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以体感诱发电位为主要观测指标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以胞磷胆碱钠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1在潍坊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进行。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制作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肌肉注射法,分别给予神经生长因子(100BU/次),胞磷胆碱钠(0.1g/次)和生理盐水(2mL/次),1次/d,连续20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各组动物神经病学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情况(0分,无神经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或后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手术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和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型潜伏期的改变评估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病学评分结果: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0.63&;#177;0.40),(2.75&;#177;0.26)分;(1.04&;#177;0.44),(2.74&;#177;0.30)分,t=12.6l,8.98,P〈0.051。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0.63&;#177;0.4吼(1104&;#177;044),(2.61&;#177;0.38)分,t=10.18,7164,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和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均短于治疗前(t=2.84-6.72,P〈0.05)。治疗后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的P1,N1,P2潜伏期均短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0.82&;#177;0.49),(12.64&;#177;0.77)ms,(14.14&;#177;0.351,(15.08&;#177;0.66)ms,(16.35&;#177;0.52),(17.57&;#177;0.77)ms,t=3.56~6.01,P〈0.051;胞磷胆碱钠药物对照组仅P2潜伏期短于盐水对照组[(16.7l&;#177;0.58),(17.57&;#177;0.77)ms,t=2.51,P〈0.05]。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与神经病学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97-0.99,P〈0.01-0.05)。结论: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P1,N1,P2)和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注射胞磷胆碱钠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部分波潜伏期(P2)和神经病学评分也降低,说明两种药物都能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改善趋势更大。  相似文献   

2.
背景:稳定准确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必要工具和基础。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05/1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假手术组5只。方法: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实验组大鼠脑内囊注入自体血制成脑内囊出血模型。②按ZeaLonga5分制神经病学评分标准评分,观察大鼠躯体感觉及运动功能。③大鼠在麻醉状态下于术前及术后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后,将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最大病灶处光镜观察血肿及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②两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③两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以出现明显偏瘫为造模成功,本实验成功率为93.3%(28/30),实验组神经病学评分为(2.74±0.46)分,与假手术组(0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实验组术后各波潜伏期较术前和假手术组明显延迟[P1:(15.72±0.78)ms,(10.69±0.52)ms,(10.73±0.48)ms;N1:(17.95±1.27)ms,(13.21±1.31)ms,(13.34±1.27)ms;N2:(21.16±1.62)ms,(15.42±1.46)ms,(15.58±1.44)ms;N3:(24.86±1.58)ms,(18.72±1.76)ms,(18.99±1.67)ms,P<0.05]。③假手术组仅见针道周围散在红细胞,无出血灶;实验组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左侧内囊区不规则或椭圆形血凝块,大致有一个低倍视野范围,出血灶边缘脑组织疏松水肿,病变明显重于假手术组。结论:用立体定向术回注自体血制成大鼠脑内囊出血模型更接近临床脑出血,且方法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脑淋巴引流阻断对脑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8在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雄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4只。49只大鼠用于脑淋巴引流对脑形态学的影响实验,随机分成3组;大体观察组14只;光镜观察组21只和电镜观察组14只。每组又分为脑淋巴引流阻断亚组和假手术对照亚组。16只动物用于脑淋巴引流阻断对皮质诱发电位影响的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脑淋巴引流阻断组10只。脑淋巴引流阻断亚组通过摘除颈浅和颈深淋巴结造成脑淋巴引流障碍,假手术对照组不结扎淋巴管和摘除淋巴结,通过大体,光镜及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淋巴引流阻断1,2。3,5,7,10,15d)脑结构变化以及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改变。结果:64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在脑淋巴引流阻断大鼠,大体观察见脑表面苍白、饱满、脑沟变浅窄、脑回变宽平,光镜下组织间隙增宽,液体郁滞,神经元变性、坏死、并有大量吞噬细胞浸润,形成“卫星现象”,电镜下神经元肿胀,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变化明显。②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脑淋巴引流阻断后第5天至第7天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6.28&;#177;0.23),(6.9&;#177;0.348)ms,P〈0.011;(6.23&;#177;0.22),(7.12&;#177;0.20)ms;P〈0.01]。结论:脑淋巴引流阻断对脑形态结构有重要影响,脑淋巴引流的阻断引起脑内感觉冲动传导异常,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皮质诱发电位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淋巴引流障碍性脑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穴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140只SD大鼠先用环形银夹狭窄双侧肾动脉,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1d,7d.14d大鼠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40只SD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26只,假手术组18只,电针组54只和模型组54只。