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Lava Ultimate优韧瓷高嵌体与IPS e.max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安徽省口腔医院经完善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8例患者89颗后牙,牙体缺损类型为临床常见的邻牙合面缺损(Ⅱ类洞)。其中42颗患牙采用Lava Ultimate优韧瓷高嵌体修复(优韧瓷组),47颗患牙采用IPS e.max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修复(玻璃陶瓷组)。修复体颊舌面边缘预备均设计为平面对接形式,牙合面根据剩余牙体组织的量设计为全覆盖形式或保留部分牙体的部分覆盖形式。修复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按照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修正评估标准,对2种类型高嵌体的修复体完整情况、表面磨耗、颜色匹配、边缘着色情况、固位情况、有无继发龋、边缘适合度和牙周状况等8个临床指标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修复后12个月。通过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12个月的观察期内,根据USPHS修正评估标准,2种类型高嵌体的修复体完整情况、表面磨耗、颜色匹配、边缘着色情况、固位情况、有无继发龋、边缘适合度和牙周状况等临床指标成功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优韧瓷组各临床指标成功率为92.86%~97.62%,玻璃陶瓷组为91.49%~100.00%,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Lava Ultimate优韧瓷高嵌体与IPS e.max二硅酸锂玻璃陶瓷高嵌体作为微创的修复方法,其短期修复效果均比较理想,均可作为后牙根管治疗术后牙体缺损修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靖 《当代医学》2021,27(10):168-170
目的 研究IPS e.max press热压铸全瓷高嵌体在短冠磨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的短冠磨牙患者52例(52颗患牙),制作IPS e.max press热压铸全瓷高嵌体,追踪观察2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52个IPS e.max press热压铸全瓷高嵌体仅1个修复失败,其他高嵌体均使用良好,成功率为98.08%.结论 IPS e.max press热压铸全瓷高嵌体是短冠磨牙牙体缺损可行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比较IPS e. max Press铸瓷全冠?贵金属烤瓷全冠?镍铬合金烤瓷全冠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IPS e. max Press铸瓷全冠?贵金属烤瓷全冠?镍铬合金烤瓷全冠等3种材料修复上中切牙的患者各90例,参照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标准对完成修复后即刻与12个月的修复体进行临床检查和相关评价,内容包括修复体颜色?牙龈边缘着色?继发龋?边缘密合度?牙龈健康状况等?结果:在修复体颜色与牙龈健康状况方面,IPS e. max Press铸瓷全冠与贵金属烤瓷全冠均显著优于镍铬合金烤瓷全冠(P < 0.05);在牙龈边缘着色和边缘密合度方面,IPS e. max Press铸瓷全冠?贵金属烤瓷全冠与镍铬合金烤瓷全冠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IPS e. max Press铸瓷全冠最佳,贵金属烤瓷全冠次之;3组修复体均未发生继发龋?结论:IPS e. max Press铸瓷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优良,贵金属烤瓷全冠次之,均优于镍铬合金烤瓷全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EREC E4 D技术进行后牙全瓷高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0例患者的72颗经根管治疗的邻牙合面缺损的后牙,采用全瓷高嵌体一次法完成修复,随访0.5~1年,按照改良USPHS标准对高嵌体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对患者口内修复体在完整度、边缘密合度、颜色匹配、邻接关系和牙龈炎症反应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论:高嵌体修复无髓后牙邻合面缺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西诺德CEREC3D牙科椅旁CAD/CAM系统制作全瓷高嵌体修复严重缺损的后牙,探讨其即刻修复质量和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4例后牙严重牙体缺损患者,使用CEREC3D系统,以长石瓷块为材料,制作24颗全瓷CEREC全瓷高嵌体,以复合树脂水门汀粘结,术后即刻采用改良的美国牙科协会评价标准对修复体各方面指标进行评价,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检测龈沟液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含量(以患牙的同侧相邻健康的天然牙为对照组)。结果:24例CEREC全瓷高嵌体无一例失败,一次戴牙成功率达100%,戴牙后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100%,短期疗效确切。