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病情极其危重,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术是将病人颈部正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5气管环切开,并插入合适的金属气管套或硅胶气管套以开放呼吸道、改善呼吸的手术。但气管切开病人因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体失去鼻部过滤湿化、调温的过程,以致气道分泌物黏稠,痰不易吸出,易形成痰痂造成堵塞。现将防痰痂形成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呼吸机的应用已十分广泛,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已成为危重病人抢救中 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对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不当易造成痰痂阻塞和肺部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对此本文就对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的两种人工气道监测与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脑出血、肺心病  相似文献   

3.
喉癌术后会导致呼吸困难,气管切开是解除梗阻的最有效方法,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反射减弱,不能自己有效的清除谈液易导致痰痂的形成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正确钉效的对气管切开患齐进行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脑外科许多患者病情较重,术后需将气管插管带回病房。如果对气管插管患者护理不当则易形成痰痂,影响病人呼吸,严重时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需要对气管插管的患者高度重视,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预防和控制痰痂的形成。采用定时定量向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的方法,控制痰痂的形成,经临床观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制气管滴喉液防止气管切开导致呼吸道阻塞的经验第三临床学院耳鼻喉科袁焕女气管切开术后,最重要的护理是预防呼吸道阻塞。以往我们采取吸痰法,但是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及喉癌术后病人,气管内分泌物较多粘稠不易吸出,甚至形成痰痂、血痂,很难吸出。为解决这个难题,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创伤和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47例早期气管切开的颅脑创伤和脑出血患者,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7例患者中,2例特重型颅脑创伤术后1周内发生脑疝死亡,肺部感染3例,感染率为6.4%,气管套管脱出1例,痰痂形成1例,无1例因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结论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湿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呼吸道感染、做好气管套管的固定是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要点,科学系统的护理程序及规范的护理操作,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是重症脑血管病重要的抢救措施之一,在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提高血氧浓度,维护心脑重要器官功能中起关键作用。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可增加800ml/日[1],老年患者呼吸微弱,排痰无力,容易形成痰痂,进而造成肺部感染,甚至痰痂堵塞套管引起窒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8.
为选择较理想的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管理方法,比较观察我科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气管切开病人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62例随机分成两组,湿纱布组和人工鼻组,观察气管切开后病人气道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呼吸道阻力增加、护理时数及气管切开后的不良症状。结果,除呼吸道阻力增加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外,人工鼻组在湿化不足、湿化过度、痰液黏稠、痰痂、堵管、肺部感染、护理时数项目上明显优于湿纱布组(P<0.01或P<0.05)。表明人工鼻可明显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降低气管切开病人的并发症,尤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大大减少护理工作量,且人工鼻组并不增加呼吸道阻力。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是辅助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及呼吸支架功能障碍等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增加可达800ml/d,而且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呼吸道水分丧失量增加,容易形成痰痂,造成肺部感染,所以加强气道湿化,促进排痰是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于呼吸微弱。丧史咳嗽能力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是目前救治重症昏迷、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患者昏迷,痰液无法咳出,易加重患者的肺部感染.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患者的呼吸道护理质量,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安全地吸痰是临床工作中长期关注的问题,现将气管切开术后吸痰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ICU应用呼吸机病人吸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狄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0):1218-1219
<正> 在ICU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应用呼吸机的危重病人,这些病人都接受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做好这一类病人的护理,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包括:气道湿化,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分泌物的吸引,有效防止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重症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实施心理、体位、口腔、吸痰、拔管、切口护理等一系列的精心护理.结果 28例气管切开患者,全部病情好转;且病人拔管后切口3-4天愈合,较常规护理的方法提前1-2天.体会:气管切开后采取及时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危重患者的急诊手术,是保证重症患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1]。是呼吸衰竭和呼吸支架功能障碍的有效抢救措施,是维持有效呼吸的重要手段。呼吸道粘膜损伤、梗阻,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所以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促进排痰,有效的湿化呼吸道,预防并发症发生是护理的关键。针对这些问题,我院对于6例气管切开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促进了排痰,防止了痰痂生成梗阻,预防了肺部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方利  龚敏  赵良淑  陶春花  李艺  刘丽娜 《重庆医学》2013,42(14):1673+1680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中国对喉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配合放、化疗为主,喉癌术后患者均行气管切开,而气管切开后改变了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分泌物增加,痰液黏稠易形成干痂而阻塞呼吸道,加上吸痰、胃管的留置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影响预后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预防喉癌术后呼吸道的阻塞及感染等并发症是关键,通过对本科收治的122例喉癌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系统化安全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管套管内痰痂形成导致呼吸困难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套管在我科主要适用喉癌或鼻咽癌喉转移造成的呼吸困难中的一种急救治疗措施,临床护士护理不适当或痰液形成不能及时吸出,很容易造成气管套管内痰痂形成,影响病人有效呼吸,导致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现将我科近期内由于气管套管内痰痂形成导致呼吸困难一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沐舒坦在气管插管中作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插管术是临床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呼吸衰竭等病人的重要措施及技术.气管插管既能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又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但由于气管插管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易出现气道干燥、痰痂形成、吸痰困难及合并肺部感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病情恶化.因此,选择适合、有效的气道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以减少痰痂形成,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研究的课题.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20例需经鼻气管插管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以沐舒坦及传统湿化液来进行气道湿化,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防止喉癌患者手术创面水肿或喉部肿瘤压迫气道而引起呼吸困难,常需行气管切开手术,而气道的改变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是喉癌术后护理的关注重点之一,对降低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并发痰液潴留、痰痂形成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喉癌患者术后气道的改变及气道相关并发症、喉癌患者术后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气道湿化的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是危重病人抢救手段之一,临床应用较多.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通,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加上呼吸运动,使气道干燥形成痰痂.因此,保持气道湿润、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是护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自1998年6月~2003年2月,对32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调速滴药,湿化气道,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是临床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呼吸机的应用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部分老年病人由于各种原因致呼吸功能衰竭而需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但是,长期机械通气易发生与呼吸机相关的感染并发症。现将我院2000-01至2003-12实施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的14例病人的痰细菌培养进行回顾性调查。从而进一步总结、讨论护理措施。加强此类病人的呼吸道管理。  相似文献   

20.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