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汤雨  周晓东 《医学争鸣》2008,29(1):89-92
肝癌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肝癌已成为临床非手术治疗领域的重要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主要包括瘤内注射治疗、射频治疗、微波凝固治疗、激光凝固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及高功率聚焦超声治疗,不同方法各有所长.现就目前国内外应用超声介入治疗肝癌的几种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微波消融治疗(PMCT)及TACE+PMCT三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为制定治疗方案,提高PLC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分别进行TACE、PMCT及TACE+PMCT三种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中以TACE+PMCT治疗效果最好,生存率最高,血清甲胎蛋白(ATP)改善以及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TACE+PMCT组最佳。结论:TACE+PMCT疗效显著,治疗后ATP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纯TACE或PMCT方案,是治疗PLC的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确诊的肝癌患者96例,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进行治疗,对症状改善、影像学、介入治疗后近期疗效、远期随访累计生存率等进行观察.结果 96例患者中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介入治疗肝癌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应用 U M C- Ⅰ超声引导微波治疗仪,对43 例中晚期肝癌进行了研究,采用分次多点多部位由深到浅低功率长时间分段凝固,输出功率30~60 W ,作用时间200~1 800 s。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肿块缩小,其中3 例完全消失,肿块中央回声增强,周边呈低回声,境界清晰,肿瘤内血流消失或减少,12 例 C T 检查,肿块缩小,无强化,23 例超声引导下活检大片坏死。43 例均健在。随访最长 12 月,治疗后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病人饮食明显增加(33 例), A F P和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微波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安全实用,适于各期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微波消融治疗(PMCT)及TACE+PMCT 3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为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原发性肝癌(PHC)的治疗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4例分别进行TACE、PMCT及TACE+PMCT 3种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3组中以TACE+PMCT治疗效果最好,生存率最高,血清甲胎蛋白(ATP)改善以及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TACE+PMCT组最佳。结论:TACE+PMCT疗效显著,治疗后ATP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纯TACE或PMCT方案,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无水酒精及综合介入疗法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瘤内注射酒精(PEI)、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酒精(TACE PEI)局部综合介入疗法对直径5~8 cm肝癌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7年12月经上述2种介入方法治疗的肝癌患者24例,其中分别以酒精治疗16例、综合介入治疗8例,并与同期56例肝癌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①2种方法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患者1、3、5年累计生存率比较均以外科手术组最高(91.9%);2种方法介入治疗患者1年生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酒精组(86.4%)、综合治疗组(81.8%);3年生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综合治疗组(52.3%)、酒精组(48.5%);5年生存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酒精组(25.8%)、综合治疗组(25.0%);2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治疗组(8.9%)与综合治疗组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著低于酒精治疗组(P<0.05);③2组介入治疗部位以外肝癌病灶复发率为62.5%~8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和局部综合介入治疗可作为无法切除大肝癌的治疗选择。若肿瘤血供丰富首选局部介入综合疗法。术后严密监测、及时补充治疗是提高介入综合治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11-1312
目的:比较介入加外放射与单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划分为单纯介入组与介入加外放射组,各36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介入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4.4%,明显低于介入加外放射组的66.7%(P<0.05);单纯介入组平均生存期为10.1月,低于介入加外放射组13.0个月(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介入治疗,介入加外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更优,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确诊的肝癌患者96例,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进行治疗,对症状改善、影像学、介入治疗后近期疗效、远期随访累计生存率等进行观察。结果96例患者中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9例(92.70%),其中巨块型患者44例,结节型29例,弥漫型16例。其中巨块型患者肿瘤缩小率与结节型、弥漫型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选择合适时机、熟练的导管技术对于介入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患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9例肝动脉-肝静脉瘘经1~3次介入治疗后瘘口闭合良好,27例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后瘘口均有闭合或部分闭合,部分闭合者瘘口流量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肝脏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6%、63.9%、19.4%。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应采取积极措施封堵瘘口,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5):588-59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评价价值。方法:选取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放疗前,放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流量、瘤体血流速度、瘤体大小等指标,以评价患者放疗效果和预后。结果:随着时间进展,三维适形放疗后,患者肝动脉、门静脉血流量逐渐降低(P<0.05),瘤体血液流速显著降低(P<0.05),瘤体逐渐缩小(P<0.05),并且同患者预后转归相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效果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裸鼠胰腺癌肝转移瘤脂质体阿霉素介入化疗的疗效与毒性反应.方法 建立裸鼠胰腺癌肝转移模型,采用脾脏注射给药模拟介入化疗.按照阿霉素对照组剂量不同分两次实验进行研究,每次实验分6组,每组各7只.实验一分组:脂质体阿霉素高剂量组(6 mg/kg)、中剂量组(3 mg/kg)、低剂量组(1.5 mg/kg),阿霉素组(3 mg/kg),吉西他滨加顺铂组(3 mg/kg)和对照组(100μl 10%葡萄糖);实验二分组:脂质体阿霉素高剂量组(9 mg/kg)、中剂量组(6 mg/kg)、低剂量组(3 mg/kg),阿霉素组(6 mg/kg),吉西他滨加顺铂组(6 mg/kg)和对照组(100μl 10%葡萄糖),观察不同剂量脂质体阿霉素介入化疗对裸鼠胰腺癌肝转移瘤的抑瘤作用.结果 实验一:脂质体阿霉素各剂量组肿瘤平均体积[高剂量(3±1)mm3,中剂量(55±18)mm3,低剂量(90±23)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呈剂量依赖性,脂质体阿霉素组与相同剂量阿霉素组和吉西他宾加顺铂组相比肿瘤缩小更明显(均P<0.05).各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实验二:脂质体阿霉素高、中和低剂量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1±14)mm3、(13±4)mm3、(50±1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体阿霉素组与相同剂量阿霉素组相比肿瘤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剂量吉西他滨加顺铂组相比肿瘤显著缩小(P<0.05).脂质体阿霉素各剂量组均未出现毒性反应,阿霉素组和吉西他滨加顺铂组出现了明显的毒副作用,均有半数动物死亡.结论 脂质体阿霉素用于介入治疗与阿霉素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相比毒性显著降低,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9例及肝脏良性小肿瘤18例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良性、恶性小肿瘤的二维图像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病例表现相似,并有部分小肝癌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组织谐波显像(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能量多普勒(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P〈0.01),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PS及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的患者。