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战时伤员得到早期治疗措施的最佳实施时间段.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及统计学方法分析早期治疗时间与被击中者死亡率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早期治疗时间与死亡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不同时间段死亡率增长幅度不同.结论伤后240 min是重伤员早期治疗措施实施的最佳时间段,伤后480 min是一般伤员早期治疗措施实施的最佳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是一种"时间依赖性疾病",急救时存在"时间窗",一旦时间延误或超过救治的"时间窗",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的救治机会,伤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体现在救治的"时间窗"内,通过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达到最佳救治效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伤情评估、快速急救、术前准备等。多发伤急救的时间理念,已由越快越好的定性过程发展到精确的定量过程;分清个体伤员救治的时效性及批量伤员救治的群体时效性,对决定多发伤急救的优先顺序意义重大;要保证多发伤急救的时效性,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流程,在救治各个环节上遵循损害控制外科策略。  相似文献   

3.
现代海战中,舰船一旦被击中,可瞬时产生大量伤情复杂的伤员,同时,海上医疗伴随保障和支援保障困难,因此,提高一线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海上自救互救是指战(现)场一线人员自己或相互间用制式或其他简便器材对伤情进行的急救操作,目的在于降低阵亡率、伤死率和伤残率,是海战场伤员救治的起始。目前我军具有相对成熟的海上自救互救工作体制,但随着海上作战样式与减员的不断变化,逐渐暴露出较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重视战、创(烧)伤休克现场非常规救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战争或突发事故及灾害(如森林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现场,短时间内常出现批量休克伤员,但由于环境恶劣、交通破坏、缺乏后送条件、医疗资源匮乏,夜间无照明条件等困难,以致常规抗休克手段(如输血、输液)难以实施或延迟实施,因而将导致阵亡率、伤死率或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因此,研究在此类恶劣条件下休克的救治技术和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现)场急救是伤员受伤以后在受伤地即刻采取的简易非手术救护措施。它是伤员受伤后的第一措施。战(现)场急救是否及时、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伤员生命安危、残障和一系列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6.
批量伤员救治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曼  宋雁宾  曹阳  辜丽梅 《武警医学》2010,21(5):417-419
 目的 探讨批量伤来诊时医院急诊科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方法 通过对批量伤员院内急救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加强护理组织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护士专业培训、针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管理等措施.结果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范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伤员满意度.结论 实施风险管理,是保障批量伤急救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战术作战伤员救护(TCCC)是美军近十余年建立起来的战场急救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战术作战伤员救护指南》则用于指导部队在战术背景下实施战场急救。TCCC将战场急救分为三个阶段——火力下救护、战术区域救护和战术后送救护。在确保战术得当的基础上,其技术重点在于针对"可预防性"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致命性出血、张力气胸和气道阻塞等,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包括战伤止血带止血、战伤止血敷料填塞、抗休克、胸膜腔穿刺减压、解除气道阻塞与防止窒息等。此外,烧伤补液、伤员保温、止痛与防感染等也是值得关注的技术问题。鉴于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伤员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可以肯定地说,TCCC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批量伤员救治的接诊流程,以提高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水平。方法 2009年7月~2012年3月我院急救中心接诊批量伤员共156人,通过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快速分拣合安排至不同的救治区域,施行应对突发批量伤员处理预案,完善批量伤员的急救流程并运用于实践,共治愈149人,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7人;抢救及时率达到100%。结果 156例中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到院后1~3h内死亡,3例多发伤致失血性休克到院30~60min内死亡,149例通过医院各科室的通力合作、全力抢救,均安然度过危险期治愈出院。结论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可以为救治重症伤员争取宝贵时间;在批量伤员的救治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熟悉绿色通道流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抢救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批量伤员的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四肢多发性骨折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以降低其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员的生存质量。方法:对75例四肢多发性骨折的病人采取了适当的应急措施、手术前后护理、功能锻炼等有效方法进行急救及护理。结果:除4例截肢致残外,其余71例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四肢多发性骨折的急救与护理在临床上的意义十分重要,是预后好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批量伤员急救流程的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优化批量伤员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水平。方法采用作业重组理论,对批量伤员的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并应用于批量伤员的急救实践。结果自2004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接诊了16批次批量伤员,总人数133人,其中ISS≥16者17人。治愈129人,死亡4人。结论急救流程的优化在批量伤员的急救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的急救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批量伤员的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1.
火器性血管伤引起受损机体生理改变的基本条件是急性失血。心脏及胸、腹腔大血管损伤的伤员,往往来不及抢救而阵亡。肢体大血管的损伤或其它原因大出血,可引起休克或在短时间内危及伤员生命或发生严重合并症。因此,在战伤救治中必须及时准确做好急救止血工作。1火器性血管伤的急救原则首先是止血、抗休克,以挽救伤员的生命为主,其次再考虑修复血管,重建肢体的血液循环,保存肢体,同时注意恢复功能。2火器性血管伤的分级救治火器性血管伤必须实行分级救治,严格按照本级救治范围执行战伤救治原则,分级处置,前后继承,逐级补充,最终…  相似文献   

