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与“三阴交”对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针刺大鼠胃经线上“后三里”和脾经脉线上“三阴交”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别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90±0.38)后(9.28±0.3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三阴交”腧穴在针刺前(5.95±0.42)后(9.27±0.42)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后三里”和“三阴交”针刺前后痛阈差值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t=0.4550,p=0.6682)。结论:针刺胃经线上“后三里”和针刺脾经线上“三阴交”腧穴,对大鼠热水甩尾模型具有相似的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刺大鼠“关元”穴对建立甩尾测痛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关元”腧穴对建立针刺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的作用。方法:手针针刺大鼠“关元”腧穴,以50℃热水测量大鼠甩尾潜伏期。并与针刺“后三里”腧穴后的大鼠甩尾潜伏期进行对比。结果:“后三里”腧穴针刺前(3·79±0·32)、针刺后(8·28±1·54),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9·7402,P<0·001);“关元”腧穴针刺前(3·63±0·71);针刺后(8·08±1·83),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4099,P<0·001)。结论:针刺“关元”与“后三里”腧穴对建立针刺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模型具有相近似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痛觉迟钝大鼠痛阈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痛觉迟钝大鼠“后三里”腧穴对其痛阈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热水甩尾测痛方法筛选出痛觉迟钝大鼠,手针针刺其“后三里”腧穴,分别测定针刺前后的痛阈。结果:痛觉迟钝大鼠的“后三里”腧穴针刺前(10.46±0.60),针刺后(7.44±0.40),针刺前后痛阈差值配对t检验差异显著(t=9.8850,P=0.0001)。结论:针刺“后三里”腧穴对痛觉迟钝大鼠的痛阈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大鼠任脉线上“关元”、督脉线上“后会”针刺痛阈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方法:分别针刺大鼠“关元”和“后会”腧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定其痛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关元”腧穴针刺前(5.73±0.19)后(9.72±0.56)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6.9763,P=0.0009);“后会”腧穴针刺前(5.85±0.14)后(9.31±0.3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0.6735,P=0.0001);“关元”和“后会”针刺后痛阈比较未见有意义的改变(t=1.5451,P=0.1830)。结论:针刺任脉线上“关元”和针刺督脉线上“后会”对改变大鼠热水甩尾痛阈具有相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冰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方法 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以50℃热水和0℃冰水浸鼠尾测量小鼠甩尾潜伏期,并进行对比.结果 热水浴组针刺前痛阈(4.02±1.07)s、针刺后痛阈(10.03±5.33)s,针刺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3.822,P=0.031<0.05);冰水浴组针刺前痛阈(64.14±54.65)s,针刺后痛阈(108.86±83.58)s,针刺前后配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t=1.185,P=0.076>0.05);两组痛阈变化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P=0.083>0.05).结论 针刺镇痛,热水甩尾痛阈测定方法优于冰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后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沿大鼠“后三里”腧穴下方8mm处的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mm,2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针刺前的痛阈(6.77±1.38)与针刺后的痛阈(7.13±1.19)比较,未发现有意义的变化(P>0.05),与切断前针刺痛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连通和完整性与胃经的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手针针刺不同时程对大鼠痛阈影响的实验观察,了解合适的针刺时程在建立针刺动物实验模型以及临床针刺治疗中的科学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SD大鼠"后三里"穴5,10,15,20,25 min,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检测大鼠针刺前后的痛阈,利用统计学STATA 10.0处理分析数据。结果①针刺5 min,针刺前痛阈值(6.12±0.26)针刺后痛阈值(7.95±0.27);针刺10 min,针刺前痛阈值(5.31±0.51)针刺后痛阈值(9.27±0.44);针刺15 min,针刺前痛阈值(5.44±0.24)针刺后痛阈值(10.57±0.45);针刺20 min,针刺前痛阈值(5.29±0.22)针刺后痛阈值(10.34±0.34);针刺25 min,针刺前痛阈值(4.55±0.32)针刺后痛阈值(9.87±1.01);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p<0.01)。②针刺5 min后痛阈值(7.95±0.27)与针刺10 min后痛阈值(9.27±0.44)配对t检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05);针刺5 min后痛阈值(7.95±0.27)与针刺15 min后痛阈值(10.57±0.45)配对t检验比较,具有显著意义的改变(P<0.05)。③针刺15min后痛阈值(10.57±0.45)与针刺20 min后痛阈值(10.34±0.34)以及针刺25min后痛阈值(10.8±0.89)分别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658 3;P=0.686 2)。