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治疗方法亦由于其严重的预后而被更多的临床医师所重视。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对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取股动脉置管溶栓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青岛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5例混合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置管溶栓组与系统溶栓组,置管溶栓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等方法治疗,系统溶栓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静滴溶栓等方法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时、7d时、14d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时患侧、健侧3个不同部位的周径,通过观察患肢周径及患肢皮肤张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在相同时间段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差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3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以M(P225,P75)表示分别为0.0(0.0,0.0)、1.0(0.5,1.2)、1.0(0.5,1.2)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0)、0.5(0.0,0.5)、0.5(0.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7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5(2.8,4.5)、2.5(1.5,5.8)a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0(0.0,0.5)、1.0(0.5,1.0)、1.0(0.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d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2.8,5.5)、3.0(1.8,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0.5(0.0,1.0)、2.0(1.0,2.5)、2.0(0.6,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时置管溶栓组患者踝关节处、膝关节下15cm处、膝关节上15cm处患侧治疗前后的周径差分别为1.0(0.0,2.0)、4.0(3.0,6.0)、3.5(2.0,7.8)cm,与系统溶栓组相比[其相应部位周径差分别为1.0(0.0,1.5)、3.2(1.1,5.4)、3.2(1.0,5.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系统溶栓组相比,置管溶栓组患者在治疗7d时患肢周径缩减幅度最大;出院后随访1个月,发现2组患者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查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置管溶栓组通畅率远大于系统溶栓组。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经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时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处,局部浓度高,使血栓清除快,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在无Cockett综合症的前提下,深静脉通畅率远远大于系统溶栓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临床特点。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3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2例治疗10日后临床症状消失,19例经治疗19日后临床症状消失,3例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一定要和肺栓塞进行鉴别,具有在血栓形成后较长时间发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不显著,经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可以显著减轻,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4.
女,48岁。因子宫肌瘤入院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第2天突然左下肢疼痛伴发热,约2小时后,疼痛加剧。查体:体温38.3℃,左下肢明显增粗,皮下浅静脉曲张,左小腿腓肠肌压痛,Homans征阳性。右下肢正常。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抬高患肢,予溶栓、全身应用抗生素等治疗3周,患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胭静脉置管局部溶栓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2年12月至2003年5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病人分别采用胭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27例)、常规药物治疗(21例),观察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显效率92.6%.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2.6d。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显效率81.0%,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7d。结论 置管溶栓术与常规的药物治疗相比,治愈率、显效率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 1 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收治的 5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57例 ,男 35例 ,女 2 2例 ;发病年龄30~ 78岁 ,平均 50岁 ;发病到入院时间 9小时~ 2年 ,平均为 3个月 ;左侧 43例 ,右侧 1 0例 ,双侧 4例 ,共 61条肢体。二、血栓形成诱因 :手术或手术后长期卧床等诱因者 2 7例 :骨科下肢手术 1 8例 ,大隐静脉术后 3例 ,骨科非下肢手术后长期卧床 6例。无手术诱因 30例。三、诊断标准 :(1 )患肢持续性疼痛、肿胀。 (2 )腓肠肌牵拉征 (+)、腓肠肌挤压征 (+)。 (3)深静…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治疗目标主要包括预防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减少血栓复发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近50年来,抗凝一直是LEDVT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现在发现,单纯的应用抗凝治疗,5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PTS~([1,2])。因此,近年来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股动脉溶栓治疗。方法 用Seldinger法行患侧股动脉穿刺,顺向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每日向导管内注射生理盐水100ml 肝素6250IU 尿激酶5万IU 复方丹参10ml 0.25%普鲁卡因30ml,同时口服潘生丁,患肢弹性绷带捆绑。结果 5例经治疗后血栓均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即应用下腔静脉缝合滤网术。观察组: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置管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74%高于常规组的47.37%(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低于常规组的9.21%(P <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置管溶栓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科23例患者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及时的诊治配合有效的护理,能明显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下肢造成的疼痛、肿胀,安定患者的情绪。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和痊愈有很大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张玉红 《天津医药》2002,30(7):442-44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笔者分析了38例产后下肢深部血栓性静脉炎,并对其病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吕春梅 《江苏医药》2006,32(9):853-854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行3个月随访。结果11例经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9例3个月后痊愈,1例好转,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结论妇科手术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发生,及早诊断,立即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等,以期为住院脑卒中患者DVT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详细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6例脑卒中后偏瘫并经超声检查证实的DVT患者资料与同期收治的94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时间平均为16 d。 DVT发生于高龄患者(≥65岁)44例,占66.67%;严重瘫痪者42例,占72.72%;长期卧床者52例,占78.78%;伴发疾病中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常见;DVT患者的平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5.02±1.38) g/L,明显高于非DVT组的(2.74±1.6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1)。结论肢体瘫痪、长期卧床、高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等是发生下肢DVT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给予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5.
16.
现将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以来我院神经外科5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患者316例,平均年龄(52±6.5)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及并发肺栓塞,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我院于2000-07~2005-12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235 例.通过观察治疗分析了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提出了预防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好发于下肢[1]。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如不及时治疗,可继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病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溶栓、抗凝、祛聚)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超过72 h,由于本院医疗条件所限,溶栓、抗凝、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并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护理。方法50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3例患者因病情严重,入院治疗24 h后要求转院;2例患者治疗5 d后症状明显改善,自行出院,5 d后疾病复发,再次入院接受治疗30 d后出院,随访观察疾病未出现复发;2例患者接受为期12个月随访观察,因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而给予患者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4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患者进行随访无疾病复发,且无并发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手术压迫、患者自身身体状况不良以及长期卧床等原因,给予其对症护理后,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做好整个产程的临床护理,并针对产妇的症状体征,实施预防性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产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柳林县人民医院骨科共诊治的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通过溶栓和抗凝治疗15d后肢体消肿,肢体变软,通过复查B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溶解,血流通畅,均未行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比较常见,应通过综合预防措施能降低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