来源,肺气的充畅,肾精的溢养,肝血的归藏,以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人体各部分都依赖脾胃供给“气”和“精微”,故《内经》指出脾胃是五脏六腑的给养仓库,所以称为“仓廪之本”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上调治脾胃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脾胃在脏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脾与胃位于中焦,在结构上位置相邻,经脉上互相络属,表里相合,生理功能相互配合,纳运相协,《内经》称其为后天之本。笔者从脾胃的结构、生理、病理3个方面阐释《内经》中脾与胃的关系,以期指导脾胃病的临床辨治,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