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脏腑分型角度探析郁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深入分析历代医籍及近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郁证的方药应用,以脏腑为纲,分型探讨郁证的临床诊疗。[结果]郁证大体可分为心郁、脾郁、肝郁、胆郁、肾郁、肺郁6类,根据各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心郁又可分为心气实与心气虚,心气实者治宜选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心气虚者可予甘麦大枣汤加减;脾郁以振奋脾气为要,治宜小建中汤加减,以建中气;肝郁可分肝气实与肝血虚寒,肝气实予逍遥散加减,肝血虚寒予暖肝煎加减;胆郁可分胆气虚寒与胆经湿热,胆气虚寒可予温胆汤加减,胆经湿热可予蒿芩清胆汤加减;肾郁的治疗当以补冲任、固精血、降火气为法,可予二仙汤加减;肺郁的治疗当以清肺生津、滋阴润燥为法,可予百合知母汤加减。[结论]脏腑皆藏气血,五脏各有其志治疗郁证不应单以疏肝解郁为法,当随脏腑之志,分脏而治。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证于临床常见,医者多谓肝郁而不及其它。笔者临证之余,学习前贤之论,兹述如下:1 概念 考诸文献,郁证之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者,如:“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夫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总名”,“郁者,抑而不通之义”,“郁则气滞”等。此皆说是有郁证即是人体气机阻滞,抑而不通:广义者,如:“凡伤风、伤寒、温暑、时疫、外感等症,皆作郁看……凡七情五志,劳伤积食,各病皆属于郁”。“如伤寒之邪,郁于卫,郁于营或在经、在腑、在脏,如暑湿之邪蕴结在三焦,瘟疫之邪客于募原,风寒湿三气杂感而成痹证。总之,邪不解散,即谓之郁”。此又言邪袭人体,留而不去即为郁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的经验。[方法]以《程原仲医案》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内经》、丹溪、河间等名家论著,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归纳、总结其辨治思路及特色。[结果]程氏认为,凡人身之滞而不通,皆为之郁。诊法上,程氏四诊合参,重视脉诊,擅于凭脉辨证。辨证论治方面,程氏认为,诸因皆可生郁,当各求其属,随证治之。虚可致郁,郁久易虚,解郁补虚须审察标本,谨守病机,同时重视脾胃中土的枢机作用。治疗时,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治以开郁养心;若误用寒凉、血郁邪伏,治以开郁逐邪;若误用温补、气血郁滞,治以行气开郁。程氏临证善用古法而不泥古,常有独创之见,脾胃中土,畏其壅淤,郁则夺之,有硝黄下之,有桂附温之,亦有平胃散燥之,皆为“土郁夺之”之发挥。对于儿科患者的辨治,程氏重视气的生理作用,提出“幼无七情,惟气滞则诸病生焉”,治疗则重在调畅气机。[结论]程氏临床诊治郁证,善从脉证入手,治疗上注重调和脾胃中土和全身气机。整理分析程原仲郁证验案及其辨治特色,可为现代临床中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6.
郁证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证的辨证施护吴淑萍(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关键词郁证,辨证施护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及宏病,隶属中医“郁证”范畴。《证治汇补》云:“郁症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临证指南医案》更指出“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  相似文献   

7.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8.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中医称其为"乳岩",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呈上升趋势、年轻化。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压力等调查表明抑郁情绪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一定作用,抑郁症中医称为"郁证",因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所致情绪异常。最早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因郁致病,如"治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该文认为乳腺癌、郁证发病都与情志有关,初步探讨"郁"如何致乳腺癌,病因病机、症状及相应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11.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12.
郁证多由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滞所诱发,然郁证的病机演变所涉及的脏腑众多,从五脏分别论治郁证的研究亦十分详尽。而"肝为五脏之贼",若肝为病极易累及其他四脏,亦可致郁,鲜有研究从此角度论述郁证。该文以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为五脏之贼"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全面讨论"肝为五脏之贼"与郁证的关系,其中详细阐述了五脏受致病因素影响而致郁的机理以及肝病和肝病累及他脏相兼致郁的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13.
“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但知朱丹溪为治郁大家,一首越鞠丸治遍天下郁家,却忽略了李杲对郁证证治的重大贡献。李果从脾胃立论、分析了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内经》“火都发之’的理论,提出了“风药发郁”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郁证采取分经论治的方法,为后世治郁大法别开新面。1立论宗脾胃首明虚实病机 郁证产生的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因外邪阻遏气机成郁者言其实;而国内虚不能运行气血者,言其虚。李杲指出;“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庸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然而,虚实之郁皆不离气机…  相似文献   

14.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肝气郁结证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气郁结“简称“肝郁”,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此证多与情志有关,属实证、郁证的范畴。关于郁证,《素问》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说。后世朱丹溪根据病因将其划为气郁、热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六类。张景岳又提出了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肝气郁结系属《内经》中的木郁,与张景岳的情志之郁也相吻合。 本证的病因多为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使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升发受阻,导致肝经经气阻滞而产生,当然也有因其它病邪侵扰而发病的。  相似文献   

16.
肺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以调节全身气机。"郁者,滞而不通",气机瘀滞而致郁证。肺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决定了肺脏与六郁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六郁的发生皆可因于肺,而肺病亦可因六郁而产生。  相似文献   

17.
轩岐精言(5)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18.
郁症是临床多见病,而有轻重之分,轻者给予精神治疗可愈,重者则需药物调治而安。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多缘情志所伤,气机郁滞所致。华岫云引《临证指南医案·郁》篇云:“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王安道曰:“郁者滞而不通之义。”然其郁证,总不离乎气郁痰结二端,故笔者用“疏郁化痰汤”以治疗本病,显获疗效治。将近三年间治疗观察重症郁病患者36例,报导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木郁概念源于《内经》,出现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五运之气被胜制后,若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依据五行、五运的太过提出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并提出五郁的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后开始在秦汉时期发展开来,后慢慢发展至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的发挥、发展.可见关于木郁证治,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于"木郁达之"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最终总结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但凡能恢复肝生理功能的方法,肝得以疏泄、藏血均可为"达之"之法.  相似文献   

20.
"火郁发之"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治疗大法。带状疱疹急性期多因外感毒邪,或肝胆火盛与湿热博结,或脾失健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蕴于皮肤而致,属于火郁证范畴。依据"火郁发之"理论,结合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提出采用具有"引气"、"发散"之功的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