结论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及CDE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79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79例肝癌患者中18例肝切除后发生了肝功能衰竭。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没有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结论:术中出血量多合并严重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合并门脉高压症者不可盲目追求进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轴微导管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常规栓塞组128例患者常规采用普通导管行超选择栓塞治疗,同轴微导管栓塞组51例患者采用3F同轴微导管行超选择肝段(31例)或者亚肝段(20例)肿瘤供血血管的栓塞治疗。结果同轴微导管栓塞组术后无误栓而致的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疗效较普通栓塞组有明显提高。结论微导管的使用可提高肝癌介入栓塞的准确率而增强疗效,降低并发症,肝功能损害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分析肝动脉解剖、肝癌供养动脉及门静脉系统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在显示腹腔动脉及肝动脉解剖方面与DSA高度一致。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与DSA对肿瘤供养动脉的显示均优于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P<0.05);MIP对3级肝动脉显示优于VR(P<0.05),与DSA比较无差异;4级及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MIP优于VR,DSA优于MI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对门脉癌栓及侧支血管的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显示DSA优于MSCTA(P<0.05)。结论 MSCTA能准确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门静脉系统,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残胃癌外科诊断和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残胃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4例残胃癌发生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首次胃切除以胃溃疡为主,占67.6%。首次手术B-Ⅱ式28例,占82.4%。确诊残胃癌距首次手术时间平均为26.5年。残胃癌发生在吻合口占52%,残胃小弯侧占40.9%,贲门部占7.1%。结论胃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时以B—I式为首选;定期胃镜检查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采用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方法治疗5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完全缓解23例(41.8%),局部缓解25例(45.5%),稳定4例(7.3%),进展3例(5.5%),有效率87.3%.治疗后胸腔积液IL-10、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有效,有助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七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i TY  Yang ZY  Xue HD  Lü K  Feng RE  Xu HF  Yang XB  Sang XT  Lu X  Mao YL  Zhong SX  Huang J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4):1694-169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7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占同期收治的肝脏恶性肿瘤0.68%(7/1027),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43.3岁(33~74岁),3例有氯乙烯接触史,肿瘤单发4例、多发3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CT或MRI检查常误诊为肝脏良性病变及肝转移性病变.造影超声显示病变显示较为特征性的表现,PET-CT检查可明确为恶性肿瘤.2例未治疗病例分别存活了3个月和5个月,2例肝移植病例移植后生存期为3个月和8个月,2例手术切除后辅助靶向药物病例的生存期分别为14个月和19个月,1例肝切除术后6个月复发并失访.结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临床极为少见,其恶性度高,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超声造影和PET-CT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手术切除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术后辅助靶向药物治疗可能会改善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 (PH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 PHA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4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reviewed. Results Seven cases (5 males and 2 females) were diagnosed as PHA among 1027 (0.68%)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malignant tumors. Their mean age was 43.3 years old (range: 33-74). Four cases were of solitary lesion and three of multiple lesions. No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s were observed. The PHA lesions were easily misdiagnosed as benign or hepatic metastatic tumors.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showed the lesions with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And th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CT) could confirm the hepatic lesions as malignant tumors. The survival time for two untreated cases was 3 & 5 months, for two cases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x) 3 & 8 months and for two cases treated with surgical resection & targeted therapy was 14 & 19 months respectively. One case was lost to follow-up at 6 months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Conclusion PHA is a clinically rare and highly malignant tumor with a rapid progression and a poor prognosis. Both CEUS and PET-CT are helpful for its differential and confirmative diagnosis. LTx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ontraindication for PHA. Hepatic resection has proven to be beneficial for PHA patients with solitary lesion. Surgical resection plus targeted medicines may improve their surviv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10例肛周脓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中行切开挂线术治疗(挂线组)46例,行切开引流术治疗(引流组)64例,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与引流组相比,挂线组患者术后脓肿复发率[4%(2/46)与19%(12/64)]、肛瘘形成率[4%(2/46)与23%(15/64)]、创面愈合时间[(20.4±0.9)d与(28.4±0.9)d]、住院时间[(15.4±0.9)d与(25.1±0.9)d]明显为低(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肛门失禁、肛门狭窄及肛门畸形等。随诊2~3年,无复发,肛门功能均正常。结论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手术一次成功,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低,疗程短,患者痛苦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接受多西他赛+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纳入的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治疗的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接受治疗,对其中3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化疗有效定义为化疗4个周期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较基线下降≥50%,且影像学改变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无进展。其化疗时中位PSA为153.4 μg/L(6.6~9 952.0 μg/L),共20例(60.6%)为治疗有效,单因素分析后发现Gleason评分较低者化疗有效性较差(P=0.034);化疗时存在淋巴结转移者有效率较高(P=0.032);内脏转移者共15例,其中12例(80%)患者治疗有效(P=0.041);化疗时出现贫血的患者(HGB≤120 g/L)共10例,化疗有效者3例(30%,P=0.024)。结论:对于mCRPC患者,初发时Gleason评分≤7、诊断时合并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以及化疗时存在贫血是化疗能否有效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