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相情感性疾病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既有双相也有单相病人,作者最近对122名双相病人的盲性家族研究和家族史研究发现,11例患躁狂症(双相)的亲属中6例是男性,5例是女性。而在29例患单相抑郁症的亲属中9例是男性,20例是女性。对照组的家族成员中,只有一名患双相情感性疾病的女病人。但有26人患单相抑郁症,其中2例男性,24例女性。双相组和对照组索引病例的亲属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作者对1981~1991年连续住院的370例(男212,女158)情感性精神病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发现男性阳性家族史比率低于女性,首次以躁狂发病者男多于女,首次抑郁相发病者女多于男;男性患者双相型比女性多,而女性患者单相超过男性。在双相患者中,男性首发年龄显著高于女性,且男性双相的首次住院年龄大于女性。男性病例的病程、住院次数和发作次数均高于女性,男性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这些结果提示情感疾病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作者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Reid 发现,住院的精神发育不全患者中,有4.4%合并躁郁症。本文报告5例精神发育不全患者合并躁郁症症状。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24~33岁;精神发育不全轻度1例,中度3例,重度1例;情感性精神病家族史阴性1例,阳性4例;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神病4例,单相躁狂症1例。  相似文献   

4.
已发现某些情感性障碍患者有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异常。如有人报道CT检查发现双相障碍、单相抑郁和混合性情感障碍患者有脑室扩大。另外一些报道表明在双相障碍中抑郁患者有认知功能损害。为进一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脑皮层下结构,本文作者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这类患者作检查,并对检查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作者依据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研究用诊断标准中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标准,从16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选出20例(19例男性、1例女性)。他们的年龄都在55岁  相似文献   

5.
A型行为与情感性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研究A型行为与情感性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A型行为问卷评估120例情感性障碍患者与120例健康人的行为类型,并比较单、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的行为类型。结果情感性障碍患者中A型行为占62.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9%)。单、双相情感性障碍者在行为类型方面有明显差别,双相以A型行为为主,单相者以B型行为多见;并发现反复发作性躁狂症者的行为类型与双相情感性障碍者类似。结论 情感性障碍患者以A型行为多见。单相躁狂症与双相情感性障碍应为情感性障碍同一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6.
情感性精神病临床现象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498例情感性精神病的临床资料。发现女性多于男性,双相患者多于单相,双相患者发病次数明显多于单相,且家族遗传史较单相显著。其临床症状以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典型躁狂或抑郁发作表现为“三高三低”症状,但有24.5~34.3%患者存在所谓“分裂性”症状,其中幻觉占6~13.3%,妄想占19.6~21.7%,思维散漫占2.5~19.60%,Schneider一级症状仅占0.4~3.3%。在躁狂发作时可有与情感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幻觉;在躁狂发作时可有与情感低落不一致的被害、关系、嫉妒妄想和幻觉。不能认为“分裂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专有”症状。  相似文献   

7.
单、双相抑郁症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单相抑郁及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之间作临床比较。1 对象与方法为我院 1 995年 6月~ 1 998年 6月住院 ,符合CCMD- 2 - 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排除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及未特定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共1 0 0例 ,其中单相 32例 ,男 1 5例 ,女 1 7例 ;平均年龄 (30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本地区不同性别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等的差异 ,本文对 1996~ 1997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  料1 1 一般资料 对象为 1996年 1月至 1997年在我院住院 ,出院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共 115例 ,由二位高年资医师按照CCMD— 2—R中的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 ,剔除 16例诊断依据不足者 ,99例确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中单相型 2 9例 ,双相型[1] 70例。单、双相之比为 1 2 4;单相型男 11例 ,女 18例 ,男女之比为 1 1 64。双相型男 44例 ,女 2 6例 ,男女之…  相似文献   

