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分离培养了443份病人及疑似病人血清标本,钩端螺旋体阳性率18.5%,其中206份标本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阳性率14.6%,Southern杂交阳性率20.9%.63头猪肾钩体培养阳性率4.8%,123只鼠肾钩体培养阳性率4.0%。225份牛尿钩体培养阳性率6.2%,PCR产物凝胶电泳阳性经14.0%,Southern杂交阳性率15.8%。  相似文献   

2.
衢州市是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疫区之一 ,1999年 7月 ,该市所辖的江山市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局部暴发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血标本 采病人血 3ml,分离血清 ,冷冻待检。1 2 检验方法与标准株 以显微凝集试验 (MAT)检测 ,钩端螺旋体标准株 15群 15型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由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实验室专业人员测定。2 结 果2 1 疫区概况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 ,毗邻福建 ,江西两省 ,南高北低 ,按中国鼠传疾病地理区划属浙西丘陵区。暴发点清湖镇位于江山市区南 10km ,辖 2 9个行政村 ,人口32 …  相似文献   

3.
PCR技术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流行严重,自1955年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全国累计病例240多万我,列亡病例超过2万人。钩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有效控制钩体病流行,必须加强对钩体病传染带菌情况进行监测。野鼠是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猪、犬、牛等。目前,监测传染源带菌率主要是靠钩体菌分离培养,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杂菌污染、培养基质量不高、农药的使用等,致使钩体培养阳性率不高。因此,本文介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钩体病传染源带菌率监测,提高钩体病的疫情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仍然是我国当前农村多发的人兽共患病,有的地方还在发生流行。由于钩体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被误诊。为有助于钩体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临床型与感染菌株群型关系的探讨,将1976~1986年在10个县市中查获的192例病原阳性患者的资料整理分析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5.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的爆发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型与感染钩体血清群(菌群)关系分析中发现:不论强毒或弱毒菌群均可引发黄疸出血、肺出血等重症型病例,但是强毒菌群引发重症型患者的比例显然高于弱毒菌群[1]。现进一步对几个主要流行菌群与临床胃肠型及流感伤寒型的感染发病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两个临床型出现频率的差异,在感染菌群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特作如下报道。  钩体病病原学阳性444例,感染了14个菌群。临床上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及肾型合计33例占74%,流感伤寒型256例占577%,胃肠型(临床上以恶心、呕吐、腹痛…  相似文献   

7.
中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调查组1992~1993年的全国性调查,结合1958~1993年全国疫情报告资料,从地理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和总结了我国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并指出众多因素如气温、降水、地形、鼠密度和带菌率以及社会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1961年开始,我市各县农村均有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发生,1965年至1967年出现较大的流行,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1990年8月15~30日,在沂蒙山区莒县青峰岭水库上游的碁山、安庄、天宝3乡镇,22个库区村暴发流行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843例发病者中815例误诊,误诊率达96.7%。为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误诊为流感及上感505例。举例:男,38岁。因发热、咳嗽、全身酸痛、乏力3天入院。查体:体温39.4℃,眼结膜及咽部  相似文献   

