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血压袖带缠绕方向和位置对血压测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危重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将传感器置于肱动脉上和上臂外侧,每次间隔5分钟,进行正向和反向测量血压,记录测量数值。结果不同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乐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各组间多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监护仪无创血压测量时,袖带的缠绕方向和位置不影响血压值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血压(续完)     
7缘何测量下肢血压临床测量下肢血压,可用于检查动脉系统疾病,并可用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一正常情况下,同一侧下肢的血压数值比上肢高出20-40mmHg。但当下肢血压低于或等于上肢血压的时候,往往提示主动脉、髂总(外)动脉或股动脉有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动脉栓塞等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06月~2013年08月本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儿2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的患儿选取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记录数据,与同侧无创血压监测取得的数据做比较,观察两组血压监测数据的差异,借此评估有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同时记录患儿穿刺部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变化同步,可呈现连续性的血压监测;所有患儿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但须要警惕穿刺部位远端血运障碍情况的发生.结论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显示血压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指导,能提高临床危重患儿的救治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动脉血压与心排血量和体循环阻力有直接关系,反映心脏后负荷、心肌耗氧量和作功及周围组织和器官血流灌注,是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体外循环术后对血压的监测主要是采用动脉内插管直接测压法和袖带式间接测压法.我们对12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进行了180次连续动态的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的观察比较,先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俞晓薇  丁振江  赵洁  闫宏伟 《河北医药》2011,33(8):1161-1162
目的 了解老年人主动脉有创血压测量与肱动脉无创血压测量是否不同.方法 选择7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经周围动脉将导管送到升主动脉测量有创血压,同时用监护仪测量左侧上肢肱动脉无创血压.结果 无创血压测量的收缩压比有创测量的收缩压值平均低12.28 mm Hg(1 mm Hg=0.133 kPa)(P<0.01),无创...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进行有创监测的婴幼儿17例,行腋动脉穿刺连续测量有创血压后,在同侧肢体间断测量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将无创血压结果与有创血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比较存在无显著性差异(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03846,舒张压为-2.52198;收缩压标准方差为4.673146,舒张压为6.097464.结论在婴幼儿无创血压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况.  相似文献   

7.
方修娥 《安徽医药》2015,(4):815-816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心脏外科60例先心病婴幼儿进行24 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儿选择前臂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比较心脏术后回ICU0、6、12、18、24h两种测压法的临床效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血压正常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24 h内无差异性,P>0.05;30例低血压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在术后12 h内有差异性,P<0.05;术后13~24 h无差异性,P>0.05。结论有创血压监测能连续更准确提供患儿瞬间血压变化值,为疾病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低血压者12 h内,有创血压更能准确反映病情,12 h后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基本一致,无创测压可以替代有创测压,避免有创测压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桡动脉有创动脉压与肱动脉无创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ICU的60例患者进行IABP与NBP的同步测量。结果收缩压均值,右侧IABP最高,左侧NBP最低。NBP与IABP收缩压测量值之间分组比较,PPI<0.45时NBP9.38%>IABP;0.45≤PPI≤0.55时NBP42.59%>IABP;PPI>0.55时NBP58.82%>IABP。结论在临床实践中,NBP与IABP的实际差异与理论相比有所不同。监测血压时应首选右臂,应用IABP时使用方波试验来判断IABP值的准确性;使用NBP时应对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与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用于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价值与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6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新生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监测期间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血压与并发症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分别为(73.99±14.53) mmHg、(65.13±8.44)mmHg,舒张压分别为(36.12±8.44) mmHg、(43.25±9.84)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危重新生儿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中并发症的产生,并提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为患儿的临床抢救治疗提供准确的血压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低血压状态下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要静吸复合全麻并气管插管的婴幼儿24例,术中采用异氟醚降低患儿血压至大于基础值的30%,对比迈瑞公司的振荡法无创血压模块(采用迈瑞PM-9000监护仪)和听诊法对患儿血压监测的测量值.结果振荡法无创血压模块和听诊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收缩压平均偏差为-0.11,舒张压为4.57;收缩压标准方差为5.11,舒张压为5.98.结论低血压情况下振荡法无创血压测量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下肢血压测量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人首诊时需常规测量四肢血压。传统的测量下肢血压方法是测量动脉血压 ,此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诸多不便 ,需使用测下肢血压专用袖带 ,且测量结果较上肢血压高 2 0~ 4 0mmHg ,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压水平。有研究表明用普通袖带测量踝部血压可作为下肢血压的测量方法[1 3 ] 。本研究通过对比踝部动脉血压、动脉血压与肱动脉血压的相关性 ,探索方便可靠的测量下肢动脉血压的方法。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非高血压组 :随机抽取本院健康医务工作者 6 0名 ,其中男性 2 3名 ,女性 37名 ,年龄 19~ 76岁 ,平均年龄 (38± 17)岁。…  相似文献   

12.
