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仍存在争议。现根据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的最新研究,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将接受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的实验组,然后对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验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实验组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 PCI 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在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后由于支架内皮化进程缓慢,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甚至要长于24个月。据统计,我国2008年进行PCI术患者约为16万,2009年预计将超过20万。由于行PCI术患者数日庞大,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以降低死亡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改善ACS患者临床转归,指南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ACS和PCI术后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方案[1].但两药联用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相当数量患者需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最近,多项研究涉及氯吡格雷与PPI联用的不良反应,备受临床医师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此综述.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需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药,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而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却需要减少甚至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出血后的止血和抗栓治疗是困扰介入治疗医师的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摸索,但仍未提出明确的治疗指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文献及本中心PCI围术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实践,旨在探讨针对此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调整必要和策略,以及药物调整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阿司匹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之相对弱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最佳获益时间主要在PCI术后早期,到后期出血风险则相对增加。为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Sibbing博士等进行了TROPICAL-ACS研究,旨在评估PCI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从普拉格雷降级至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础治疗。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概率就增大。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床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可即时监测血小板反应性,使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性事件风险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出血风险,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PCI术后患者中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就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介入治疗是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指南中也规定了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及(或)行PCI手术后应长时间坚持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但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患者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对老年PCI术后患者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性别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诊断为NSTEACS并行PCI的607例患者,所有患者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治疗,测定入院时、服药12~24 h后(术前)、术后第3 d以及术后第30天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不同性别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事件,再次血管重建)、心绞痛复发、全因死亡、脑卒中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后30天出血事件、术后30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MACE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女性组全因死亡率较男性组升高(3比0,P=0.027)。术后12个月两组出血事件及MACE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TEACS行PCI后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合并质子泵治疗在不同性别间术后1年临床事件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指南大多数推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但长程DAPT方案势必会增加出血风险.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使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新型P2 Y12受体抑制剂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以及PCI术中腔内影像学的应用,都大大降低了PC...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实施PCI手术。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平均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对四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4组PCI术后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药物维持时间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较大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PCI术后的应用,在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用的影响,其中心血管事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没有增加。在高龄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9年3月在我科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672例,观察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原因,观察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27个月.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3例(0.44%),仅服用阿司匹林者20例(2.97%),仅服用氯吡格雷者12例(1.78%).与坚持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者相比,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仅服用阿司匹林者、仅服用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评分是否可用于指导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治疗的CTO患者497例,应用DAPT评分工具评估,分别观察≥2分及<2分的患者采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或延长治疗(12~58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405例,随访时间34(28,44)个月。(1)在DAPT评分≥2分的患者中,延长双抗治疗组较标准双抗治疗组MACCE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和14.0%,P=0.040)。延长双抗治疗组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低于标准双抗治疗组,分别为(1.8%和8.6%,1.8%和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延长双抗治疗组与标准双抗治疗组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2)在DAPT评分<2分的患者中,2组MACCE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双抗治疗组的BARC 2,3,5型出血事件显著低于延长双抗治疗组(3.4%和12.8%,P=0.018)。Kaplan-Meier分析显示,标准双抗治疗组较延长双抗治疗组无出血事件生存率高(P=0.034)。结论DAPT评分可用于指导CTO患者PCI术后双抗治疗的时程,≥2分的CTO患者PCI术后给予延长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更多,<2分的患者给予标准时程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6.
长期需要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中约30%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当这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往往需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此后长期抗栓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质疑和争议.从冠心病防治角度,双联抗血小板十分重要,而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成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现有国际指南和华法林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均建议给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所谓"三联"抗栓治疗[1-2],遗憾的是,此建议并无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而且,毫无疑问这种治疗将大大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而严重出血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和P2Y12 受体阻滞剂的双联抗血小板疗法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反应性并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疗(PCI) 术后血栓事件发生。大量研究表明, 抗血小板治疗时血小板对ADP 的高反应性是PCI 术后的缺血事件发 生的危险因素。但部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不能增加临床获益, 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治 疗策略调整能否真正影响临床预后也颇受质疑。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对ADP 的低反应性与高出血风险相关。因 此, 如何安全有效的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并在未来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中确定治疗窗仍是临床值得关注 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无论是置入裸金属支架(BMS)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ES),DAPT已证实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MI)和死亡风险。虽然当前指南推荐置入BMS后应用DAPT至少1个月,置入DES后应用DAPT至少12个月,但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不同DES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限仍存争议,本文旨在探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类型支架及病变置入支架后抗血小板时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以期对临床实践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来说,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石。当前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论是否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均应接受至少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冠脉缺血事件再次发生。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陆续提示,PCI后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20.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国内外指南均首选推荐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但由于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个体化DAPT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介绍近年来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策略的临床试验获益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