12.
杨雁  白云 《人民军医》2011,(10):860-861
伤员分类是军队卫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战伤救治率的关键。美国海军把伤员分类视为伤员救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伤员伤情严重、战场情况复杂、作战训练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保障资源,对伤员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救治。分类救治贯穿于美国海军战场或突发事件中,从同伴和卫生员急救开始一直到伤员进入救治流程、接受手术治疗和ICU治疗的全过程。现将美国海军伤员分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雅安市人民医院是雅安市惟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雅安市及邻近地区的医疗急救和教学的中心.面对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3°)发生的7.0级地震,雅安市人民医院总结2008年汶川地震救护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救灾工作繁忙而不乱,井然有序,通过科学有序的地震伤员分诊、分流和救治流程组织,科学合理高效地救治伤员,确保了救灾工作的有序推进.笔者通过对该院"4·20"芦山地震伤救治过程中大批伤员的急救分诊、治疗与分流的组织实施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科学高效的院内分级治疗方法与措施,以提高重大灾难群体伤员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战伤早期救治研究的项目布局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军事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保持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达此目的 ,必须针对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作战模式的变化以及未来战争中我军可能面临的新型武器威胁 ,对战伤救治研究进行科学布局并对研究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1 未来战争对战伤早期救治研究的影响战伤早期救治是指我军师级救治机构以前对伤员实施的各种救治措施 ,对于降低阵亡率和伤死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战争中尤为重要。根据现代战争发展趋势 ,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的变化 :伤员后送难度明显加大、重伤员的比例增加及新武器导致的新型伤情。未来战争的作战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战伤一线急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连阳  王正国 《人民军医》2007,50(8):451-453
现代战争已显现出以下特点:(1)新型武器快速发展,包括爆炸性武器、高速轻武器和燃料空气炸弹等。(2)生物致伤因素多样化,包括放射线、热力、冲击波、机械力、微波、次声和激光等。(3)武器毁伤效应倍增,损伤范围广、程度重,伤类、伤型增多,伤情、伤部复杂,伤势严重。常规武器致伤时,阵亡占减员总数的20%~30%,伤员占70%~80%,伤死率2.3%~6.4%。阵亡中75%不可救,25%可救,其中19%须立即外科处理,15%须在受伤地点进行专业急救。  相似文献   

16.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是引起伤员阵亡的主要原因,约5 0 %的阵亡伤员在被后送到救护站之前因失血过多而在数分钟内死亡。以下是由美国军事医学研究与物资装备部研制的新型止血绷带。(1 )纤维蛋白绷带:该绷带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和促凝血蛋白等成分,可使血液流失减少5 0 %~85 %。  相似文献   

17.
坦克乘员战伤抢救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洪桥  沈利军 《人民军医》1998,41(11):622-623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新式反坦克武器不断投入战场,坦克乘员伤情、伤类出现了明显变化,为探讨坦克乘员战伤抢救问题,现谈几点粗浅看法。1 重视普及自救互救技术,提高乘员自身急救能力  坦克部队以单车为战斗集体,乘员在车内负伤不易被卫生人员发现,故自救互救是坦克乘员负伤后紧急救生的重要措施。及时、准确的自救互救是使伤员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证,是减少阵亡,提高抢救成功率,弥补卫生人员不足的重要方法。因此,要注重坦克乘员平时的经常性急救训练,以提高战伤的自救互救能力。在把自救互救纳入部队军事训练计划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在批量伤员急救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7年急诊科运用传统模式及新模式处理的批量伤员病例数为研究对象,对批量伤员患者院内救治中的各个环节时间,转归情况等方面资料比较.结果:“包干制”一体化组批量伤员的急诊检查、急诊等待、特殊检查、急诊手术、普通住院天数、ICU住院天数时间均短于传统组.结论:“包干制”一体化绿色通道新模式,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提高批量伤员救治的及时性和连贯性,提高医生的责任感,争取患者时间,提高创伤救治率.改善患者预后及缩短住院时间有所帮助,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特种武器危重伤的特点与直升机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茂兴 《人民军医》2005,48(7):420-421
特种武器杀伤具有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制复杂,救治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会丧失最宝贵的“救命黄金时间”。因此,我们建议,应确立现代急救的新概念,重视伤后1h,甚至伤后10min的最佳抢救时间,力争使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救治。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