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男16例.女19例:年龄35~65岁,平均45.6岁。大脑前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7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直径4.0~18.0mm。首发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例(大脑中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5例。Hunt-Hess0级6例,Ⅰ级19例,Ⅱ级7例,Ⅲ级3例。手术时间:发病48h14例,3~10d3例,11~16d18例。手术方法:瘤颈夹闭32例.瘤颈夹闭加包裹术2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行部分切除加夹闭术。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CA远端动脉瘤患者,共42例,其中38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级;窄颈囊状动脉瘤28例,宽颈囊状动脉瘤6例,梭形动脉瘤8例。3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5例采用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3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31例(83.8%)为致密栓塞,6例(16.2%)为部分栓塞。1例术后2 d再次出血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6个月均恢复正常。1例采用Onyx胶闭塞远端主干者出现无症状局部性延髓梗死。28例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时间8.2个月),3例(7.1%)患者动脉瘤复发。 结论血管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8例PICA动脉瘤,均在入院48h内行血管内治疗,除2例远端PICA动脉瘤因导管超选困难而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外,其余均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脑积水严重者行侧脑室置管脑脊液引流术,出血较多者行腰椎穿刺术。结果本组8例PICA动脉瘤患者中,近端动脉瘤5例,远端动脉瘤3例。GOS预后评分:5例为5分,2例为3分,I例死亡(为术后PICA动脉严重痉挛、闭塞)。随访3~12个月,仅复发1例,为瘤颈复发。结论急诊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一、资料与方法 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21~78岁,平均49岁。病程3d至1个月,平均2周。头痛38例,头晕20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意识朦胧21例,昏迷5例。后交通动脉支16例,前交通动脉支20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眼动脉2例。动脉瘤大小:0.4~1.0cm 43例,1cm以上3例,其中2.2cm 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33例;Ⅲ级8例;Ⅳ级5例。颅脑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除4例急诊出现昏迷、脑疝、颅内血肿外全部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瘤病变。全部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5.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2例大脑中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MCAA病人的病历资料。动脉瘤位于M1~2段26例,M3~4段6例;Hunt—Hess分级Ⅱ~Ⅲ级25例,Ⅳ级5例,Ⅴ级2例。均行经翼点入路,打开外侧裂,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解剖出动脉瘤进行夹闭或包裹。结果动脉瘤成功夹闭29例,行瘤壁包裹加固术3例。随访0.5~2年,恢复良好28例,中残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良好暴露MCAA:对动脉瘤进行夹闭或包裹可有效防止其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期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LVIS支架在急性期辅助栓塞治疗48例(共48枚动脉瘤)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8例动脉瘤的支架均完全释放(100%)。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I级栓塞25例(52.1%),Ⅱ级栓塞18例(37.5%),Ⅲ级栓塞5例(10.4%)。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2例发生在术后24h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消失,其中1例遗留永久性偏瘫。1例支架未完全打开,给予球囊扩张后血流明显改善。2例患者的动脉瘤在术中破裂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出血控制。其中39例(81.2%)术后行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7.8±3.6)个月(6~11个月),3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9.7%)。3例动脉瘤稳定(7.7%),1例动脉瘤复发(2.6%)。术后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再出血。46例经6个月随访,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38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5分)8例,良好率为82.6%(38/46)。结论LVIS支架在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行,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材料。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1对象与方法 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收治61例高血压脑出血伴脑室出血病人.其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60~74岁,平均66岁。入院后意识状态Ⅳ级43例.V级18例。GCS评分3~5分18例,6~8分29例.9分1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平均5~24h。CT及CTA检查示均为基底核区或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Ⅲ、Ⅳ脑室铸形;单侧36例,双侧25例;出血量40~50ml 11例.51~80ml 35例.〉80ml 15例。本组均行眶上至脑室三角区脑室外引流及血肿腔引流术。全麻后,于脑室出血侧眼眶上2.0cm、中线旁1.5~2.0cm钻孔.平行侧脑室体部置管至脑室三角区。再根据CT定位血肿中心.于血肿长轴线或血肿距头皮最近处置另一管.清除总血肿量的1/3~1/2.余者逐渐引流清除。术后行头部CT动态观察.酌情给予尿激酶治疗。  相似文献   

