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伤椎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Cobb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两组末次随访时比较,观察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吉林医学》2016,(12)
目的: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患者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47例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根据手术前后的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后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丢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Cobb角,而经伤椎固定的复位效果更好,远期疗效显著,但其手术时间长,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行跨伤椎固定术,乙组行经伤椎固定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情况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情况均无明显差别;甲组治疗后Cobb角和椎管占位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低于乙组(P<0.05);甲组植骨融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跨伤椎固定术相比较,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植骨融合率更高,且脊柱矫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16年1—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患者88例,以随机数字表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与研究组(44例).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术前与术后即刻功能性障碍与疼痛症状的变化,以及两组术前与术后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度与6个月时矫正的丢失度.结果 研究组术后JOA评分(23.3±1.5)分,高于术前(18.4±1.6)分(P<0.05);VAS评分(2.4±0.8)分,低于术前(7.2±1.2)分(P<0.05).对照组术后JOA评分(23.6±1.4)分,高于术前(18.5±1.4)分(P<0.05);VAS评分(2.6±1.3)分,低于术前(7.3±1.6)分(P<0.05).两组术后JOA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Cobb角(2.0±1.3)°与6个月时矫正的丢失度(1.2±0.5)°低于对照组(4.6±1.6)、(1.9±0.8)°(P<0.05),术后即刻矫正度(13.2±5.8)°高于对照组(8.5±4.2)°(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的远期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跨伤椎内固定、经伤椎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治疗7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接受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 相似文献
7.
8.
《河南医学研究》2017,(9)
目的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遂平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跨伤锥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脊柱功能、后凸Cobb角以及椎体压缩率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良好,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更佳,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8例和B组38例,A组实施经伤椎短节段固定,B组实施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术后3 d 2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大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的Cobb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A组Cobb角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B组为15.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取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均可改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但是经伤椎固定可减少术后矫正度丢失,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对比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78例,根据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刻矫正度和半年后 Cobb 角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 Cobb 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较好,能够患者的手术时间,有效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且对于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矫正角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经伤椎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跨伤椎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JOA、VAS评分以及影像学指标,综合判定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JOA和VAS评分在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JOA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及半年Cobb角、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后缘相对高度与术前比较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经伤椎固定复位效果和矫正效果均优于跨伤椎固定,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经伤椎固定治疗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将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别给予跨伤椎固定术(n=35)与经伤椎内固定术(n=35)治疗。结果显示,与跨伤椎固定术比较,经伤椎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12个月伤椎椎体后凸Cobb角更小,椎体前缘高度更高,末次随访时局部疼痛分级更低。本研究说明,经伤椎固定虽然手术时间延长,但近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观察组行经伤椎固定术,对照组行跨伤椎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小于手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研究组的Cobb角以及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前两组的JOA评分均较低;手术后研究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患者脊柱骨折恢复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6,(5)
目的:探讨两种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32例,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经伤椎固定,对照组采取常规跨伤椎固定。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伤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率;测量两组不同时间段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伤口长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3月、6月、1年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Danis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助于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以及脊柱矫形度的维持,对于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经伤椎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分别采用经伤椎六钉法固定和跨伤椎四钉法固定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和术后伤椎前缘压缩的百分比及Cobb角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患者术后椎体稳定性和骨折复位程度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经伤椎六钉法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安全可靠,能够有效避免伤椎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松动、弓根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