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评价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68例,男24例,女44例,年龄63—82岁,平均70.4岁。随机选择股骨头置换或DHS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7例(置换组),DHS内固定41例(DHS组)。骨折类型按Evens分型:Ⅲ型34例,Ⅳ型29例,Ⅴ型5例。随访时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62例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2.3个月,DHS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在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等方面,与内固定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1或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较好,生活质量较高,可以成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 螺旋刀片(PFNA)、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 分析自2003 年1月至2011 年1月收治分别使用PFNA、DHS 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10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性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均优于DHS 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NA 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理想,为较好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85例,其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同定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置换组在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一年死亡率、生存质量评分及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DHS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选择FHR或DHS内固定,其中采用FHR治疗21例,DHS治疗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随访6~20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HR组在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方面与DH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功能恢复满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07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120例。按Evans分型,Ⅲ型58例,Ⅳ型62例。所有病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DHS内固定组各60例。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5年。DHS内固定组有6例手术失败,重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其余均一期治愈;5例发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仅有2例并发肺部感染,骨折均一期治愈。两组患者术后平均开始负重时间、住院天数、治愈率、术后并发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0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问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DH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动力性髓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DH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明显提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股骨头置换组的近期疗效较好,其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远期疗效相当(术后6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股骨头置换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5%,明显低于DHS组的35.0%,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近期疗效好,关节功能恢复快,下地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7.
焦杰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68-1270,127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1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分别作DHS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这2种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显著,与DHS内固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与DHS内固定相比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能早日下地负重锻炼,尽可能地使患髋关节功能恢复至受伤前的水平,大幅度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张大威  黄林海 《浙江医学》2018,40(15):1719-1721,172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PFNA)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41例和PFNA组(行PFNA治疗)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住院时间短于PFNA组,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明显早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术后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能较好恢复关节功能,利于患者较早进行有限负重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较PFNA疗效更好,因此是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刘宾 《中外医疗》2014,(3):49-50
目的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髋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0例)和DHS内固定(30例)治疗。评价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均显著短于DHS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置换组术后1、2、6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7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一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的指标并做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但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上髋关节置换组优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髋内翻、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股骨干股骨颈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伴内科基础相关基础疾病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满意,降低手术风险,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122例,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将其分为动髋螺钉(DHS)治疗57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6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髋关节的功能。结果:PFNA组骨折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髋关节的功能方面也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钟仕久  张晓剑 《四川医学》2011,32(8):1246-124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2010年在我院治疗的162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分为两组,A组为半髋置换术,B组为内固定。随访12~78个月,平均37个月。结果按harrs评分标准。A组术后治良率达到93.8%,B组术后优良率达78.4%。髋动力带锁钢板与动力髋(DHS)固定组之间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别;动力髋(DHS)术后2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需行股骨头置换;内固定组中有2例因术后衰竭而死亡。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内固定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优于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陈灼彬  李桂英 《河北医学》2011,17(7):875-878
目的:分析比较DHS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间接受DHS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DHS内固定组40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2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Ev...  相似文献   

14.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国崇 《医学综述》2009,15(7):1100-1102
目的对比3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5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锁定解剖钢板组(A组)、单纯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系统(DHS)组(B组)、DHS联合空心加压螺钉组(C组)。采用切开复位,分别应用锁定解剖钢板、DHS及DHS联合空心加压螺钉3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结果95例患者获得随访8个月至2年、优良率A组64.3%,B组70.5%,C组93.7%。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1)。结论对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需根据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及并存病情况,选择更适宜的内固定,可获得更高优良率的临床疗效;DHS联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术后强度、稳定性和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张磊 《当代医学》2014,(28):92-93
目的比较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与动力髋螺钉(DHS)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7月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LCP组(n=43)与DHS组(n=41)。LCP组采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治疗;DHS组采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LCP与DHS 2组固定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其手术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LCP组手术时间(102.8±15.7)min、术中出血(229.7±105.3)mL均明显少于DHS组的(122.6±23.5)min、(358.2±197.2)mL;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91.3±5.6)明显高于DHS组的(80.5±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LCP与DHS均为临床常用内固定治疗方法,且疗效较为理想;LCP具有更为突出的远期预后,且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在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股骨近端抗旋转刀片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加压螺钉(dynamichipserew,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给予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PFNA组58例,DHS组38例。分别对两组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研究,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估采用Sander’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及术后疗效。结果:PFNA组与DHS组治疗髋关节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100%,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组的治疗疗效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关节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与DHS手术方式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髋关节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PFNA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及术后恢复上优于DHS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4月~2008年12月,采用改良的限制性DHS经切开复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按Tronzo—Evens分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14例,Ⅳ型31倒,Ⅴ型2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4个月(8~3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3.9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1例,良23例,一般4例,差2例,优良率89.7%。结论:采用限制性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具有骨折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早期不完全负重下地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和PFNA组,其中DHS组54例,PFNA组5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与DHS组比较差异显著,且PFNA组术后螺钉切除及内固定断裂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愈合时间及术后DV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DHS,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更适合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优缺点。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49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31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早期Harris评分及6个月、1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80例全部得到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2组间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的术后卧床时间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短;半髋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Harris评分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Harri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髋关节置换组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发生率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1.1、A1.2、A1.3、A2.1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应选择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髓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28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HS内固定组与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DHS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恢复时间都明显大于髋关节置换组,而术后Harris评分DHS内固定组明显优于髋关节置换组。结论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超高龄患者首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超高龄患者应考虑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