结论手针平补平泻针刺大鼠"后三里"腧穴15 min、即可达到较佳的调节大鼠痛阈的针刺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位对分娩大鼠痛阈及血清神经递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不同穴位组,药物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应用热水甩尾测痛法观察大鼠痛阈;ELISA检测大鼠血清5-HT、NE、DA、Dyn表达水平。结果 16组大鼠痛阈值比较,干预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除空白组外,其它各组均显著高于干预前。进一步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电针各穴位组及药物组痛阈明显升高。痛阈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2干预后,6组大鼠血清5-HT、DA及NE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而DYN表达水平则出现不同程度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6组降低及提高作用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结论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提高分娩大鼠痛阈及血清DYN表达水平;降低大鼠血清5-HT、DA、NE表达水平的镇痛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侧脑室注射催产素(OT)及抗催产素血清(AOTS)对大鼠基础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侧脑室注射50ngOT后60min内,大鼠基础痛阈比注药前增加20.0±3.7~37.6±5.9%(M±SE),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的基础痛阈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增高(P<0.01~0.001)。侧脑室注射OT后60min电针期内,痛阈增加138.7±14.8~233.7±9.7%,注射生理盐水电针组痛阈值增加80.5±21.8~91.2±19.6%,这两组相比有显差异(P<0.05~0.01)。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NO,Ca2+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是否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NO和Ca2 有影响。方法:采用催产素所致大鼠痛经模型,选择治疗痛经的常用腧穴关元和三阴交对痛经大鼠模型进行针刺治疗,测定其子宫NO和Ca2 水平,并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推测针刺治疗痛经的机理。结果:针刺痛经模型大鼠关元、三阴交后,能明显减少痛经大鼠的扭体次数(P<0.05),对痛经大鼠子宫重量无明显影响(P>0.05),经针刺治疗后痛经大鼠子宫组织中NO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a2 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针刺的镇痛作用再次得到实验证实,针刺痛经大鼠模型的关元、三阴交能明显升高子宫组织中NO的水平,这可能是针刺治疗痛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对分娩大鼠行为学及中枢DA、Drd2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120例孕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三阴交穴、合谷穴、合谷加三阴交、血海穴等不同穴位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测痛观察电针穴位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中枢DA、Drd2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电针对分娩大鼠行为学影响显示,治疗前大鼠痛阈,组间差别(F=0.736,P=0.598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差别明显(F=216.361,P0.01)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穴位依次为三阴交穴合谷穴合谷+三阴交血海不同程度提高大鼠痛阈;大脑灰质DA、Drd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相比,电针各穴位组、药物组DA、Drd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而脊髓DA、Drd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有镇痛作用;不同穴位有不同程度提高大鼠痛阈的作用,依次为三阴交穴合谷穴合谷+三阴交血海;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与电针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大脑灰质DA、Drd2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揭示大脑灰质区为电针穴位DA镇痛作用机制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大鼠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观察分析针刺敏感与不敏感的分子生物基础.方法 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离出针刺调节痛阈敏感实验组与不敏感实验组大鼠,分别针刺其“后三里”穴,取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采用放免法测定SP物质(sp)、β-内啡肽(β- EP)、强啡肽(DynA)含量.结果 针刺不敏感实验组大鼠SP物质(sp)、强啡肽(DynA)含量明显高于针刺敏感实验组大鼠(P<0.05);针刺不敏感实验组大鼠的β一内啡肽(3 - EP)也呈现出高浓度趋势.结论 大鼠的针刺调节痛阈敏感、不敏感表现与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中SP物质(sp)、β一内啡肽(3 -EP)、强啡肽(Dy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鼠针敏现象与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部分神经肽物质的变化。方法:针刺“后三里”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法筛选出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并以放免法测定大鼠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强啡肽、β-内啡肽、SP物质含量。结果:SP物质针刺敏感(1.57±0.49)与不敏感(3.19±1.43)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DynA针刺敏感(23.08±8.61)与不敏感(54.63±23.3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β-内啡肽针刺敏感(19.08±7.42)与不敏感(42.70±26.9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鼠针刺镇痛不敏感现象并非是脂肪条带结构上强啡肽和SP物质的水平低于针刺敏感大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5.
