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心脏磁共振(MRI)成像在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 Philips 公司的3.0T MRI 仪对96 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行心脏MRI 检查,并行心脏超声和冠状 动脉CT 血管造影(CTA)检查。使用Philips Cardiac MR Analysis 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以计算心脏功能 参数,如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并与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心脏形态学、 灌注及延迟强化等特点,与冠状动脉CTA 犯罪血管相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心脏MRI 与超 声心动图测量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6 例患者中,心肌 首过灌注信号减低56 例,心肌延迟强化36 例,其中8 例合并室壁瘤、6 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结论 心脏 MRI 在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李湘  师轲  杨志刚 《西部医学》2020,32(3):460-464
【摘要】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并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也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发生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任何年龄阶段及种族均可患病,且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类型、病程进展都存在异质性,因此对本病的及时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及疾病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心脏磁共振(CMR)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心脏结构、功能、心肌活性及分子影像方面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CMR多模态成像对HCM诊疗中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多技术扫描评价心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者23例,均进行MRI平扫、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23例中,12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共有204心肌节段被分析,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脏肿瘤病灶均见延迟强化。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心脏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曾经因为心脏在检查过程中不停跳动产生伪影而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近年来随着MRI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步,MRI已被应用到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本文就心脏MRI在几种常见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应用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脏磁共振(CMR)技术的发展,CMR已从最开始的钆造影剂延迟增强(LGE)序列发展到多模态成像,是目前评价心肌组织学异常的成像方法之一。CMR能够提供丰富的心肌解剖学和功能学信息,可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甚至分子学水平精确评估心肌的组织学异常。不同CMR技术如LGE序列、mapping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等,在疾病诊疗和机制探究方面各具优势,对临床中深入认识心肌疾病并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这些心肌组织特征的CMR成像方法在评估不同类型心肌疾病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左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减低患者76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对76例患者进行CTA、CMR的扫描诊断比较心功能分级及结果.结果 CTA扫描76例患者,其中14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1~2级(9/14)例,3...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脏病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概述虽然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深入,但是其5年的生存率仍然只有50%~60%。我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地区急性冠心病突发事件年增长率3%,死亡率64%。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脉狭窄乃至闭塞所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我们了解了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内皮损伤继发的病生理过程。血管内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一旦受损,一系列机体的正常防御机制启动,导致在动脉壁裸露的内膜处形成血小板血栓,冠脉在此基础上由于巨噬细胞反应产生脂质沉积,从而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逐渐增大,使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重T2WI技术对80例病人行磁共振尿路成像(MR urography,MRU).结果:MRU可显示尿路梗阻的部位、程度,尤其对静脉肾盂造影(IVU)不能显影者效果良好;与常规MRI结合可揭示病变和尿路梗阻的关系.原始MRI图像显示肾实质和(或)输尿管重度阻塞,肾周围积液.MRU显示重度扩张的输尿管上段梗阻端呈"漏斗状"改变,下段呈"麻绳扭曲"样改变.结论:MRU是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性影像手段.与MRI结合能更清楚地诊断尿路梗阻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MRU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资料,其中女性17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55岁。尿路正常5例,肾脏病变10例,输尿管病变10例,膀胱病变7例。结果所有病例MRU均清晰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且可提供三维立体图像。对肾脏和输尿管病变,MRU和IVP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对膀胱病变,MRU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IVP检查。结论MRU对尿路病变的显示优于常规IVP检查,且具有省时、无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势,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微出血(CMBs)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怀疑脑血管病的患者行磁共振(MR)常规头颅平扫,T1加权、T2加权、T2FLAIR、弥散加权及SWI序列扫描。对于常规序列所显示的CMBs数目、敏感性与SWI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231例中共有27例存在脑内微出血,27例中22例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例,混合性卒中患者6例。SWI序列共检出了CMBs灶187个;T1加权图像共检出CMBs灶20个,敏感性11%;T2加权图像共检出CMBs 39个,敏感性11%;T2FLAIR图像共检出CMBs 40个,敏感性22%;弥散加权图像共检出CMBs灶23个,敏感性13%。