①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小于模型组(1.44&;#177;0.62,1.87&;#177;0.73;0.60&;#177;0.50,0.97&;#177;0.50,P〈0.05),再灌注14d电针组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20&;#177;0.41.0.27&;#177;0.46,P〉0.05)。②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80.72&;#177;1.37)%,(83.63&;#177;1.33)%,(77.58&;#177;1.30)%;(79.43&;#177;1.25)%,(81.65&;#177;1.65)%,(77.58&;#177;1.30)%,P〈0.001],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比电针组升高更明显(P〈0.001);再灌注14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下降[(78.66&;#177;1.30)%,(78.86&;#177;1.10)%],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再灌注1d和7d后,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14.34&;#177;1.31)%,(18.84&;#177;1.41)%;(6.07&;#177;1.72)%,(8.86&;#177;1.18)%,P〈0.01]。缺血再灌注14d,电针组与模型组间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5.77&;#177;1.07)%,(7.04&;#177;1.65)%,P〉0.05]。④再灌注1,7d后,电针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较模型组轻;再灌注14d后,电针组脑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仍比模型组轻。结论: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穴可改善其神经行为学表现,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范围,减轻脑细胞超微结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并与治疗脊髓损伤的西药氢溴酸加兰他敏进行阳性对照。 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大连大学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取鼠龄两三个月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n=20):生理盐水组、川芎嗪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所有大鼠用Allen WD法(10g&;#215;10cm的致伤力)损伤大鼠T8-L1脊髓,各组术后分别腹腔注射5mL生理盐水、川芎嗪(10g/L)、氢溴酸加兰他敏(0.0025s/L),1次/d,持续给药4周。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情况(包括刺激点至L1,L8的潜伏期,L1-T8的传导速度和所用时间),并以20只正常大鼠的体感诱发电位值为正常参考值。结果: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L1~T8的传导速度: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快[(46.67&;#177;12.74),(4556&;#177;13.33),(22.03&;#177;7.17)m/s.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且都比正常组慢。②L1~T8传导所用时间: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短[(1.39&;#177;0.76),(1.42&;#177;0.54),(2.87&;#177;0.78)ms,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且都比正常组慢。⑧刺激点至L1,T8的潜伏期:川芎嗪组和氢溴酸加兰他敏组均比生理盐水组短,但未达到正常组大鼠的水平。结论:川芎嗪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体感诱发电位各指标,其效果与氢溴酸加兰他敏相似。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脑红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脑红蛋白在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内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和神经中心实验室完成。6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再根据动物模型建立后1,6,24,48和72h 5个时间点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用Wea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内脑红蛋白的表达。结果:脑出血组有3只大鼠术后死亡。有4只大鼠术后模型制备失败,均予以剔除并随机补充,66只大鼠最终纳入分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出血组术后lh血肿周围脑组织内脑红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开始增高(0.45&;#177;0.03)A8h达到高峰(0.83&;#177;0.05),72h开始下降(0.55&;#177;0.11),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31&;#177;0.06,0.31&;#177;0.01,0.33&;#177;0.04)和正常对照组(032&;#177;0.0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血肿周围脑红蛋白表达比其他脑区明显增多。结论:脑出血后脑内脑红蛋白表达上调,提示脑红蛋白可能对脑出血继发神经损伤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对于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仍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胶原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临床最关心的是胶原酶对注射部位周围的神经是否有损伤。目的:应用诱发电位方法观察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以期评估胶原酶应用的安全性,进一步论证经皮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这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 材料:实验于2002-07/09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选择SD雄性大鼠5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急性假手术组10只、亚急性假手术组8只、慢性假手术组7只、急性实验模型组9只、亚急性实验模型组7只、慢性实验模型组7只。 方法: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5mg/ks)麻醉后,分离并辨认大鼠背根神经节,实验组局部滴注胶原酶1mL(300U/mL),假手术组局部滴注生理盐水1mL。将刺激电极置于坐骨神经干A点,记录电极置于L5神经根背根神经节中枢突段B点,刺激并记录诱发电位A,B(潜伏期),连续记录2次,取其平均值;测量并记录A点与B点的距离。神经电位传导速度=A点与B点距离/潜伏期。