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伟光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4):1515-1517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术中输注对肺手术后微循环的影响。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6%羟乙基淀粉组(H组)和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H组按15mL/(kg·h)输入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200/0.5,6%,费森尤斯公司生产),L组按20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两组输液时间均为35min。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形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流态积分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与L组比较,H组手术后的形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较优。H组术后微循环改善更为显著。结论:手术中输注6%羟乙基淀粉有利于改善肺手术后微循环。  相似文献   

2.
神经外科术后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会出现凝血功能亢进,本研究拟使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来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凝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40例,分为实验组(n=20)、对照组(n=20).对照组术后输注晶体液,实验组术后输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0 ml/kg,余输液同对照组.观察病人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Sonoclot凝血功能、无创胸阻抗心功能监测.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PT术后2、3日与术后1日比较明显缩短,Sonoclot凝血斜率和血小板功能较术前都有升高,实验组变化不显著;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心功能状态,尿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凝血机能亢进,有生成血栓的倾向;术后输注羟乙基淀粉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亢进状态,不加重患者的心功能负担.  相似文献   

3.
胃癌患者由于自身贫血或术中失血,常于围手术期输异体血,许多医生认为这对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提供了重要支持,近多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与研究,证实围手术期输血抑制了患者的长期免疫功能,增加了肿瘤术后复发率,对临床各期肿瘤术后复发均有促进作用,并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但围手术期输血及血浆胶体代用品——羟乙基淀粉对患者短期免疫功能的研究却少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术后短期内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对胃癌患者术后短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胃癌患者由于自身贫血或术中失血,常于围手术期输异体血,许多医生认为这对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提供了重要支持,近多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反思与研究,证实围手术期输血抑制了患者的长期免疫功能,增加了肿瘤术后复发率,对临床各期肿瘤术后复发均有促进作用,并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1-3].……  相似文献   

5.
羟乙基淀粉和林格液对感染性休克犬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时复苏液体对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方法 用指多糖(LPS)静脉注射复 制犬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组和林格液(RS)复苏组。模型成功后稳定1 h记为0 min, 分别予以HES和RS复苏60 min(1 ml·kg-1·min-1),然后以同等速度输入生理盐水维持180 min。经肺动 脉漂浮导管和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导管监测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 (PAWP),胸腔内血管容量(ITBVI),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心排血指数(CI);行动脉 血气分析,记录乳酸水平,并计算氧输送指数(DO2)、氧耗指数(VO2);用电磁流量计记录肠系膜血流量;用胃 肠张力计监测肠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计算肠黏膜-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和肠黏膜pH值 (pHi)。记录制模前及复苏0、30、60、120、180和240 min两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内脏器官灌注等指标的变 化。结果 ①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制模前比较,0 min两组MAP和CI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0 min比 较,HES组30 min后MAP明显升高,60 min后恢复到制模前水平,而RS组MAP也明显升高,120 min后恢 复至制模前水平(P均<0.05);液体复苏30 min后,两组CI和ITBVI均明显升高(P均<0.05),240 min仍 明显高于0 min,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全身氧代谢改变:制模后两组动物DO2和动脉血pH均明显降低, 动脉乳酸水平明显升高。液体复苏30 min后,两组DO2均明显升高,HES组DO2显著高于同时期RS组 (P<0.05)。与0 min比较,两组动物液体复苏180 min后动脉乳酸水平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③内脏器官灌注改变:与制模前比较,0 min两组肠系膜血流量均显著降低。与0 min比较,HES组在液体复 苏60 min后肠系膜血流量升高,RS组无增加,且显著低于同时期HES组(P<0.05)。HES组在液体复苏后 肠系膜血流量明显升高的同时伴有Pg-aCO2降低和pHi明显上升(P均<0.05);而RS组复苏后Pg-aCO2 明显升高,pHi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时期HES组(P<0.05)。结论 RS和HES液体复苏均有利于升高血 压,提高氧输送,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在改善内脏器官灌注上HES可能优于RS。  相似文献   

6.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用求治失血性休克病人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2组,HES组和琥珀酰明胶(GEL)组。2组在1h内分别给予羟乙基淀粉或GEL20mL/kg.1h后监测血常规、APTT、PT、FIB及血栓弹性图的R值、K值、ANG、MA及A60结果:2组输液前后Hb,HCT及PLT虽都有显著性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2组输液前后PT值虽差异显著,但都在4s以内,不会影响凝血功能,血栓弹性描记图结果显示2组输液后R值与K值均缩短,ANG增大,3项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血液经过中度稀释不仅没有削弱凝血功能,反而有所增强,结论:HES纠正失血性休克时造成的中度血液稀释不会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HEs)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即林格液,SC)组、HES130/0.4组和HES200/0.5组,每组8只。股动脉放血至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为40mmHg(1mmHg=0.133kPa),维持30min后分别输注溶液,使MAP升至70mmHg,并维持60min;观察各用药组在60min内维持MAP70mmHg所需补液量。分别在休克前及休克30、60和90min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2μg/kg,观察液体对NE升压反应的影响;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各用药组之间维持MAP70mmHg所需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其中HES200/0.5组所需补液量最少,HES130/0.4组次之,SC组最多。休克90min时,HES130/0.4组、HES200/0.5组MAP升高幅度均明显高于SC组(P均〈0.05),血浆NO和NOS含量均明显低于SC组(P〈0.05或P〈0.01)。结论 HES130/0.4和HES200/0.5可通过降低血浆NO和NOS含量,从而改善休克大鼠的血管反应性。  相似文献   