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敏感性要高于常规序列,SWI能明显提高CMBs病灶的检出数目,对脑卒中的治疗与预后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重点分析MRI表现。结果15例骨梗死患者共发现29个病灶,单发病灶6例,两个及以上病灶9例,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为其好发部位,22个病灶呈典型“地图样”改变,即MRI平扫T1WI病灶周围见地图样低信号边线,中央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见锯齿状迂曲环形高信号边线,中央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同边线明显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T1WI呈混杂高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MRI在骨梗死早期即可出现异常信号改变,“地图样”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MRI可作为骨梗死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界定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Feng XY  Liang J  Yin XD  Han X  Dong Q  Lü C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52-957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两种MRI技术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界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动物实验 :取 50只SD大鼠 ,用线栓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中 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另 4组分别栓塞 30、60、1 80、360min(B、C、D、E组 ) ,每组1 0只大鼠。对A组大鼠于假手术后 30min、各栓塞组大鼠于栓塞结束时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计算表观弥散系数 (ADC)、局部脑血容量 (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病灶区脑组织切片标本进行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光镜、电镜观察 ,并与DWI图像对比。 (2 )临床观察 :对发生急性中风症状 6h以内的 43例患者行急诊MRI检查 ,于 7d后进行随访。43例患者均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应用ADC图测量DWI异常信号区体积 (vDWI) ,应用MTT图测量PI异常信号区体积 (vPI) ;随访时用T2 W图像测量最终梗死灶体积 (vCI)。比较vDWI与vPI以及vDWI与vCI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动物实验 :栓塞各组大鼠T1 WI未见异常信号 ,D、E组T2 WI见异常高信号。B、C、D、E组均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和PI异常信号 ,DWI异常高信号和ADC值降低区域的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小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扫描,14例急性期病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25例患者中,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6例,慢性期2例;小脑右侧半球梗死6例,左侧半球梗死3例,双侧半球梗死2例,小脑中脚梗死4例,小脑半球并小脑蚓部梗死3例,小脑梗死并脑干梗死2例。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小脑梗死,是诊断小脑梗死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胎儿异常应用磁共振成像的检测准确率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胎儿异常的24例孕妇,给予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临床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并评价磁共振在胎儿异常中的应用价值。结果:24例诊断为胎儿异常的孕妇临床经过分娩或者引产后均为单胎,有20例确诊为胎儿异常。胎儿异常类型包括羊水过少、肾脏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良及前置胎盘等。超声检查出16例,诊断率为80%;磁共振检查出20例,诊断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能够准确检测出胎儿异常的表现,并且针对产妇宫腔内的情况多方位成像,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9例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并与临床对照.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超声检查及MRI平扫,1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39例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3例;宫角8例;子宫瘢痕妊娠28例.MRI的定位诊断正确率94.9%,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2.1%,均高于同期超声诊断.根据临床病史及结果分为:妊娠型(22例)及流产型(17例).妊娠型:囊中囊征9例,完整胎儿孕囊13例.流产型:不规则蜂窝征7例,环征6例,包块征4例.11例行Gd-DTPA增强,其中呈明显强化4例,斑片、条索状强化5例,边缘少许强化1例,无强化1例.本组伴蜕膜组织22例,卵巢囊肿8例,盆腔积液6例,子宫腺肌症3例,子宫肌瘤2例,盆腔及腹壁瘢痕区子宫内膜异位1例,右肾及输尿管轻度积水1例.结论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具有特征.MRI能清晰显示妊娠囊位置及植入情况,对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刚  杜训松  裴仁明 《安徽医学》2013,34(4):472-47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被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病史和磁共振表现,并选择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后,行脑的DTI检查,得到FT图及FA图。结果 46例脑瘫患儿中,7例常规颅脑磁共振扫描未见异常,兴趣区纤维束变化不明显,但各向异性FA值轻度降低。39例常规磁共振表现异常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23例,弥漫性脑白质损伤16例,其中伴有胼胝体萎缩3例,脑裂畸形2例、脑萎缩5例。白质软化症和脑白质损伤DTI/FT显示神经纤维束局部或弥漫稀疏、缺失及走行方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明确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部位及病变程度,特别是DTI/FT有助于发现隐蔽性脑白质损伤,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明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术前评估。方法 20例患者接受了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其中17例、14个实性病灶经病理证实。结合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乳腺癌MRI的术前评估。结果除1例为左乳囊性肿块外,其余19个实性肿块中,良性7个,恶性12个。MRI显示了所有肿块,包括1例多发乳腺癌隐性癌灶、1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残留、2例导管内癌,其中肿块最小直径为4mm。MRI对病灶的显示率为100%,诊断的准确率是92.3%。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术前可做出正确评估,为临床决定手术治疗方案及预测乳腺癌转移、复发和预后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