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局部异常改变而出现的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大多是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被发现。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指颅内血管上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和眼动脉[1]。相对于单发性颅内动脉瘤,其破裂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宽颈ACoA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几种颅内支架的相继问世以及多种支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治疗宽颈ACoA动脉瘤的首选技术之一.文章就ACoA动脉瘤的几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 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超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8.
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小型动脉瘤5例(2例为窄颈,3例为宽颈动脉瘤),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11例(均为宽颈动脉瘤)。对15例仅用Onyx栓塞治疗,对1例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大型动脉瘤患者再行Onyx栓塞。术后采用信访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结果5例小型动脉瘤均获得100%栓塞。11例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7例获得100%栓塞,4例获得95%左右栓塞。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即发现同侧脑内血肿,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加重;1例后交通段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轻瘫。与手术相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2%和6%。对6例患者通过DSA进行了随访,其中小型动脉瘤2例、大型1例未复发,巨大型3例复发;其余9例患者均通过信访进行随访,其中8例无新发症状,1例不明原因死亡。结论单纯Onyx栓塞对小型宽颈动脉瘤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方法。我们总结了 14例老年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4例 ,男 5例 ,女 9例 ;年龄 6 5~ 73(6 7.3)岁。 12例有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胶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9例颅内末梢型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小脑下后动脉远端5个,小脑上动脉远端2个,大脑后动脉瘤远端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均采用Onyx胶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31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完全闭塞。7例患者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无变化,GOS为3分;1例患者死亡。出院前复查头部CT,仅1例左顶叶脑梗死,但无明显症状。4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均不显影。这4例患者无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短期内安全、有效,长期效果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短中期复发情况,并对影响动脉瘤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DSA对2005年6月—200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20例(368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其中81例(89个动脉瘤)获得≤6个月随访;81例中的63例(65个动脉瘤)获得〉6~12个月随访;63例中的48例(48个动脉瘤)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动脉瘤的复发情况,以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大小、瘤颈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结果①随访时问≤6个月的89个动脉瘤中,复发13个(14.6%);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的65个动脉瘤中,复发7个(10.8%);随访时间〉12个月的48个动脉瘤中,复发4个(8.3%)。②被随访到的患者,均无再出血及其他新增的神经系统症状。4例患者遗留轻度偏瘫,1例遗留重度偏瘫。③3次随访结果均显示,被完全栓塞患者的复发率低于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巨大型动脉瘤复发率高于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复发率,随访时间≤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间≤6个月的动脉瘤中,宽颈与非宽颈动脉瘤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6个月,宽颈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非宽颈动脉瘤的复发率(P〈0.05)。结论致密填塞可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需要进行密切的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2.
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指巨大、宽颈、梭形、微小、夹层及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对于大部分复杂动脉瘤,治疗仍受到其形态的限制和复发的挑战.文章就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已人游离弹簧圈发展到机械可脱钨丝微弹簧圈和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系统,也激生出特殊弹簧圈,如带尼龙弹簧圈、经高能离子表面处理弹簧圈、表面盖纤维结合素弹簧圈,携带能分泌生长因子的成纤维母细胞弹簧圈,以及三维弹簧圈,弹簧圈的材料也从铜发展到钨、铂等。现已有较明确的栓塞适应征,使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有很大提高,弹簧圈栓塞术将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率远高于手术夹闭,主要与填塞不完全、弹簧圈压缩以及动脉瘤再生长等因素相关.文章对影响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栓塞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栓塞联合支架置入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手术前后动脉瘤影像学特征[包括尺寸比(SR)、纵横比(AR)、入射角]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SR、AR、入射角分别小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SE、S100B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NSE、S100B蛋白水平分别高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栓塞联合支架置入可有效提高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25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做好安全护理、心电监护,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瘤再破裂、血管痉挛等危险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梭状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1例梭状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2例,采用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6例,采用Wingspan支架辅助栓塞治疗1例,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例。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1 7例,部分残留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检查未出现动脉瘤继续扩张1 6例。结论采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的方法治疗梭状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闭塞梭状动脉瘤或防止梭状动脉瘤继续扩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双微导管技术治疗老年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颅内不规则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0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0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和对照组52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和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观察动脉瘤栓塞程度、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4±0.61)h vs(3.31±0.45)h,(10.46±2.33)d vs(18.71±3.34)d,(4.58±0.54)万元vs(6.65±0.88)万元,P<0.01]。2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MBI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致...  相似文献   

20.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已从游离弹簧圈发展到机械可脱钨丝微弹簧圈和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系统 ,也派生出特殊弹簧圈 ,如带尼龙弹簧圈、经高能离子表面处理弹簧圈、表面覆盖纤维结合素弹簧圈 ,携带能分泌生长因子的成纤维母细胞弹簧圈 ,以及三维弹簧圈。弹簧圈的材料也从铜发展到钨、铂等。现已有较明确的栓塞适应证 ,使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有很大提高 ,弹簧圈栓塞术将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