患牙龈沟液内TNF-α及MMP-8含量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EREC3D牙科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CEREC全瓷高嵌体可以作为后牙严重牙体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CERE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修复体修复老年人后牙缺损,评价其治疗1年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老年后牙缺损患者,共计52颗后牙,其中嵌体18颗,高嵌体24颗,嵌体冠10颗,采用CEREC椅旁CAD/CAM系统及CEREC瓷块椅旁设计并制作嵌体、高嵌体和嵌体冠,以树脂水门汀粘接。修复后满1年进行随访,采用改良美国公众健康服务标准(USPHS)对修复体、牙体和牙周等方面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52颗患牙修复体中,嵌体、高嵌体和嵌体冠满意率分别为94.4%、91.7%和80.0%。其中1颗嵌体发生折裂,1颗高嵌体边缘不密合,1颗修复体边缘完整性轻度缺损,1颗牙体颊舌向纵折裂,1颗嵌体冠邻接关系不密合,1颗出现牙龈乳头炎。结论:CEREC椅旁CAD/CAM技术制作的修复体短期临床效果好,是修复老年人后牙缺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重度后牙缺损应用两种材质改良高嵌体(冠)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口腔医院2014年期间收取的中重度后牙缺损伴临床高度不足的24例患者(26颗)按照就诊顺序分为A组(12例,13颗)和B组(12例,13颗),A组应用CAD/CAM铸瓷改良高嵌体(冠),B组应用钴铬烤瓷改良高嵌体(冠),随访2 a,对比两组患者应用两种不同材质修复体的修复效果。结果 A组修复体的完整性、修复体缺损、解剖形态、继发龋等指标的治疗效果略高于B组;而B组边缘适合性、邻接关系、颜色等指标的修复效果略高于A组。结论中重度后牙缺损应用CAD/CAM氧化锆全瓷改良高嵌体(冠)以及钴铬烤瓷改良高嵌体(冠)两种不同材质的改良高嵌体及冠对其修复,修复后的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在修复中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后牙缺损情况给予相应的材质进行修复,对尽快恢复患者咀嚼功能、减少继发龋及微渗漏的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髓腔固位型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氧化锆高嵌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合龈距离低的后牙已行完善根管治疗的患者36例38颗患牙,制作38个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修复。对修复体的崩瓷、颜色与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的粘结稳固34例(94.44%),崩瓷1例(2.78)%,修复体颜色,边缘密合度良好,随访期间无发现修复体折裂。结论: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颜色逼真,边缘密合度好,整体崩瓷率可接受,可在合龈距离低的根管治疗后牙修复中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全瓷冠和全瓷高嵌体修复大面积缺损后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92例(106颗牙残冠)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B组,A组接受传统桩核全瓷冠修复,B组接受高嵌体修复,两组都选用CAD/CAM方法制作修复体。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和1 a复查修复体修复效果,记录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和1 a修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后3个月和1 a时,A组和B组修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时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 a时满意度差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3个月满意度优于治疗后1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个月和1 a时B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瓷冠和全瓷高嵌体在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时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嵌体磨除牙体组织少,临床操作更简单,使患者具有更好的就诊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IPS e.max Press热压铸瓷修复材料在后牙人造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为200例患者的后牙制作IPS e.max Press全瓷冠修复体(共241颗),戴用6~12个月后进行复查,从修复体完整度?边缘适合度?牙龈炎性反应?舒适度?颜色匹配等方面评价临床效果?结果:98.3%冠完整,1.7%冠折裂;98.3%冠边缘适合度好;93.8%冠牙龈健康,3.7%出现轻微牙龈炎症,0.8%有明显牙龈红肿?出血;96.3%舒适度良好,无明显牙本质过敏,2.1%出现明显牙本质过敏,戴牙后症状减轻或消失;72.6%颜色匹配良好,24.5%个别处颜色匹配不佳,1.2%多处颜色出现不协调?结论:IPS e.max Press全瓷修复系统应用于后牙全瓷冠修复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后牙全冠修复中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