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投照角度对诊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的作用。方法:从临床采集29个拔除的3根型下颌第一恒磨牙。X线数字化成像系统拍摄牙齿的颊舌向正位投照片、近远中向邻位片、近中20°及远中20°偏位投照片。以远舌根根尖是否被远颊根影像阻挡为标准,判断不同X线投照角度及投照组合对远舌根的显示效果。结果:远中20°偏位片显示远舌根的效果最佳,显示比例高达89.7%;近中20°偏位片显示比例为27.6%;正位投照片对远舌根显示比例最低,仅为17.2%。同时拍摄近中及远中20°偏位投照片,远舌根的显示比例可以达到100%。结论:临床上,远中20°偏位X线牙片对远舌根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舌根是位于下颌恒磨牙远中舌侧的一个部分或完全独立的额外牙根,常见于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通常细短弯曲,它的出现增大了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难度。充分认识和识别远舌根,对于提高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下颌第一磨牙解剖的认识日益重视,对远舌根的研究日趋深入。下面就国内外学者对于远舌根的解剖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3.
4.
陈瑶  王博  刘璋  吴凡  任宏伟 《口腔医学》2013,(8):534-536
目的探讨能清晰显示下颌第一磨牙全部根管的X线最佳投照角度,为根管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选取需行根管治疗且扩大针探查具有4个根管的下颌第一磨牙245例,完成根管治疗后,分别拍摄X线常规投照片、远中偏位投照片,判断所显示的根充效果。每颗牙拍摄角度分别为常规0°、远中偏30°、远中偏45°。由一个技师单独完成拍片,4位医师统一阅片,诊断牙根内的根管数目、形态及根管治疗情况。结果 X线常规投照片和远中偏30°位和45°位,显示下颌第一磨牙有四个根管的比例分别为36%、82%和95%。X线远中偏位投照片显示颊、舌向根管的比例大于常规投照片(P<0.001)。结论采用远中偏移30°~45°X线投照,能充分显示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数目、形态,更好的评价根管治疗后根管显示情况。  相似文献   

5.
刘锐  杜菡  李刚 《北京口腔医学》2022,30(2):111-114
目的 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及弯曲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 本试验为回顾性研究,具有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的375例北京地区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方法评估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测量104例患者18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三维重建图像中远中舌根的颊舌向观弯曲角度以及邻面观最大弯曲角度。结果 在375例下颌第一恒磨牙病例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27.7%,不同性别远中舌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915),右侧发生率高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Schneider法测得在颊舌向观远中舌根的平均弯曲度为(15.74±9.42)°,而在邻面观平均弯曲度为(44.0±15.3)°,颊舌向观平面的弯曲度显著小于邻面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了解并熟悉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和弯曲度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对上海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进行探讨。方法 本试验为随机试验。具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的50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全景片的方法评估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结果 发现有151例(30.20%)患者具有远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其中男82例,女69例,其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205),右侧(n=122,12.20%)和左侧(n=129,12.90%)下颌第一磨牙中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差异(P=0.610)。这部分患者中有65.56%(99/151)的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均为远舌根。结论上海地区中国人远舌根的发生较普遍,且有较高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锥束CT三维影像调查分析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形态及发生率,以提高根管治疗质量。方法:至少具有一侧下颌第一磨牙的469例患者927颗下颌第一磨牙被纳入研究,采用锥束CT扫描获得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NNT version 3.0软件三维影像重建,分析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牙根形态及发生率。结果:119例共206颗下颌第一磨牙具有远舌根,远舌根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4%(男性65例,占27.2%;女性54例,占23.5%),远舌根在所有牙齿中的发生率为22.2%(206颗/927颗)。绝大多数病例双侧同时具有远舌根(87例,占18.6%),远舌根单侧出现32例(右侧27例,占5.8%;左侧5例,占1.1%),远舌根在不同性别(P=0.678),左右侧(P=0.870)之间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比较高,其形态复杂,在临床治疗中应仔细探查远舌根管是否存在,从而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情况。方法:收集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完整病例,包括病历记录和术前、术中、术后X线片,记录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的牙位、患者性别,统计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和治疗情况。结果:在378颗中国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病例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现率为26.98%(102/378),不同牙位和性别远舌根的发现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男性患者中,右侧远舌根发现率高于左侧(P0.05)。在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预备过程中,器械分离和根管侧穿发生率高于其它根管;在根管充填时,欠填率高于其它根管(P0.05)。结论:远舌根在下颌第一恒磨牙中有较高发现率,发生器械分离和根管侧穿以及欠填的比例高于其它根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及根管治疗情况。方法临床收集37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治疗的完整病例,包括病历记录和术前、术中、术后X线片,记录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根数目、根管数目及根管治疗情况。结果在37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远舌根的发生率为26.98%(102/378),男、女患者和左、右侧远舌根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根管治疗中,远舌根根管器械分离、侧穿和欠填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根管(P<0.05)。结论远舌根在下颌第一恒磨牙中的发生率较高,发生器械分离、根管侧穿以及欠填的比例也高于其他根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在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需行根管治疗的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每颗患牙均拍摄术前X线正位、偏位投照片判断是否为多根管牙;K型锉探查和定位根管口,冠下法预备根管,冷侧压法充填根管,充填时记录根管形态及数量,并拍摄根管充填术后X线正位和偏位投照片,对根管进行分型。结果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术前X线片诊断多根管31颗,临床发现多根管30颗。术前X线诊断为多根管的31颗牙,临床治疗中3颗未定位到多根管;而术前诊断为单根管的2颗牙,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为多根管。术前正位X线片诊断多根管牙13颗,术前偏位X线片诊断多根管牙25颗,其中7颗牙的术前正位和偏位X线片均表现为多根管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发现率为34.09%(30/88),其中Ⅳ、Ⅴ型根管为21颗,占多根管牙的70.00%。结论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有助于提高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发现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不同投照角度X线根尖片诊断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的作用.方法 选择需行根管治疗的205颗下颌第一磨牙为研究对象.术前拍X线正位根尖片及近中20°~30°偏位根尖片,对比分析是否存在远中舌根.术中根据根管的弯曲情况把远中舌根分为3类.记录下颌第一磨牙牙根和根管的数量.结果 术前X线正位、近中偏位根尖片判断48颗(48/205)下颌第一磨牙存在远中舌根,临床治疗中均确定有远中舌根,其余157颗下颌第一磨牙术中均未见远中舌根.远中舌根发生率为23.41%.48颗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中,Ⅰ类根管22颗(45.83%);Ⅱ类根管17颗(35.41%);Ⅲ类根管9颗(18.75%).205颗下颌第一磨牙106颗(51.70%)为3根管;98颗(47.80%)为4根管;1颗(0.48%)为5根管.结论 术前多角度根尖片能准确诊断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  相似文献   