向峦 《河北医药》2011,33(10):1483-148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方法对ICU 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分钟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8 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8 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存在一定误差,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有条件的尽可能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13.
谢谦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74-175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误差及原因,寻找合理的监测方案。方法对重症医学外科6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进行比较。每位患者均采用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15min测定1次。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自身对照T检验。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在术后16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6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有创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造影对血压的影响及不同部位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28例;其中,经桡动脉路径者31例,经股动脉路径者97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前后经桡动脉、股动脉、主动脉根部监测的有创血压和肱动脉水平测量的无创血压.结果 在经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股动脉压[(163.8±25.1) mm Hg]>中心动脉压[(142.8±24.1) mm Hg]>无创血压[(130.5±22.3) mm Hg];舒张压监测结果:中心动脉压[(85.2±12.4) mm Hg]>股动脉压[(81.8±12.0) mm Hg]>无创血压[(77.9±12.1)mm Hg].股动脉造影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变化.在经桡动脉路径造影时,术前收缩压监测结果:桡动脉压[(157.2±22.8)mm Hg]>中心动脉压[(144.9±20.8) mm Hg]>无创血压[(133.2±23.2)mm Hg];经桡动脉造影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桡动脉收缩压、无创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不同部位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结果不可相互替代,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血压监测结果和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侯冠峰  高燕春  柴小青 《安徽医药》2018,22(9):1793-1795
目的 评价TL-300 Tensymeter系统(TL-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Ⅲ 级.麻醉诱导前无菌操作下将动脉导管置入非优势手的桡动脉内行有创血压(IAP)监测,另一侧手臂连接TL-300系统行CNAP监测,稳定5 min后,于稳定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3 min(T5)、插管后5 min(T6)同时记录IAP和CNA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结果 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偏倚分别为(-1.3±8.3)、(-1.6±4.4)、(-0.9±3.9)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2%、91.4%、91.9%.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935和0.896,均P<0.001.结论 与IAP监测相比,CNAP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降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运用PDCA循环对2013年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分析改进的效果。结果 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后,实验组动脉留置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4.5%)低于观察组(15.45%);实验组患儿住院天数(22.98±2.53)d,低于对照组的(22.98±2.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实验组(6991.1±237.1)比对照组(5849.71±252.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PDCA护理模式是预防和控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有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创血压监测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1月,我们对510例先心病术后患儿成功地实施了有创血压监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10例患儿,男265例,女245例;年龄1~12岁;体重7.5~45kg。其中采用桡动脉穿刺325例,股动脉穿刺143例,肱动脉穿刺4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冠心病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择期手术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麻醉诱导前行右手桡动脉处连接连续无创实时血压监测系统监测无创动脉血压,局麻下左手桡动脉穿刺动脉导管置入监测有创桡动脉血压,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的舒张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值。结果有创血压监测法的舒张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法比较,P> 0.05。结论在行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中,采取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可达到与有创血压监测法的效果,且该法无创、连续、安全,可用于冠心病手术患者麻醉中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的测定,血压的测量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2种.直接法获得的中心动脉血压,除有一定的有创性之外,尚需专用设备才能实施,因此不能在临床广泛应用.临床中主要依靠间接血压测量,而柯氏音测压法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间接血压测量方法.但对袖带测压法测得的间接血压是否能准确反映中心动脉压,以及柯氏音测压法舒张压是以第4期(DBP4)还是第5期(DBP5)的压力值作为标准,各家意见不一.2005年的CAFE研究结果,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醒悟到长期使用并信赖的肱动脉部位袖带血压并非总是可信赖的[1],直接血压与间接血压的相关性的研究受到关注.但大多数研究仅单纯比较中心动脉压和袖带肱动脉血压,且样本量较小.同时比较直接中心动脉压、直接肱动脉压和间接肱动脉压的较大样本的研究笔者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采用较大样本,前瞻性的方法比较中心动脉、直接肱动脉、间接肱动脉血压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中心动脉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危重患儿脓毒症休克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技巧。方法选择本科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的14例危重脓毒症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给予患儿实施对症治疗,期间使用无创、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辅助据患儿的治疗及血压监测,同时予以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14例患儿经对症治疗9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存活率为92.86%;在患儿行有创血压监测时收缩压与动脉压水平均较无创血压监测时高(P <0.05)。结论针对危重脓毒症休克患儿,予以对症治疗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干预,可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控制患儿血压在稳定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