8.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 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9.
手术室护士在开展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技术时,配合麻醉医师做好输液速率的调控,保证病人安全是护士的责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输液速率对体循环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羟乙基淀粉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前输注适量晶体、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后麻醉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万汶在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诱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4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即乳酸钠林格氏液组(R组)和万汶组(V组),每组20例,R组,术前1 h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 mL/kg;V组,术前1 h输注万汶10 mL/kg.观察患者入室输液前(T0)、气管插管前1 min(T1)及插管后1 min(T2)、5 min(T3)、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BIS值.计算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MAP、CVP均有降低趋势,HR加快(P>0.05);但V组患者的MAP、HR、CVP在T2、T3、T4观察点的变化幅度较R组小(P<0.05).结论:在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前输注适量的羟乙基淀粉有助于稳定诱导期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补液治疗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肝移植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早期液体出入量监测的结果,分为平衡补液组(液体入量=液体出量)和负平衡补液组(液体平衡≤500 ml)两组。观察其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74例患者中,术后早期发生肺部并发症29例(39.19%),其中负平衡补液组7例(18.42%),平衡补液组22例(61.11%)。负平衡补液组患者术后动脉血气PaO2和PaO2/FiO2值均明显高于平衡补液组(P<0.01),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后者。结论肝移植术后前3 d内至少有2 d在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液体负平衡,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6例行同种异体非转流原位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分层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n=48)和对照组(C组,n=48).观察并分别记录麻醉后、无肝前期(T0)、肝下下腔阻断30 min(T1)、肝下下腔开放30 min(T2)、肝下下腔开放60 min(T3)、肝下下腔开放120 min(T4)和手术结束时(T5)两组患者的心输出量(CCO)、平均动脉血压(MABP)、体循环阻力(SVR)、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毛细血管嵌压(PAW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无肝前期CCO、MABP、MPAP、PAWP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下降(P<0.01),SVR明显升高(P<0.01);开放肝血流后30 min,两组患者MABP和RVEF开始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无肝前期(P<0.01,P<0.05),SVR较无肝前期明显下降;再灌注后60 min,U组患者CCO、MABP和RVEF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SVR明显高于无肝前期,MPAP和PAWP基本正常或接近于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改善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对原位肝移植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本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接受介入治疗患者21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要点.结果:21例患者中20例成功接受了介入治疗.21例患者共接受介入治疗1 15次,所有患者术后均经治疗和护理康复出院.结论:加强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以及保证介入治疗的疗效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行肝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肝移植术后接受肝穿刺术的患者89例,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 81例被证实为排异反应.89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28例占31.5%有局部轻微疼痛.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护理配合,密切的术后观察护理可预防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从而降低肝穿刺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音乐放松疗法对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期间精神状态异常的影响。方法将46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只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音乐肌肉放松疗法,每日对2组患者术后的精神状态进行RSAS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精神状态异常发生率为21.7%(5/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6%(1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肌肉放松疗法对肝移植术后重症监护期间患者的精神异常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器官移植中心3例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以及4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术后第8,9,13d出现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包括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发热。3例均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术后顺利恢复。4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1例为术后9d十二指肠憩室并穿孔,1例为术后6d空肠穿孔,2例术后5d及11d出现胆漏。结论肝移植术后阑尾炎的发病率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一旦确诊尽早行阑尾切除术。细致的早期监测与护理,是及早发现和及时确诊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阑尾炎、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观察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动态变化值。结果原位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术后第1d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到第5d接近正常,而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存在一定规律,AST和ALT是肝功能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应用于人体原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经验体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应用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和术后辅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2004年5月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实施的21例肝脏移植中4例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ALSS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及移植术后分别接受2~11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人: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4例均顺利行肝移植,3例存活6~20个月,其中2例已存活1年以上,并已逐步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后10天脑死亡。结论ALSS能纠正机体术前的内环境失衡,为供肝等待和增加手术耐受创造条件,应作为肝脏移植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ALSS为术后移植物功能发挥欠佳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恢复功能的机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是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早期活动干预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期活动干预对肝移植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制定详细的“肝移植术后早期活动计划”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别时两组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睡眠状况、相关并发症等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首次下床时间明显提前,住 ICU 监护、胃肠道功能恢复、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时间明显缩短,每日进食量、自然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安眠药物使用率明显减少(P 均<0.01);在留置尿管一次拔管成功率以及切口裂开、胆漏、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结论早期活动干预可促进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分为特利加压素组(n=30)和去甲肾上腺素组(n=20),麻醉方法相同,监测血流动力学、尿量和手术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去甲肾上腺素组化,特利加压素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P<0.05),术中术后尿量较多(P<0.05),术后血肌酐水平较低(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并有助于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