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治疗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是脑血管意外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之一,是由于大脑、脑干的排尿中枢及其下行纤维的不完全性双侧性损害,对膀胱的反射抑制作用减弱所致.病变部位在两侧大脑半球的旁中央小叶、脑干或其下行的锥体束.临床症状除原发病外,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每次排尿量减少和急迫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2.
电针治疗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1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是脑血管意外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之一,临床症状除脑血管病外,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每次排尿量减少和急迫性尿失禁.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是脑血管病意外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并影响脑血管病本身的康复,因此,如何治疗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是医学领域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肯定,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血糖升高导致广泛的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改变[1-2]。治疗DNB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疗效相对较差。笔者采用电针治疗DNB患者4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4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DNB患者均为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0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6,(9):1230-1231
目的:观察头针(足运感区、额旁三线)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通过泌尿协会症状评分量表比较,两组小便情况较治疗前均有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治疗组在2周时与治疗前已有差异,4周后效果更佳,而对照组在4周时有差异。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较单纯体针疗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体针针刺治疗。均10天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可显著提高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机理。方法:选穴百会、四神聪、双肾俞、双会阳。操作:用电针治疗仪,正极接肾俞,负极接会阳,选疏波。结果: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改善尿频,尿急的症状。结论:针刺治疗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兴奋了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恢复对皮层下排尿中枢的调节,抑制了膀胱逼尿肌收缩,而使膀胱容量增大,减少了排尿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疗效。方法以2008年5月~2013年5月32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4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其中26例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清楚血肿并减压;14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并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给予大剂量的激素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有效率为30.77%,死亡率为69.23%,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4例患者有效率为21.43%,死亡率高达78.57%,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χ2=0.412,P=0.814>0.05);两组患者存活伤残情况经统计学分析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0.611,P=0.737>0.05)。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及时就医。  相似文献   

8.
楚佳梅  包烨华  邹超  赵宏利  龚燕  王翀敏 《中医杂志》2011,52(14):1210-12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及对膀胱最大容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四神聪及电针肾俞、会阳穴。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日排尿频率测定、尿失禁程度评估及膀胱最大容量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日排尿频率、尿失禁程度及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四神聪及电针肾俞、会阳穴可明显改善无抑制性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症状,增加膀胱容量。  相似文献   

9.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失去大脑控制,导致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的病症。本病对病人生活影响较大,提高疗效有其实际意义。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我院康复科门诊采用电针治疗该症45例,并与常规治疗的44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电针配合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较为常见,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目前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配合艾灸法治疗本病28例,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电针治疗此病的常用腧穴为八髎、会阳等穴。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需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所引起的泌尿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电针可通过调节体内多个信号通路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PAC AP/cAMP/PKA)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仍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信号通路上,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电针可激活体内信号通路,但对于相关通路上下游信号分子及其他相关转录蛋白的表达检测仍缺乏;电针不同穴位对各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电针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脊骨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揭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神经刺激疗法进行治疗,取穴骶四穴,对照组予以传统针灸穴位进行治疗,取穴:中极、关元、膀胱俞和次髎。两组患者治疗时间45 min/次,每周3次,疗程8周(24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的下尿路症状和生活质量积分、残余尿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症状评分(10. 83±5. 56)与对照组(17. 83±5. 9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残余尿(80. 38±24. 91)与对照组残余尿(150. 63±49. 93)及尿动力学指标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临床有效率73. 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 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电针神经刺激疗法能够更有效地调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电针刺激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均选双肾俞穴,双会阳穴,常规针刺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结果 电针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后电针组对指标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结论 电针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但是研究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仍难以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才能在以后治疗当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俞原配穴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正军 《江苏中医药》2008,40(12):80-81
笔者3年来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以五俞穴配相应经之原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6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计106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煎服五苓散,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一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煎服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电针结合西医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1~2016年PubMed、EBSCO ASP/BSP、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816名研究对象,对其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量、膀胱容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电针结合西医治疗穴位刺激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穴位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以来,笔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采用艾灸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弥可保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疗程结束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1个疗程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7,P<0.05)。膀胱残余尿均有不同程度较少,两组比较,治疗组尤为显著;同时,治疗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不但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且能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20.
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者因尿潴留而出现尿失禁、排尿不尽,易并发泌尿系感染、肾积水,严重者需膀胱造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科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西沙必利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