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为出血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多数学者认为ITP与免疫有关。在血小板表面附有相关 Ig G,认为是病理性免疫反应所产生的特异性血小板抗体。脾脏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同时又是破坏致敏的血小板器官。由于以上机理 ,目前在 ITP的治疗上仍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免疫抑制疗法 ,中医药治疗及必要时做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1 肾上腺皮质激素 (简称激素 )据临床观察 ,激素对急性型 ITP疗效好。对慢性型的治疗 ,各家报道完全缓解率不一 ,为 15%~ 60 %。1.1 治疗…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存在一种抗血小板因子,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证明它就是血小板抗体,可分别属于 IgG、IgM、IgA 和补体 C_3等,以 IgG 最多见,约占95%。抗血小板抗体不仅破坏血小板,还能导致巨核细胞的免疫损伤。多种检测方法证明78.6%~100%的ITP 患者的 PAIgG 值高于正常,其水平可反映临床现象,它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呈负相关,与本病的演变及治疗反应是平行的,尤  相似文献   

3.
王祥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杨玉涛 《光明中医》2010,25(1):10-1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已公认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医宗金鉴》称之为肌衄,《外科正宗》称之为葡萄疫,还有记载其归属于血证、发斑范畴。ITP西医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及脾脏切除等,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而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以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是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由于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异常,发生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导致全身性出血,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为危急重症。中医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国家级名中医刘永年主任以凉血散血法为主辨治ITP有独到之处。笔者作为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刘师学习。现将凉血散血法治疗ITP的内容论述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rhic Thrombocypenic Pursura,ITP)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属祖国医学的“血证”“发斑”等范畴。现代医学主要以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脾切除及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近年来,文献报道中医药在本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仅对近一年来中医药治疗ITP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有关。ITP患者自身免疫的最终效应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和其他相关抗体。在ITP的发生机理中,T、B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起关键作用,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发病及治疗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韬  田胜利  周永明 《中医杂志》2003,44(Z2):39-4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祖国医学"血证"、"紫斑"等范畴.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患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爽  王祥麒 《河南中医》2005,25(5):81-8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简称ITP)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见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血尿、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属中医“血证”、“紫斑”范畴。近年来对ITP的治疗中、西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有关ITP的治疗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为特征。西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ITP)多采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虽短期疗效明确,但远期疗效不确切,疗程长,且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现已公认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有关,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我所在科室2007年07月至2012年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动脉栓塞治疗前后血小板抗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行三明治法脾动脉栓塞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7 d检测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疗效进行2~4 a长期随访。结果术前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升高例数分别为13例(41%)、17例(53%)、13例(41%),术后血小板抗体均值均较术前下降,PAIgM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IgM、PAIgA的升高与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发病联系密切,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对脾动脉栓塞治疗慢性难治性ITP中远期疗效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抑制血小板的免疫破坏,故西医激素、丙球、长春新碱、环孢素等免疫用药,见效快,部分病人经调整用量,巩固治疗而痊愈,部分病人激素、环孢素等减量后,病情反复,甚者缠绵难愈,也有部分病人使用上述药物壬效,成为难治件ITP。  相似文献   

13.
徐志瑛辨治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大量的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而数量减少引起紫癜.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及脾脏切除等,对上述治疗仍无效者则称难治性ITP;故难治性ITP疗效不理想,且药物副作用大,医疗费用高.徐志瑛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特别对难治性ITP的辨治有独特见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它是由于患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而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增加而引起,发病机制未明。西医主要以皮质激素和脾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也应用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又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本病,如免疫球蛋白类(ATG、ALG、抗Rh球蛋白)、氨肽素、达那唑、干扰素、抗坏血酸,氨苯砜、他莫昔芬、人白细胞因子、左旋味唑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均未能使ITP的疗效有较大的提高。祖国医学无此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血证”、“发斑”、“虚劳”范畴,中医中药治疗ITP,近10余年来也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不足,以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中西医血液病专家共识将ITP的中医病名命名为"紫癜病"。ITP的中医病因复杂,外感内伤均可致病,病机主要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脾气虚损,气不摄血;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近年来研究表明,从中医临床实践到实验研究,中医药在治疗ITP的作用机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抑制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及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增多;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使其紊乱的免疫功能恢复平衡。本文就中医药干预ITP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评价中医药治疗ITP的作用机制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52例ITP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ANA和ACA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并对ANA、ACA阳性和阴性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TP患者ANA和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患者ANA阳性只是的一种伴随症状,不能作为辅助诊断标准;而ACA阳性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一个因素,对于诊断IT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间接反映ITP患者血小板的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7.
范颖  马骥 《中医药学刊》2003,21(3):401-402,4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有关。ITP患者自身免疫的最终效应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和其他相关抗体。在ITP的发生机理中,T、B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起关键作用,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发病及治疗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血灵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以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公认本病是由于患者循环中存在的血小板相关抗体使血小板在巨噬细胞中破坏增加所致,近十年来本病从免疫学的发病机理研究,不仅观测体液免疫,还对细胞免疫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a)也存在缺陷,本文旨在采用中药生血灵对本病观察临床疗效的同时,并通过NKa与骨髓象巨核细胞等指标变化的检测,探讨生血灵免疫调节作用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主要运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输血及血小板悬液等。虽然慢性ITP切牌后患者缓解率达到75%~90%。但是其中30%~50%复发,故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新疗法有重要意义。笔者于1994年在南京市中医院实习期间,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19例ITP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自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人体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增加和生成障碍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经正规治疗的慢性病例中约有15%~30%的病例不能被控制,临床称为难治性 ITP。近年来,我们治疗的慢性 ITP 病例中遇到难治性患者24例,经中药益气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报道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