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冰  菅向东  谢永胜 《山东医药》2009,49(15):65-66
目的评价心肺脑复苏中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纳洛酮的疗效。方法将57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行心肺脑复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纳洛酮,对照组仅予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纳洛酮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心肺复苏重建人工气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心肺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例)首先采用传统面罩方式加压给氧,然后行气管插管;观察组(n=例)采用喉罩建立人工气道。观察两组患者SpO2上升时间、一次置入成功例数、置入时间、胃内容物误吸例数和自主循环恢复例数等。结果观察组喉罩一次置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置入时间和SpO2上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内容物误吸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喉罩通气在心肺复苏重建人工气道中具有置入快捷方便、对患者心血管刺激较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救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心搏骤停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对照组应用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存活率增高(P〈0.01),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心肺复苏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明显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并能维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心肺复苏的84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和心脏复苏效果,分析复苏3h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接诊至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接诊至心电图检查时间、接诊至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复苏成功率(88.10%)、自主呼吸恢复率(73.81%)、自主循环恢复率(66.67%)和存活率(9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压、心率、PO2均高于对照组,PCO2和pH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等心肺复苏效果好,动脉压、心率及血气指标改善,康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救治心脏性猝死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肌肌钙蛋白(c Tn 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影响。方法整理我院收治的133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救治方式,将接受徒手心肺复苏者纳入对照组(69例),将接受徒手心肺复苏联合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者纳入观察组(6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NSE、c Tn I、NT-pro BNP变化,观察两种复苏方案对患者预后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入院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5、5. 17,P 0. 05)。观察组ROSC患者救治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及脑缺血缺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 81~30. 11,P 0. 05)。观察组复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 69%,低于对照组的20.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25,P 0. 05)。两组患者救治30min后动脉氧分压(Pa O2)、氧饱和度(Sa O2)均较救治5min后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乳酸均较救治5min后下降,观察组救治30min后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其Pa CO2、血乳酸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ROSC后24h血清NSE、c Tn I、NT-pro BNP均较ROSC即刻升高,观察组ROSC后24h血清NSE、c Tn I、NT-pro 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结合体外电除颤复苏救治心脏性猝死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复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6年来我院老年人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临床特点,研究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的335例心跳骤停(CA)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 分析2组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32.42%,脑复苏率为3.85%,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20.92%,脑复苏成功率为0.65%。2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CA患者CPR成功率相当低,重视老年人基础疾病的救治,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老年人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成面罩联合插管组、插管组和面罩组,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和存活情况。结果经过急救后,3组间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显著(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8.6%、45.2%和33.3%,均显著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结论急诊科院前和院内采取面罩联合插管进行老年心肺复苏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伤亡,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在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脏骤停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观察组采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急救后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急救后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院前急救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联合阿托品应用于急性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改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20例在该院急诊科、老年病科、ICU病房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在心肺复苏中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抢救为标准剂量组,40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为大剂量组,40例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抢救为联合组。比较三组复苏疗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结果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和标准组(P0.05);并且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大剂量组和标准计量组(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停搏病人流程中应用肾上腺素联合氨茶碱能明显提高患者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提高存活率并能维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8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进行抢救,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 k Pa)、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抢救前及抢救2 h血生化指标(血糖、血钠、血钾)、尿素氮(BUN)和血浆渗透压情况,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皮肤色泽转红、瞳孔较前缩小、自主呼吸或心率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抢救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 h观察组患者血糖、血钠、血钾、BUN及血浆渗透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8.42(7/38),高于对照组的5.26%(2/38)(P0.05)。结论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肾功能及血浆渗透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组合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2006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胸部按压-气道-呼吸(C-A-B)程序51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D)程序37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胸部按压(D-C)程序32例,对照组均采用气道-呼吸-胸部按压-电除颤和给予复苏药物(A-B-C-D)心肺复苏程序。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4.17%(17/120),高于对照组的8.33%(10/120)(P0.05)。研究组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9.61%(10/51),行D-C程序成功率为9.38%(3/32),行D程序成功率为10.81%(4/37)。行C-A-B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行D-C程序和D程序(P0.05);行D-C程序和D程序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结论实施心肺复苏时根据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地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急诊接诊的118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9人,两组在不同时机给予气管插管,观察组由急诊医护在院前接诊第一时间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由院内医护人员实施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窦性心率恢复、自主呼吸恢复例数、复苏成功患者,复苏后血气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窦性心率恢复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患者、复苏成功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血pH值、PaCO_2、Pa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可以提高心博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患者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13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院前急救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对照组使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血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均较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存活时间24 h的患者分别为33.3%(19/57)、16.1%(9/5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出院的患者构成比分别为28.1%(16/57)、8.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93.5±2.3)mm Hg、(75.6±1.9)mm Hg,舒张压(63.5±2.4)mm Hg、(50.6±2.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心肺复苏相比,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更加贴合患者呼吸、心跳节律,可缩短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机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2005年旧版心肺复苏(CPR)指南和2010年新版CPR指南指导下院外心源性猝死(SCA)的抢救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0年9月在旧版CRP指导下进行院外CRP抢救的SCA患者248例作为旧指南组,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新版CRP指导下抢救的SCA患者282例作为新指南组,比较两组SCA患者经CPR抢救后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个月存活率以及1个月后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结果与旧指南组比较,新指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增加(12.77%vs.7.66%,P=0.045),其中SCA发作至接受CPR的时间≤10 min的患者中,新指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旧指南组(36.23%vs.19.35%, P=0.032);而超过10 min接受CPR的患者之间自主循环恢复率无差异(5.16%vs.3.76%,P=0.501)。新指南组1个月后存活率以及存活且无脑功能受损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旧指南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版CPR指南较旧版指南抢救SCA患者成功率更高,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无脑功能受损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氨茶碱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对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3例、C组43例,分别给予肾上腺素1 mg、肾上腺素5 mg、氨茶碱0.5g+肾上腺素5mg静脉推注.观察各组临床疗效、股动脉压和血浆TNF-α、IL-6浓度变化.结果 与A组、B组比较,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明显增高,自主循环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主动脉舒张压明显增高,血浆TNF-α、IL-6浓度明显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肺复苏早期氨茶碱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能促进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的恢复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的最终成功是复苏后大脑功能的恢复。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物的使用,自主循环和呼吸复苏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心肺脑的复苏成功率仍低于20%。即使复苏成功存活者,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病生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救医学和重症医学研究的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脑保护与脑复苏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Utstein模式评价院内不同病房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01~2014-07在该院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发生心脏骤停并实施CPR的患者130例,根据Utstein模式指南给予注册登记分为普通病房组(92例)和ICU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CU组自主循环恢复百分比(26.31%)与普通病房组(1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2,P=0.098)。ICU组存活出院、存活半年、一年百分比(依序为18.42%、13.15%、10.52%)高于普通病房组(依序为6.52%、1.86%、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31,P=0.040;χ~2=8.901,P=0.030;χ~2=6.479,P=0.010)。结论 ICU发生心脏骤停并CPR存活出院率、出院后半年及1年生存率比普通病房高,提示在ICU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