汪惠丽  胡玲  高忻洙 《针刺研究》2003,28(2):124-127
目的 :研究电针“关元”、“三阴交”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的调整作用。方法 :复制大鼠去卵巢模型 ,测定电针“关元”、“三阴交”对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 (E2 )、促卵泡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和下丘脑 β EP含量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组血清E2 含量降低 ( 2 2 77±0 1 3 5ng/L) ,FSH、LH含量升高 ( 7 0 6 2± 1 3 56mIU/mL ,3 473± 0 3 55mIU/mL) ,下丘脑 β EP含量显著降低 ( 1 6 751± 1 484pg/mg) ;电针组较模型组血清E2 含量显著提高 ( 3 44 9± 0 1 53ng/L) ,FSH、LH含量显著降低 ( 5 71 4± 0 3 50mIU/mL ,2 6 3 8± 0 1 98mIU/mL) ,下丘脑 β EP含量显著升高 ( 2 2 1 2 2± 0 82 8pg/mg组织 )。结论 :电针“关元”、“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和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激活GABA_B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脑室注射γ 氨基丁酸 (GABA)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 (Bic)未能阻断针刺镇痛效应 ,微电泳导入Bic部分阻断电针抑制脊髓背角伤害性反应 ,说明GABA可通过激活A受体参与针刺镇痛中脊髓节段性抑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激活GABAB 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 ,以针刺“次”穴后痛阈最大变化百分率判断镇痛效应 ,观察脑室注射 (icv) 5μL或蛛网膜下腔 (ith)注射 1 0 μLGABAB 受体的拮抗剂CGP 55845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每组 6~ 8例。结果 :icvGABA( 1 2 5μg、2 50 μg、50 0 μg)或GABAB 受体激动剂苯氯丁氨酸 (Baclofen ,2 5ng、2 50ng、2 50 0ng)可产生剂量依赖的镇痛效应。icvCGP 55845( 5ng、50ng)可大部分阻断GABA和Baclofen的镇痛效应。针刺双侧“次”穴( 50Hz,1~ 2mA) 1 0min ,痛阈提高到针前值的 ( 1 42 .5± 2 .1 ) % ,镇痛效应显著。针前icvCGP55845针后痛阈分别提高到 ( 1 1 1 .2± 1 .2 ) %和 ( 1 1 2 .1± 1 .1 ) % ,阻断率分别为 73 .7%和 71 .6% ,和事先icv生理盐水 ( 1 43 .7± 2 .0 ) %相比 ,阻断效应明显。若针刺前ithCGP 55845( 50ng、50 0ng) ,也能明显阻断针刺镇痛效应。结论 :脑内注射GABA或Baclofen可通过激?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观察到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NT)2μg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注射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提示,脊髓内NT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8.
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特异性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的痛阈变化有无特异性.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三个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的痛阈测定,并与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痛阈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三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实验用成年雄性大白鼠。用辐射热照射尾巴测痛,以甩尾为痛反应指标。电针一侧“足三里”或双侧“环跳”。在测得稳定的基础痛阈后开始电针。在电针15~20分钟时测痛阈一次,以后每隔10~15分钟测痛一次,连续二次。取这三次的均值作为针刺时痛阈。针刺时痛阈延长至针刺前的1.5倍以上为阳性镇痛效应。对照组不进行针刺。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1.摘除垂体后的第3天和7天,大白鼠基础痛阈升高,但针刺镇痛效应大为削弱;而同期的假手术组基础痛阈并不升高,同时针刺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P<0.05),说明摘除垂体能减弱针刺镇痛效应。摘除垂体后注射ACTH_(2.5)单位/只,每天注射一次,  相似文献   

20.
灸法镇痛效应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宗仁  李艳华 《针刺研究》1993,18(4):296-299
聚光灯幅射热照射次髎穴,穴位表面温度分别调节为38~39℃和43~44℃,照射5分钟后鼠甩尾阈提高17.8±2.1%和22.2±2.5%,照射10分后提高16.1±2.9%,22.1±3.4%和21.9±3.2%(50~52℃)。10分的针上加灸提高19.8±3.1%。各组的甩尾阈在照射前后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间效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幅射热灸次髎穴的效应强于灸足三里和至阳穴(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