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87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组(HHPN+EN)43例和全胃肠外营养组(TPN)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以及术后疲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天,TPN组CRP显著高于HHPN+EN组(P<0.05)。两组血清P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但HHPN+EN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术后HHPN+EN组血清IgA、IgM显著高于TPN组(P<0.01);CD3+、CD4+/CD8+亦高于TPN组(P<0.05,P<0.01),CD8+则低于TPN组(P<0.05)。与TPN组比较,HHPN+EN组术后第7天疲劳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轻术后疲劳,营养支持效果优于传统的静脉营养。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可能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一种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剑斌  曾兵  柳霞 《广州医药》2009,40(5):8-11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EE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EN)和肠外营养组(PN组),于术后24小时开始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费等.结果 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无死亡.营养支持结束时EEN组PA、IgG、IgA、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PN组(P<0.01),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1);两组患者ALB、IgM、CD8+及体质量在营养支持结束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2011年1至6月问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17例食管鳞癌患者中,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者63例(研究组),肠外营养治疗者54例(对照组)。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水平及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清PAB、TRF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术后第1天的水平(P〈0.05);两组IgA、IgM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回升(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淋巴细胞总数(LYM)和细胞因子(CD3、CIM、CD8、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更明显高于术后第1天的水平(P〈0.05)。提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PN)支持前后血液营养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8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分为营养组(n=20)和对照组(n=18),营养组于术后24 h内开始营养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营养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0天血液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A、IgG、IgM)、预后营养指数(PNI)值的变化。结果(1)2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术后第1天2组ALB、PA、TRF、IgA、IgM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IgG、PNI有降低趋势(P>0.05);(3)术后第10天营养组ALB、PA、TRF、IgA、IgG、IgM、PNI均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对照组ALB、PA、TRF、IgA、IgG、IgM、PNI降低更为严重(P<0.05,P<0.01);营养组ALB、PA、TRF、IgA、IgG、IgM、PN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免疫营养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对食管癌病人手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筛选食管癌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成2组:单纯静脉营养(Rt)组,谷氨酰胺强化组(Glu组)。术后1~7天给予等氮量、等热量静脉营养,Glu组给予谷氨酰胺0.35g.kg-1.d-1。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8天检测IgA、IgG、IgM、CRP、TNF-α、ALB、PA和TRF。结果术后第8天与第1天相比IgA、IgG、IgM、ALB、PA和TRF升高,CRP、TNF-α下降;除ALB外其他指标实验组与R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病人手术后应用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与常规肠外营养相比能较好地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参芪颗粒对胃癌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胃癌Ⅱ~Ⅲ期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在术后当日给予常规补液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于术后第7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参芪颗粒,疗程7 d。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术后每日的胃液引流量。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测定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人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胃液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D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B、PA、TRF、H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血清ALB、PA、TRF、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参芪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恢复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Gln)强化的全肠外营养(TPN)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营养支持疗程为7天.采用全营养混合液通过中心静脉输注,均为等氮等热量.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给予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营养支持7天后检测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以及IgG、IgA和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值.结果:实验组免疫营养支持7天后PAB和TRF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上升(P<0.05);IgA和IgG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百分比和CD4+/CD8+值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全肠外免疫营养支持可改善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合成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临床关系。方法 分析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与 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营养指标[ 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及前白蛋白(PA)]、临床指标(胃肠功能 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治疗费用及术后感染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免疫指标(T 细胞亚群CD3+、 CD4+、CD8+ 及CD4+/CD8+ 比值,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 及IgM)及疲劳指数的关系。结果 ①肠内营养(EN) + 肠外营养(PN)组营养指标ALB、TF 及PA 值高于EN 组和PN 组(P <0.05);② EN+PN 组术后住院时 间和术后所需营养费用低于EN 组和PN 组(P <0.05);EN+PN 组术后第1 次排气时间和第1 次排便时间较 EN 组和PN 组快(P <0.05);EN+PN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N 组和PN 组(P <0.05);③ EN 组、EN+PN 组术后T 细胞亚群CD3+、CD4+ 及CD4+/CD8+ 均高于术前(P <0.05),3 组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 及IgM 水平均高于术前(P <0.05);④ EN+PN 组疲劳指数较EN 组和PN 组下降(P <0.05)。结论 肠内外 联合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恢复免疫及肠道功能、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疲劳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胃癌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术后给予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35例,给予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并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抽血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包括总淋巴细胞计数(Lym)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 、血清清蛋白(ALB) 、前清蛋白( PA);免疫指标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血清IgA、IgG、IgM、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结果 术后第2天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第2天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并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赵霖  莫伟民  吴琼 《海南医学》2016,(8):1239-1242
目的 探讨维生素D联合肠内免疫营养是否能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 选择我院普外科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5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使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将病例分为肠外营养(PN)组(n=12)、维生素D联合肠外营养(VitD+PN)组(n=13)、肠内免疫+肠外营养(EIN+PN)组(n=12)和维生素D联合肠内免疫,肠外营养(VitD+EIN+PN)组(n=13).各组均于术后2 d开始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或全肠外营养,维生素D均在术后马上补充.各组分别在术前1 d、术后4 d及8 d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CD4+/CD8+),分析各组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IgA、CD3+、CD4+、CD8+于术后4 d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VitD+EIN+PN组的IgA、CD3+、CD4+、CD8+分别为(2.48±0.62)g/L、(60.53±4.16)%、(32.89±3.65)%、(30.42±3.71)%,PN组分别为(1.78±0.49)g/L、(55.56±4.73)%、(27.89±2.68)%、(31.72±3.56)%.术后8 d,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itD+EIN+PN组各免疫指标分别为IgG:(13.42±3.05)g/L,IgA:(3.27±0.92)g/L,IgM:(1.36±0.32)g/L,CD3+:(67.78±6.36)%,CD4+:(37.92±4.50)%,CD8+:(26.86±4.16)%,CD4+/CD8+:(1.48±0.32),在各组中免疫增强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维生素D与肠内免疫营养均具有增强免疫之效果,两者联合用于食管癌术后可获得更好效果,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H Silberman  M Freehauf  G Fong  N Rosenblatt 《JAMA》1977,238(13):1380-1382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with a peripherally administered fat emulsion as the major calorie source appears to be efficacious and safe. Such a regimen complements rather than replaces the glucose system an an important adjunct in patient therapy. The lipid system obviates the necessity for central venous administration, the major disadvantage of the glucose system, while the latter provides a greater caloric density.  相似文献   

12.