9.
30例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0例住院治疗的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单相患者5例,双相患者25例,其中4例诊断为快速循环型,临床症状与成人基本相似。43.33%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疗效和学业优秀、业余爱好、外向性格及阳性家族史呈正相关,并就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膜锂转运机制包括锂-钠逆向转运(LSC)、锂-钾同向转运(LPC)及锂被动扩散(PLD)。70年代起陆续对这些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情感性疾病中,这些系统的活性下降。本文探讨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中锂转运机制的改变。方法:本研究在27名精神分裂症、27名情感性障碍及18名对照受试者中进行。精神分裂症组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9~48岁。抑郁症组男性8例,女性19例,年龄24~52岁,其中单相18例,双相9例。诊断采用DSM-Ⅲ-R标准。患者均无严重的内科疾病史,女性无口服避孕药史。对照组18例,男性7例,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与跨文化比较精神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性症状群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较严重地妨碍了患者的状况与行为时,才能称为疾病。关于抑郁性症状群的诊断分类,认识并不一致。按照国际诊断分类(ICD),情感性精神病包括单相抑郁症组(包括更年期抑郁症)及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反应性和神经官能性抑郁以及抑郁性人格不包括在内。ICD 也未将精神病范畴内的所有抑郁症状群都包罗进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单相组,n=72)和双相抑郁障碍(双相组,n=64)患者,收集并分析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结果单相组女性及已婚患者比例均高于双相组(χ2=18.74、4.68,P0.05或0.01);双相组平均起病年龄小于单相组(t=-2.13,P=0.035);双相组性格外向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9.74,P=0.002);单相组有病前诱因者比例高于双相组(χ2=18.96,P0.01);双相组伴不典型抑郁症状者比例高于单相组(χ2=24.60,P0.01);双相组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于单相组(Z=-5.37,P0.01);单相组HAMD-17总评分及躯体化焦虑和食欲减退因子评分均高于双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2.06,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发病年龄、是否有病前诱因、是否伴不典型抑郁症状、既往发作次数及HAMD-17评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老年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符合国家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情感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出院的72例老年患者,进行为期6-7年的随访研究。并根据临床发作过程中分为单相抑郁症(21例)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29例),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16例)和单相躁狂症(6例)四型,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预后的评定和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78%复发(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混合性躁狂症(即抑郁与躁狂状态混合存在)与单纯性躁狂症(即单次和反复发作的躁狂状态)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入组标准 (1)符合CCMD-2-R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混合相的诊断标准;(2)去除躯体疾病或药物所致躁狂或抑郁状态;(3)年龄为16~60岁。1.2 方法 凡以符合上述条件的住院者作为研究组(38例),并以出院时均诊断为单次或反复发作躁狂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61例)。2 结  果在3220例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之间收住我院患者中,被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者676例(815例次)。其中,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抑郁症(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的症状特点。方法纳入单相抑郁患者79例、双相抑郁患者81例及健康对照者120名。采用多维度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imensional anhedonia rating scale,DARS)评价快感缺失,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评估正性和负性情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条目7评估工作和兴趣。结果单、双相抑郁组分别在DARS总分及4个领域快感缺失得分、PANAS中正性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单、双相抑郁组DARS总分及4个领域得分、PANAS正负性情感得分、工作和兴趣得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伴忧郁特征的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在饮食领域快感缺失程度重于双相抑郁组(P0.01)。女性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双相抑郁组(P0.01);男性患者中,双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单相抑郁组(P0.01)。结论伴忧郁特征的单相抑郁患者饮食领域快感缺失重于双相抑郁,支持单、双相抑郁鉴别关于食欲差异的临床特点;不同性别单、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有差异,但所有单、双相抑郁患者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躁狂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2].国外学者对躁狂症应用利培酮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发现其对躁狂症以及一些难治性、快速循环型的病人都有疗效[3,4],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 1.1 研究对象:为10例符合CCMD-2-R躁狂发作、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诊断标准,且贝氏躁狂量表大于或等于18分,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9~59岁,平均(34.4±14.8)岁,其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相6例,单次躁狂发作1例,反复躁狂发作1例,轻躁狂2例.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究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神经阻滞剂用量的影响。发现男女患者间神经阻滞最高日量(氯丙嗪等价量—CPZ_(EQ))无显著差异,而CPZ单相分析发现男性患者用量显著高于女性;40岁以下患者用量男性显著高于女性,40岁以上的男女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另外,老年女性患者较年轻女性用量稍大。笔者对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72例老年患,进行为期6-7年的随访研究和预后评定。结果,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的复发、自杀和慢性化的发生率高于其它三型,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其它三型,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高于其它三型。各临床类型中的预后以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最差,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一般,单相抑郁症和躁狂症最好。提示,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是老年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较差的临床类型,应加强对此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同亚型的预后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出院8年后的随访调查,并将其分为单相抑郁症(25例)、双相非混合/快速循环型(66例)和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26例)3组。结果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的复发、自杀和慢性化的发生率均高于其它两组,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其它两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高于其它两组。结局评定显示,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最差,双相非混合/快速循环型一般,单相抑郁症最好。结论提示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是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较差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20.
双相抑郁在临床中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且误诊率较高,只有约 20% 的双相抑郁患者能 在第 1 年被明确诊断,大部分患者需要首次发作后的 7~10 年才能被明确诊断。目前,对两者的鉴别仍 然主要依靠临床相关症状和特征。现对事件相关电位在单、双相抑郁的区别以及对其疗效预测方面进 行综述,以找到能指导临床区分和预测两种疾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