10.
岳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阳市是湖南省钩体病重流行区之一,1987~1996年间发病12218例,年均发病率达24.93/10万,本次调查选择本市近5年发病最多的华容县(流行区)和发病最少的湘阴县(非流行区)进行对照研究,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生产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1992年上高县钩体病暴发流行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此次暴发流行以稻田型为主,主要由七日热群钩体引起。血清学调查表明牛、猪存在感染,流行季节7-9月份,感染地点主要集中于稻田和池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年龄集中于15 ̄45岁的青壮年。池塘水和稻田水平均pH为6.4 ̄6.5,池塘中钩体分离率较高(5/6),7 ̄8月份平均旬雨量为31.25 ̄45.75mm,旬均温度为27.5 ̄28.5℃,这些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云南省HIV感染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方法 采用1992~1999年哨点监测结果和历年预测的实际HIV感染数,进行流行趋势描述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静脉吸毒为云南省HIV流行优势型,从HIV感染引入,由边境地区蔓延至全省约花了12年的时间,1999年云南省IDUs平均HIV流行率为27.8%,预测2005年可达到40%;HIV的性传播:1990年性病门诊哨点中男性HIV流行率为1.8%,卖淫人群为2.2%,嫖客为1.1%,经性传播HIV感染率逐年上升,预测男性性病病人在2004年和卖淫人群在2003年流行率将会超过5%;云南省孕妇平均HIV感染率为0.2%,估计近2年云南省每年约有1500名孕妇和5O0个新生儿感染HIV.云南省经静脉吸毒的HIV传播在1995年和1996年出现的流行地区扩大和增长率峰年及HIV经性传播的1996年增长率峰年表明云南省1995年、1996年前为HIV传入和局限流行期,以后进入快速扩散增长期,预测云南省2005年成人流行率可能会达0.78%.结论 哨点监测数据可以反映云南省HIV感染流行主流,可估计实际HIV感染者数和预测流行趋势.对于年趋严重的HIV感染疫情,必须迅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流行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掌握上高县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病人现况, 为晚血治疗救助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江西省晚 期血吸虫病人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中上高县晚血病人数据和病历资料, 对在册病人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体格检 查、 肝脾B超等核查, 整理核查数据, 并与4年前数据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128例晚血病人中, 男女比例为2.46 ∶1, 平均 年龄68.02±6.19岁, ≥ 65岁病人占64.84%; 临床分型腹水型、 巨脾型、 结肠增殖型、 侏儒型、 普通型、 出血型分别占 57.81%、 12.50%、 2.34%、 0、 26.57%、 0.78%。2014年B超检查显示平均门静脉主干内径为 (12.70±1.91)mm, 显著大于 2010年检查时的 (12.05±0.34)mm (t = 4.19, P<0.01)。结论 结论 上高县晚血病人年龄呈老龄化趋势, 部分病人病情可能连 续发展, 应加强救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者的生殖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n)、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以及混合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检测231例儿童咽试子标本的MgDNA、MpnDNA、CpnDNA,并对Cpn、Mg各2例阳性标本和其相对应的国际典型株作了DNA测序分析。结果231例患儿的Mg、Mpn、Cpn感染阳性率分别是22.5%、30.7%、32.9%,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Mg+Mpn为5.2%,Mg+Cpn为2.6%,Mpn+Cpn为10.8%,Mg+Mpn+Cpn为8.7%。其中2例Cpn阳性标本与国际典型株进行DNA测序对比完全相同,1例MgDNA有一个碱基突变,同源性达99.8%,另1例完全相同。结论Mg可能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病原体并可存在Mg、Mpn、Cpn三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江西省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吃“鱼生”习惯为线索调查信丰县华支睾吸虫病潜在流行区,2016年开展人群粪检,并检测淡水鱼囊蚴及淡水贝类雷蚴、尾蚴,同时检查猫、犬和猪等保虫宿主粪便。对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信丰县26个村的居民有生食淡水鱼习惯,吃“鱼生”者占调查人数的19.51%,其人群平均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1.56%,纹沼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8.24%,保虫宿主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27%。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吃“鱼生”与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r = 0.88,P < 0.01)。仅有11.46%的调查对象了解吃“鱼生”会感染华支睾吸虫,知道华支睾吸虫对身体有危害者仅占5.28%。 结论 信丰县5个乡(镇)26个村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加强华支睾吸虫病危害和感染途径的健康教育、逐步改变居民吃“鱼生”的习惯是控制当地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于1986年5月-1988年2月对云南省乙脑高发行区洱源县右所镇的蚊类种群组成,季节消长,成蚊自然毒率;媒蚊密度与乙脑流行关系,猪群感染乙脑动态与人群发病的关系;乙脑流行前后人群免疫水平;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按蚊,纹库蚊是该地区优势蚊种,1-11月可见蚊虫活动。从人房及畜厩捕获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及麻翅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8株。证明中华按蚊及三带喙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岷县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岷县是甘肃省流和地性出血热的高发病县。1992年始发产现流行至1995年疫情涉及全县22个乡镇的181个村,累计病例1160人,病死19人,年最高发病率199.44/10万,病率1.64%。1995年发病率降至19.02/10万,发产现乡镇减少到14个,表明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9.
Ohta T, Nagakawa T, Tsukioka Y, Sanada H, Miyazaki I, Terada T.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bile duct epithelium after bacterial infection in dogs.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2;27:845-851.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liferative activity in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dog, we induced obstructive cholestasis with a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wo lobes of the liver. The bile duct branch draining the left lateral lobes of the liver was cannulated in all mongrel dogs. The dog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reated as follows: in group 1 the cannula was clampe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107 Escherichia coli (aerobic bacteria) and 107 Bacteroides fragitis (anaerobic bacteria) cells; in group 2 the cannula was clampe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107 E. coli cells; and in group 3 the cannula was clamped without the injection of any bacteria. Three months and 9 months later dogs from each group were killed, and their livers were examined. In the group 1 dogs papillary hyperplasia and severe dysplasia were noted in association with chronic cholangitis at 3 months and 9 months, respectively, after operation. In the group 2 dogs periductal fibrosis was severe, but epithelial papillary hyperplasia was less pronounced than in the group 1 dogs at each period. In the group 3 dogs no periductal fibrosis or epithelial papillary hyperplasia was seen at either 3 or 9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apillary hyperplasia and/or severe dysplasia of the bile duct epithelium may be caused by aerobic and anaerobic bacterial infection of the biliary tract in combination with bile 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