急性组注药后1h、亚急性组注药后1周、慢性组注药后1个月行包含背根神经节的一段神经的诱发电位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 结果:纳入动物57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正常组、急性实验组、急性假手术组、亚急性实验组、亚急性假手术组、慢性实验组、慢性假手术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分别为(45.4&;#177;10.7),(43.4&;#177;5.9),(463&;#177;6.5),(52.4&;#177;10.4),(49.7&;#177;8.1),(46.7&;#177;11.01,(44.6&;#177;6.5)m/s。经单因紊方差分析,各组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整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1.010,P=0.430);经均数间差别多重比较,各组的神经电位传导速度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366)。结论:临床应用于经发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治疗浓度的胶原酶对大鼠脊神经传导速度未产生明显的影响,经皮椎间盘胶原酶化学髓核溶解术这项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Sloo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影响,分析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每组12只,异丙酚预处理组动物在缺血前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同样麻醉手术但不行颈总动脉夹闭术,脑缺血模型组麻醉后采用线栓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动物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评估并记录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取大鼠脑组织行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 结果:36只大鼠顺利完成全部实验的有3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各有1只动物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偏瘫无法进行余下实验,这可能与动物的个体差异不能耐受实验有关,随机取30例作为结果分析样本(每组10只)。①假手术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旷场评分、斜坡实验、悬挂时间评分均较脑缺血模型组高[(29.75&;#177;4.17),(24.25&;#177;7.51),(10.13&;#177;3.22)格;(8.13&;#177;2.36),(8.50&;#177;3.48),(16.25&;#177;3.79)s;(51.00&;#177;5.93),(32.75&;#177;6.13),(13.13&;#177;4.25)s;P〈0.05~0.011;异丙酚预处理组悬挂时间评分较假手术组低(p〈0.05),旷场评分和斜坡实验评分也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脑组织中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均明显低于脑缺血模型组[(0.351&;#177;0.07),(0.831&;#177;0.47),(1.47&;#177;0.88)μg/L;(4.35&;#177;1.24),(10.40&;#177;5.66),(19.68&;#177;9.73)μg/L;P〈0.05-0.01]。假手术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缺血前2h异丙酚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Sloo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减轻神经损害,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的不同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7在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1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5组,每组32只.①缺血前30min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lmL生理盐水,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葡萄籽原花青素液1mL,6h后重复给药一次;假手术组不给药。②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动脉。各组随机取8只大鼠在再灌注12h断头处死测脑组织含水量;其余大鼠在再灌注24h断头处死取脑,分别检测脑梗死体积比、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 结果:1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体积比:葡萄籽原花青素100,200mg/kg组显著低于模型组(0.3077&;#177;0.0206,0.2972&;#177;0.0248.0.4594&;#177;0.0399,P〈0.01)。②脑含水量: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均低于模型组[(79.97&;#177;0.76)%,(79.63&;#177;0.92)%,(79.67&;#177;0.51)%.(81.41&;#177;1.28)%,P〈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均高于模型组[(64.35&;#177;2.29),(64.52&;#177;2.20),(64.43&;#177;2.38).(39.72&;#177;6.94)NU/mg,P〈0.01]。④丙二醛含量:葡萄籽原花青素50,100,200mg/kg组均低于模型组[(1.15&;#177;0.07),(1.11&;#177;0.16),(1.01&;#177;0.13).(1.42&;#177;0.23)μmol/g,P〈0.011。 结论:①葡萄籽原花青素≥100mg/kg时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小,发挥有效的脑保护作用。②≥50mg/kg时即能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慢性颈脊髓压迫后电生理变化规律,及其与脊髓损伤内在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8在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完成。①分组:将4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大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为6,8,12周组,共6小组,每小组7只。②实验组经颈4,5椎体前螺钉多次缓慢加压造成兔慢性颈脊髓受压模型。对照组行颈5手术入路,不置入螺钉,普通饲养,分别于6,8,12周处死取材。③甩改良Tarlov法,对其肢体肌力进行评估。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体感皮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参加实验动物42只,实验组有6只退出观察,随机补充6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42只兔。①实验组各时间段改良Tarlov法分值差别不明显,在12周改良Tarlov法分值变异性变大,部分动物神经功能趋于好转,而部分动物功能进行性恶化,对照组神经功能正常。②诱发电位潜伏期比术前明显延长,并趋于增加,12周后有所回落,12周实验组4,6,8,12周潜伏期分别是(13.56&;#177;1.11),(14.31&;#177;0.56),(16.25&;#177;0.36),(14.74&;#177;1.78)ms;波幅变化较大,趋于逐渐降低,至12周又逐渐增高,12周实验组4,6,8,12周分别是,(3.45&;#177;0.71),(4.23&;#177;1.97),(2.51&;#177;0.83),(2.98&;#177;0.73)V。③形态学观察示灰质神经元减少,自质脱髓鞘变性。结论:对于慢性脊髓压迫,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能反映脊髓损伤程度和预后,可作为临床观察指标,波幅变异性大,无确切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