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全球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分型、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指出疫苗研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999年1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123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核酸杂交确定轮状病毒G血清型别。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统计法对不同G血清型别的临床变量作分析。结果 123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493份(40.1%),其中RNA长型397份(80.5%),短型55份(11.2%),混合型18份(3.7%),未能分型23份(4.7%)。328份含有足量RNA的标本行RT-PCR扩增VP7全基因,254份标本(77.4%)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作杂交分型显示G1血清型141例(55.5%),占第一位;G3血清型70例(27.6%),占第二位;G2血清型24例(9.4%),占第三位;混合感染血清型16例(6.3%),占第四位;仅发现1例G4型(0.4%),未分型2例(0.8%)。所有G2型均为电泳短型,而G1、G3、G4均为电泳长型。四种型别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以及发热峰值、热程、每天腹泻峰次数、腹泻天数、呕吐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上海地区腹泻儿童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的电泳型均以长型为主,流行血清型为G1-G3型,G4型很少见。未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不同G血清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腹泻住院患儿进行诺若病毒检测,对其流行株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定,以了解诺若病毒在上海地区的流行特征,为该病原体所致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1至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首先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在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标本中,每隔8个标本按编号顺序行机械随机抽样,建立RT PCR方法进行诺若病毒的检测。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通过Clustal W 和 Mega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 534份,轮状病毒抗原阴性4 084份,机械随机抽得484份用于诺若病毒检测,45/484份(9.3%)检测到诺若病毒。对诺若病毒感染季节分布和患儿年龄特点的分析表明,除4月和7月份未检测到诺若病毒外,其余各月份均检测到诺若病毒,其高发的月份是8至11月。 5~6月也呈一个小高峰。 77.8%(35/45)的患儿<2岁,其中6~11个月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达35.6%(16/45),<6个月的婴儿占20%(9/45)。GⅡ-4型是这5年间尤其是2003年之后的主要流行型别,2001至2002年尚存在其他的流行型别GⅡ-3和GⅡ-7型。结论 上海地区近5年来诺若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呈现一定的规律,今后需要进行更详细和深入的监测,为儿童急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急性腹泻儿童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12月我院肠道门诊就诊的2039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标记金的A群RV单克隆抗体,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RV抗原.结果 2039份粪便标本中,621份检测到A群RV,总检出率为30.5%(621/2039),其中男430例(69.2%),女191例(30.8%).RV感染者中,以6个月~2岁年龄段的患儿为最多,共571例(91.9%).检出率以10~12月份最高,均在30%以上,其中高峰出现在11月份,达43.4%.北京地区18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显示,距市区较近的区县RV抗原检出率较低,边远区县较高.少部分患儿合并肠道细菌感染.结论 A群RV为北京地区2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的主病原,6个月~2岁婴幼儿是A群RV的易感人群,10~12月份为北京地区的流行高峰.在流行季节对肠道细菌感染患儿常规进行A群RV抗原检测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进行更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分型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中的271份进行轮状病毒病原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分型。结果ELISA法RV阳性率为56.46%(153/271),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以6~11个月和12~23个月年龄段最高,分别为57.38%、63.33%,但各年龄段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分别为86.27%和73.81%。在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法检出G3 94例(61.44%),G2 4例(2.61%),G9 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52例(33.99%)未能分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其他未能分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兰州地区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  相似文献   

6.
轮状病毒是导致我国儿童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给我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目前发展疫苗是控制和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有效手段。由于不同的疫苗针对不同的流行株有不同的保护效率,而轮状病毒在我国具有丰富、多样复杂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因此有必要监测其流行情况,并探讨疫苗在我国的推广价值。文章分析我国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现况及目前我国市场使用的轮状病毒保护效率,以进一步探讨轮状病毒疫苗在我国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儿童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962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结果962例中轮状病毒阳性者361例,阳性检出率37.53%。90.86%的RV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男女比例为1.85:1;1岁以内的母乳喂养儿阳性检出率较混合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的阳性检出率低(P0.05);天津地区RV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病例的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与国内外情况基本一致,秋冬季节高峰,0~24月龄组的患儿RV腹泻所占比例最大,RV腹泻更易引起脱水症状。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致病原,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A组RV血清型以G1P8、G2P4、G3P8和G4P8多见,非结构蛋白4(NSP4)在腹泻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发展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RV腹泻的最佳措施。对RV致病机制作深入了解及对流行病学作广泛调查是疫苗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全球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分型、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指出疫苗研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监测并分析上海单中心住院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的变化特征,为RV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RV抗原阳性者345份,采用套式多重RT-PCR法进行RV的基因分型。