12.
数字X线技术诊断(6┰6)原发性牙根纵裂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化影像技术在下颌第一磨牙牙根纵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牙根无缺失外形基本完整有牙根纵裂和无牙根纵裂的离体下颌第一磨牙各9颗,用胶泥将牙根包埋后随机编号,采用平行投照法以不同的水平投照角度(-5°,0°,5°,10°,15°)拍摄数字化X线片,4个观察者独立诊断通过数字化X线片能否发现牙根纵裂。统计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结果的差异。结果:各角度的观察结果中0°、5°和-5°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比10°和15°的结果好,但是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P>0.05)。不同观察者得到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κ=0.57~0.65)。结论:数字X线片对下颌第一磨牙原发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Endodontic 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a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ith 5 root canals, 3 of which were located in 3 distal roots. The existence of 3 distal root canals was assumed after careful reading of radiographs. Two of the distal root canals were close to one another and located buccally to the midline. The 3rd was remote, located lingually. The 2 mesial root canals were found in their normal locations. This case demonstrates a rare anatomical configuration, and joins with recent reports in the emphasis of the existence of such configurations in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应用Pathfile根管预备系统预备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对器械分离、根尖偏移及根充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9月25日就诊于天津市河西口腔医院治疗诊科患者104人,共104颗具有远中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随机分为2组,A组(试验组)采用PathFile和ProTaper联合预备,B组(对照组)采用Protaper单独预备,分别记录两组的器械分离、根尖偏移、根管恰填的个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组具有较少的器械分离率及根尖偏移率(P<0.05),2组的根管恰填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运用PathFile和ProTaper对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根进行预备可以有效减少器械分离率及根尖偏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Endodontic 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a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ith three canals in the mesial root. The mesiobuccal and the mesiolingual canals were found in their normal locations. The third wa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ther two. Radiographically, it ended in its own distinct foramen. Many reports deal with three orifices in the mesial root, but very few describe three independent canals, indicating a rare anatomical configuration. To locale the third possible intermediate canal it was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mesial dentinal wall of the pulp chamber after instrumenting the main two canals.  相似文献   

17.
The dynamic concept of the root canal system, describing a variable morphology of multiple root canals interconnected by anastomoses,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prevailing state in mandibular molars. This case report presents the treatment of a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ith five root canals, of which three were located in the mesial root. A third middle root canal was found between the mesiobuccal and mesiolingual root canals. The morphological pattern of separate apical terminations of the three mesial root canals, as manifested in this case, is a very rare one and seldom encounter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2007年8 月至2008年8月济南市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32例患者(共计36颗患牙),对其下颌第一磨牙残根行根管治疗术后应用分根术将近远中根分开,分别进行桩核冠修复,并制作连冠。随访观察1年。结果 1年后复查,33颗患牙咀嚼功能良好,修复体稳固,无松动;X线片示牙槽骨无继续吸收或有少量新生;成功率为91.7%。结论 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经完善的治疗后行分根术保存修复,可以行使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方法根据年龄(20 ~ 29岁、30 ~ 39岁、40 ~ 49岁、50 ~ 59岁)分层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的数据资料各100例。400例患者中有324例CBCT数据资料符合标准,其中男166例、女158例,年龄20 ~ 29岁82例、30 ~ 39岁82例、40 ~ 49岁82例、50 ~ 59岁78例。统计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数目、根管长度和根管弯曲度,并对不同年龄段根管长度、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的分析得出,下颌前磨牙基本为单根管(647/648颗),仅见1例右下第一前磨牙双根管。下颌前磨牙弯曲度以一级弯曲(5° ~ 10°)和二级弯曲(10° ~ 25°)为主,前磨牙根管长度大多处于正常范围(15 ~ 25 mm),下颌第一恒磨牙弯曲度近远中根均以二级弯曲(10° ~ 25°)为主,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尖到根分叉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短(F左侧=11.16,P左侧<0.001;F右侧=11.51,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1.31,P左侧=0.19;t右侧=0.51,P右侧=0.61);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长(F左侧=7.03,P左侧<0.001;F右侧=12.25,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0.64,P左侧=0.52;t右侧=-0.11,P右侧=0.91)。 结论本研究中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相对简单;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复杂,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系统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差异,但增龄性变化无区别,CBCT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