8.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004年.我们对3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为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疗效良好。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0岁。24例为第1次出血,6例曾有SAH史。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2例。7例后交通动脉瘤有动眼神经压迫症状,3例椎-基底动脉瘤有脑干压迫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A对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为老年,急性发病,经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3 h内初次CTA检查均为阴性结果。经防止脑血管痉挛、增高血容量、保护脑细胞等治疗3~7 d后,病情好转1例,无效1例。再次行CTA检查发现PICA动脉瘤3个,其中1例患者为左侧PICA 2个动脉瘤合并脑积水,另1例患者左侧PICA有1个动脉瘤。2例患者的PICA动脉瘤均获得良好的影像信息。结论 CTA可作为PICA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提供其全面的影像资料。对首次CTA检查阴性者,经短期治疗后进行CTA复查仍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科2001年1月~2002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夹闭5例,保守治疗7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8~64岁,平均50.1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4例。1.2脑血管造影11例入院后行DSA检查,1例病人因2年前在外院行“前交通动脉瘤GDC栓塞术”,入院后未行DSA检查。造影共发现动脉瘤14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眼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1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4~11mm,平均为7.7…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特点。方法24例患者术前头部CT或MRI检查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28个,其中1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2例患者各有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5mm10个,6-15mm16个,16~25mm2个。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24例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的3个动脉瘤栓塞了2个,另1个行手术夹闭。结果临床治愈21例,偏瘫1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存活22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残死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ICA远端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12例行后正中入路手术夹闭,5例行改良扩大的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17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1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出现声音嘶哑,1例并发颅内感染死亡,1例再次出血呼吸骤停死亡。15例病人,随访3~5年,无再出血;改良RANKIN量表(mRS) 0分4例,1分5例,2分3例,3分3例,6分2例。结论临床应根据动脉瘤和PICA形态,结合术者经验,个性化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夹闭。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近几年胶质瘤患者分为两组:(1)治疗组(手术切除加瘤巢内放疗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5~45岁,平均32.3岁。临床症状:呕吐、头痛17例,轻瘫或偏瘫15例,癫痫3例,视力减退2例,二便障碍2例。肿瘤病理性质:星形细胞肿瘤Ⅱ~Ⅲ级7例,Ⅲ~Ⅳ级5例,多形胶质母细胞3例,少枝一星形混合胶质瘤Ⅱ-Ⅲ级3例。(2)对照组(单纯手术切除组)男13例,女6例;年龄14~47岁,平均31.5岁。  相似文献   

14.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探讨(附23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23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196例行手术治疗。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将手术病人分为A组(Ⅰ~Ⅲ级)162例,B组(Ⅳ、Ⅴ级)3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SAH3d内手术)19例,延期手术组(SAH4~10d手术)82例,晚期手术组(SAH11d之后手术)95例。比较不同手术期别动脉瘤术中破裂率、术后1个月GOS评分及术后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10.1%)因再出血丧失治疗机会。术中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组3例(15,8%),延期手术组8例(9.8%),晚期手术组6例(613%)。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早期手术组为15,8%,延期手术组为19,5%,晚期手术组为17,9%。脑积水发生率以晚期手术组最高(14,7%)。对术后1个月GOS评分Ridit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中均以早期手术组治疗效果最佳.延期手术次之.晚期手术最差。结论早期手术可规避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各个级别(包括Ⅳ、Ⅴ级)的SAH病人,均应根据治疗者的手术经验与技巧和所在医院的条件,及早诊断,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02年至2007年共收治32例小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32—69岁,平均48岁。Hunt-Hess分级:I级5例,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5例,V级3例。  相似文献   

16.
胼周动脉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方法我院2001。2005年收治创伤性胼周动脉瘤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2.7岁。伤后就诊时间8~59h。车祸伤4例.摔伤1例,钝器伤1例。入院时GCS5-8分2例.9~12分3例,13~15分1例;原发昏迷5例。瞳孔明显缩小3例,明显下肢瘫2例,颅高压表现4例,锥体束征5例,脑膜刺激征5例。入院CT示深部镰旁或胼周血肿.纵裂池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鞍上池未见异常.无颅骨骨折:2例出现大脑前动脉末段分布区脑组织低密度影。入院后病情突然加重5例.复查CT显示血肿量增加。伤后1~2周行DSA和3D—CTA检查.示大脑胼周动脉瘤,周围无血管影,窄颈动脉瘤4例.瘤颈较宽2例。  相似文献   

17.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6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2例。动脉瘤瘤颈夹闭6例,动脉瘤孤立切除2例;脑室出血急性期行脑室外引流3例。随访3个月至2年,三维CT血管造影复查示5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6例。结论 PICA远端动脉瘤以第四脑室内出血或小脑蚓部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脑积水,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不能进行瘤颈夹闭术的破裂椎动脉瘤患者采用近端夹闭术,手术前后进行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动脉瘤的消失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动态改变等,并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年龄33~61岁,平均47.8岁。均以SAH发病,术前脑血管造影显示囊状动脉瘤1例,纺锤状动脉瘤5例,其中右椎动脉瘤4例,左椎动脉瘤2例。有2例于发病4日内手术,其余4例择期手术。6例中有4例于PICA远端夹闭,有2例因动脉瘤靠近PICA起始部。故于PICA近端夹闭。愈后良好者5例,严重功能缺失1例。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至2004年共诊治了7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病人,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5-48岁,平均35.7岁;从外伤到出血时间为15—30d,平均24d。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检查。2例因外伤后迟发性血肿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时发现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眼动脉段。分别予以夹闭和包裹。3例为外伤后反复鼻衄,其中2例头颅X线平片可见前颅窝底及眼眶骨折,遂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而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3例动脉瘤患者2例用GDC栓塞动脉瘤,另1例用球囊栓塞动脉瘤近、远端的ICA。另外2例为外伤后21d、30d发现颅内血肿,分别位于纵裂与侧脑室前角之间以及胼胝体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