结果 ①G基因型:2008至2010年以G3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49.2%、44.6%和78.0%;G9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成为2011年最主要的流行型别(51.1%);G1型在4年中均有检出(8%~20%);G2型少见,G4型未检出。G混合型中,以G3+G9型为主,其次为G3+G1型,还检出4例3种G基因型的混合。②P基因型:2008、2010和2011年均以P[8]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55.6%、60.0%和68.1%,2009年以P混合基因型(43.2%)为主;P[4]型在4年均有流行;P[6]、P[9]型少见,仅在混合感染中检出P[10]型。P混合型中,以P[8]+P[4]型为主,其次为P[8]+P[10]型。③P[8]G3型是2008至2011年最主要的RV流行株(24.3%),其次为P[8]G9型及PmG3型。2011年P[8]G9型跃升为最主要的流行型别(40.5%)。结论 与2001至2007年相比,2008至2011年上海地区A组RV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G1型及G9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G3的流行有所下降,各种混合型别多见。对RV基因型保持系统性的连续监测对RV疫苗在上海的应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儿童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儿科医院1 999年 1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住院的腹泻病儿童粪便标本 1 2 30份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轮状病毒。结果  1 2 30份粪便标本中 ,493份检测到A组轮状病毒RNA基因组 ,阳性检出率为 40 1 % ,未发现B组及C组轮状病毒。其中RNA长型有397份 ( 80 5 % ) ,短型有 5 5份 ( 1 1 2 % ) ,混合型有 1 8份 ( 3 7% ) ,RNA部分降解未能分型有 2 3份( 4 7% )。对 471份有明确编号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源的患儿分析显示 ,平均发病年龄 1 4 2个月 ,社区感染 32 0例 ( 67 9% ) ,院内感染 1 5 1例 ( 32 1 % ) ,5岁以下儿童占 464例 ( 98 7% ) ,3个月至2岁儿童 369例 ( 78 3% )。 3年冬季 1 1月份与 1 2月份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均达到 5 0 %以上。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 5岁以下住院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原 ,3月龄至 2岁婴幼儿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 ,以冬季 1 1月份至 1 2月份为流行高峰 ,基因组以长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Zeng M  Chen J  Gong ST  Xu XH  Zhu CM  Zhu QR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64-570
目的 监测我国城市儿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流行特征.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上海、杭州、广州、重庆和天津门诊急性腹泻儿童中进行一项前瞻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收集急性非细菌性痢疾样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用胶体金试剂盒检测A组轮状病毒,轮状病毒阴性标本进一步用一步法实时定量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G Ⅰ和GⅡ基因组.描述性分析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检出率、季节流行规律和易感儿童年龄特征.结果 连续1年期间,共收集到标本5091份,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标本数为1563份,占30.7%,各地轮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上海29.5%(268/916)、杭州36.1%(334/926)、广州26.3%(254/968)、重庆34.1%(359/1054)和天津28.2%(348/1233).诺如病毒在3528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中检出数为1049份(29.7%),各地检出率分别为上海21.2%(136/642)、杭州31.3%(185/592)、广州24.2%(173/714)、重庆31.8%(221/695)、天津37.7%(334/885).估计诺如病毒在所有样本中检出率至少为20.6%(1049/5092).1049份诺如病毒株中,GⅡ基因型1036份(98.7%),G Ⅰ基因型16份(1.5%),3份标本同时检测到G Ⅰ和GⅡ型.1049例诺如病毒腹泻儿童年龄在1个月~14岁,年龄中位数10(13.9±16.9)个月,91.8%患儿≤2岁.1563例轮状病毒腹泻儿童年龄在1个月~11.3岁,92.5%患儿≤2岁,年龄中位数10(12.9±13.7)个月.年龄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流行高峰发生在秋冬季10月至次年2月份,而诺如病毒在北方天津地区流行高峰出现在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诺如病毒在上海、杭州和重庆自4月份开始活跃,流行高峰常在夏秋季7至10月份,而在广州地区除春季散发外其他季节都有较为显著的流行.结论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我国婴幼儿腹泻主要的病毒病原.全国轮状病毒高峰季节基本一致,但是诺如病毒流行季节因地区而异,北方冷季呈现流行高峰,东部和西南部地区主要在夏秋季最流行,南方夏秋季和冬季都可出现较强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杭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肠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杭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肠炎的病原和轮状病毒(RV)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199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83例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检测和RV组、亚组及血清、基因型测定。结果:RV检出率为60.2%(50/83),均为A组、P1A(P[8])基因型,主要为Ⅱ亚组,G1血清型,基因群均为G1P[8]。同时还检测到萼状病毒(CV)、诺沃克病毒(NLV)各3例,星状病毒2例(此2例同时检测到RV)。RV检出率以3-24个月年龄组最高为63.2%(48/76),RV阳性组的临床表现较阴性组重。结论:1999年1月杭州地区儿童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原是RV,属A组,P1A(P[8])基因型,G1P[8]基因群,其主要亚组和血清型为Ⅱ亚组,G1血清型。儿童病毒性肠炎存在着多种病原(除轮状病毒外还有CV、NLV及星状病毒)并有双重病毒感染存在。RV肠炎好发于2岁以内婴幼儿,且临床表现较非RV感染组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腺病毒(AdV)腹泻特点.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005年7月-2008年6月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进行AdV检测.结果 889份标本中共检出AdV的感染43例,总阳性率是4.8%,其中肠道腺病毒(EAdV,F亚属)Ad40,Ad41阳性率3.8%(34/889),其次是非肠道腺病毒(NEAdV)Ad12,Ad18,Ad31,Ad2,Ad5,Ad6,Ad7阳性率1.0%(9/889).发病年龄高峰以1岁内的婴幼儿为主,呈全年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AdV是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其主要的流行株为Ad41型.  相似文献   

15.
2001-2004年兰州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HuCV)腹泻的特点。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1年12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ELISA阴性粪便标本进行HuCV检测。结果251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中共检出HuCV感染25例,总阳性率9,96%,其中133份2001—2002年的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2份,阳性率为9,02%,未进行分型;118份2003-2004年的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份,阳性率为11、02%,其中诺瓦克样病毒GⅡ型11例,未检出诺瓦克样病毒GⅠ型,札棍样病毒2例,其中有1例合并星状病毒感染。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呈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HuCV是引起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件腹泻的丰萼病原之一.其丰要流行型可能为诺瓦青样病毒GⅡ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