1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43-246
目的:研究经全肠外营养(TPN)及肠外联合肠内营养(EPN)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5例。按随机表法分为TPN组42例和EPN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在术后恢复情况方面,EPN组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进流质时间比TP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住院时间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及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N组术后3 d白蛋白(ALB)水平与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营养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方式相对于全肠外营养能有效改善预后,更适合患者胃肠道且安全经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伤患者采用生大黄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中90例重型颅脑伤(GCS<8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入院后早期(24 h内)以生大黄粉3~5 g+30 ml温水胃管内注入,每日2~3次,并给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入院48 h后给予3 L袋装营养液经中心静脉均匀滴注,营养液量和比例从低量开始,逐渐增加。结果治疗组肠内营养(EN)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较支持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支持后比较增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较EN支持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肠外营养(PN)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较支持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ICU期间治疗组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MODS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创伤早期给予生大黄粉联合EN,方便、经济,能促进胃肠蠕动,有效降低肠屏障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6.
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较的汇总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比较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营养和肠内 营养的安全性和临床结局。 数据来源Medline,Embase,Cochrane对照试 验登记数据库中与原著和综述相关的参考文献。 入选研究 比较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营养和 肠内营养的随机对照研究。117篇检索出的文章 中有6篇满足以上要求,这6篇文章为本汇总分 析的资料基础。 获取数据 分析了共有263位受试者的6项 研究。获取描述性的和具有结论意义的数据。主 要终点指标为感染、非感染性并发症、外科干 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本汇总分析采用随机效 应模型。 数据综合结果肠内营养的患者感染的发生 率明显较低(相对危险度0.45,95%可信区间 0.26-0.78,P=0.004),外科干预控制胰腺炎 较少(0.48,0.22-1.0,P=0.05),住院天数较 短(平均减少2.9天,1.6-4.3天,P<0.001)。两 组患者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相对危险度0.66, 0.32-1.37,P=0.3),非感染性并发症也无显 著差异(相对危险度0.61,0.31-1.22,P=0.16)。 结论 肠内营养更宜作为急性胰腺炎患者获 取营养支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柴浩林 《西部医学》2015,27(1):87-93
目的以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治疗为对比,评价全胃切除术后采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外文献Pubmed数据库,同时检索国内文献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N组相比,EN组可提高胃癌全胃切除术的血红蛋白含量[WMD=3.66,95%CI(1.21,6.11)]和转铁蛋白含量[WMD=0.22,95%CI(0.13,0.31)],缩短术后的住院时间[WMD=4.95,95%CI(-6.54,-3.37)],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38,95%CI(-6.54,-3.37)],体质量结果两组无差异。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采用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进行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若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及早选择EN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饮食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的影响。方法:对90例明确诊断为GDM的孕妇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根据孕期分别结合孕前标准理想体重计算每日所需能量,监测饮食治疗前后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及婴儿出生体重。结果:饮食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清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总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058±769)g,无巨大儿出生。结论:饮食干预对GDM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血糖、血脂及营养代谢,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112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对象营养方式小同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混合营养组。另外选择单纯经口进食供能的患者30例为埘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0d肝功能、。肾功能、总白蛋白、免疫功能指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肠外荷养组、混合营养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TLC、CD4、CD4/CD8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冠著升高(P均〈0.05)。肠内营养和混合喂养患者IgG治疗后较治疗前湿著升高(P〈0.05),肠内营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治疗后IgG水平也够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预防重要脏器的损伤,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而肠内营养及混合营养在体液免疫方而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影响。方法 12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3组:TPN组(n=42)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EN组(n=42)先行TPN,再过渡为PN+EN,最后EN;EN组(n=42)行肠内营养治疗。肠内营养选短肽型制剂,通过空肠造瘘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观察3组临床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TPN组血总胆红素明显升高(P<0.05),而治愈率、病死率、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PN组、EN组相比,TPN+EN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与TPN组相比,EN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肠外与肠内营养联合应用能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SAP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