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方法】对40例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研究组)及20例未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对照组),各营养成分输入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体质量增长满意,对照组体质量增长较缓慢,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肌酐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及比研究组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胃肠道外营养后研究组CD3、CD4、CD4/CD8、NK细胞增加,(P〈0.05),CD8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胃肠道外营养后早产儿CD3、CD4、CD4/CD8、NK细胞增加,免疫能力增强.有利于抵抗外界感染。  相似文献   

2.
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患者全胃肠内、全胃肠外以及混合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以及综合指标,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病病例,其中27例接受全胃肠内营养支持(TEN),22例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26例采用混合营养支持。比较此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失调、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比较患者脱机时间、病死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14天后三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质、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较入院时增加,TEN组与TPN组比较,营养指标增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TPN组的肠道菌群失调、转氨酶升高、高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TEN组和混合组,TEN组和T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各组之间的综合指标,TPN组脱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死率显著高于TEN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机械通气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附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 1 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采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 44例危重新生儿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44例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 2组 ,一组 2 0例用全静脉营养 (TPN)治疗 ,另一组 2 4例用部分静脉营养 (PPN)治疗。TPN组男 1 2例 ,女 8例 ,胎龄最小 3 1周 ,极低出生体重 2例 ,体重最小 1 1 0 0g。疾病 :早产儿 6例 ,重症肺炎 1例 ,硬肿 3例 ,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2例 ,重症窒息或胎粪吸入综合征 3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败血症 3例。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 ,经统计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各2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EN组治疗2周后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TPN组,而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科胃肠道外营养的临床使用情况,为推广胃肠道外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迁延性腹泻病患儿10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结果两组在治疗费用上无差别(P〉0.05);但住院天数、痊愈人次有差别(P〈0.05)。结论胃肠道外营养值得在儿科迁延性腹泻患儿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郑红 《医学文选》2005,24(3):383-383
2001年8月至2003年10月,笔者对107例胎龄30~34w,出生体重1050~1800g的早产儿进行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7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57例用全静脉营养(TPN)治疗50例,用部分静脉营养(PPN)。治疗开始时两组均适应证及禁忌证,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均无差异,均无明显并发症。1.2方法营养液采用周围静脉途径输入。TPN组按日龄及体重计算每日生理需要量:①总液量为80~180ml/kg·d。②热量供应从84~167.3KJ/(kg·d)开始逐渐递增至336~420KJ/(kg·d)。③葡萄糖开始剂量6~8g/kg·d,每日递至10~1…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创  柯桦 《安徽医学》2004,25(6):483-484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全合一”营养液的方法 ,对 3 0例危重早产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进行观察 ,并监测其电解质、BUN、肝功能。结果  3 0例危重早产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 ,全部病例电解质、BUN、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胃肠道外营养可促进危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增加体重 ,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二组均给予急性胰腺炎规范化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禁食水、胃肠减压、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抗感染、镇痛、抑酸治疗、抑制胰酶活性等。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治疗,观察组给予以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二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入院时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第三天、七天、十四天的APACHE-Ⅱ评分以及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二组治疗第三天时APACHE—Ⅱ评分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第七天、十四天时APACHE-Ⅱ评分以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经外周静脉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和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胃肠道外营养5 d后患儿体重稳步增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期间监测患儿血电解质、血浆蛋白、血脂、BUN均在正常范围,4例出现轻度贫血,5例血糖有波动。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血磷的影响。方法 检测 2 1例早产儿在胃肠道外营养前及胃肠道外营养后血磷的变化并与 2 9例非胃肠道外营养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血磷 ( 0 6 6± 0 2 5 )mmol/L较胃肠道外营养前 ( 1 5 1± 0 2 6 )mmol/L及对照组 ( 1 5 7± 0 39)mmol/L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胃肠道外营养前血磷与对照组血磷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可引起低磷血症 ,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新生儿总胆汁的(TB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8例进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其中新生儿34例,早产儿24例,在胃肠道外营养前及胃肠外营养停止后TBA变化,比较新生儿与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前、后TBA变化的差别。结果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前TBA与对照组TBA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营养后TBA较胃肠道外营养前TBA明显增高(P<0.01);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TBA较新生胃肠道外营养后TBA明显增高(P<0.01)。结论目前使用胃肠道外营养方法仍存在着影响新生儿肝胆系统功能的情况,以早产儿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置管行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非手术治疗的SAP患者,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26例,EN组12例。TPN组常规予全胃肠外营养,直至完全经口进食;EN组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即开始实施EN治疗。结果:EN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支持是SPA的重要治疗手段,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及早行EN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普外科于2006年9月-2011年6月共收治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及全肠外营养组(TPN组),分别为38例和35例患者。EEN组经胃肠营养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TPN组经静脉给予肠外营养。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营养指标、肝功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体重、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同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较显著高于EE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患者在术后通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要少于TP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N及EEN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EEN更具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肠道外营养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肠道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在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将采用TPN方案的26例极低体重儿作为治疗组,与采用一般治疗的16例极低体重儿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体重增长迅速(P<0.01),并发症少(P<0.05),死亡率低,而经皮测胆红素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PN能使早产极低体重儿的营养素得到全面补充,增强其抗病能力,可更好地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30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日早期肠内营养(EEN)组较完全肠外营养(TPN)组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药物费用EEN,TPN组分别为16,883/6,081元VS21,964/9,986元,(P〈0.05)。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TP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EEN组治疗后肝功能的皿浆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都明显提高。TPN组治疗后肝功能的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早期EEN支持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肝功能影响极小,医疗费用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方法对30例PN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开始日龄、持续时间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应用情况,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有无出现胃肠道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记录,并进行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5例PN早产儿出现PNAC,占16.7%;PNAC患儿与无PNAC患儿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累积用量及PN开始日龄、PN时间、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后2周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PNAC组明显高于无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持续时间过长可大大增加胆汁淤积损伤肝脏的几率,尽早地开始肠内营养,是避免出现与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胆红素指标,可帮助减少早产儿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马丽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99-799
新生儿静脉高营养又称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是对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通过静脉供给热量、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以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我院新生儿科于2005年6月~2006年12月对36例新生儿患者进行了TPN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的治疗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生活能力低下 ,以及受各种疾病的影响 ,常出现喂养困难 ,致热量不足 ,造成营养不良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营养物质的及时适量补充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预防并发症十分重要。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自 1 998年 1月~ 2 0 0 0年7月 ,采用肠道外营养治疗 42例危重早产儿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我院 NICU的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 :(1 )完全肠道外营养 (TPN)组 2 0例 ,男 1 6例 ,女 4例 ,胎龄 31 .5± 2 .0周 ,出生体重 1 450± 32 5g;(2 )部分肠道外营养 (PPN)组 2 2例 ,男 1 5例…  相似文献   

19.
总结胃肠外营养治疗危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方法:观察组57例危重早产儿于入院(2-5)天开始胃肠外营养辅助治疗,选择同期因经济困难未采用胃肠外营养辅助治疗的52例危重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及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重(2.46±0.57)kg,治疗后对照组早产儿平均体重(2.14±0.28)kg,观察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91.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0.5%)(19〈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明显增加危重早产儿的体重,对提高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肠内营养(EN)16例和全胃肠外营养(TPN)14例。观察两组治疗结果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营养支持2周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TSI较前显著降低,且EN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TPN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营养支持后两组的血糖、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肌酐均较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EN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中转手术率、感染率、病死率方面EN组均明显低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N治疗SAP疗效优于TPN,应用于临床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