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 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孢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铜绿假单孢杆菌对氟喹诺桐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各亚基的编码基因gyrA和gyrB基因与parC和parE基因的突变与其耐药性有关;外膜通透性屏障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协同作用使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类型抗菌药物耐药,在临床治疗绿假单孢菌感染和开发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耐药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养殖业动物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阐明耐药机制,为控制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从7省市9家养殖场采集鸡和猪的肛门拭子样本,分离并鉴定其中的大肠埃希菌,PCR扩增筛选其中的质粒上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nrC、qnrD和aac(6')-I 6-cr,并进行测序和药敏试验,通过接合试验以确定耐药基因的可转移性以及在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结果 在818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38株qnr阳性菌株和75株aac阳性菌株,其中gyrA突变的有15株,parC突变的有13株.结论 养殖业动物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的耐药性较为普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作为一个重要的机制参与其中,提示应加强食源性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和外排泵系统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对大肠埃希菌中拓扑异构酶不同点突变的功能进行了准确测定,同时也对大肠埃希菌中不同外排泵及膜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菌株中,acrAB或tolC的切除所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不同.对拓扑异构酶点突变的功能分析显示,gyrA中的点突变(S83和D87)在喹诺酮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没有gyrA上的点突变,parC上的点突变(S80和A108)对细菌的耐药性不产生影响,但单独gyrA上的点突变(S83和D87)也仅导致敏感菌株对萘啶酸耐药,而对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仍表现为敏感.当对喹诺酮敏感的大肠埃希菌K-12同时具备gyrA(S83L和D87N)和parC(S801和A108V)上的点突变后,重组菌株对氟喹诺酮会自然产生耐药性,而并不需要过度表达的外排泵.结论 拓扑异构酶的突变在大肠埃希菌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的菌株通常应同时具备gyrA和parC上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5.
80株解脲脲原体的药敏及耐药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m ,Uu)的耐药情况,并探讨Uu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80株临床上分离到的Uu进行了药敏分析、PCR生物分群、tetM基因的检测和PCR扩增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区(QRDR ,gyrA、gyrB、parC及parE)基因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80株临床分离的Uu有6 6份为生物1群,占82 .5 % ;对所测的9种药物全敏感的Uu比例仅为10 % (8 80 ) ;7株耐四环素Uu中有3株出现了tetM基因阳性条带;对6株临床分离Uu的QRDR(gyrA、gyrB、parC及parE)进行了突变分析,未发现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均敏感Uu株有gyrA、gyrB、parC及parE突变,但耐喹诺酮Uu株有gyrA、parC和parE基因的点突变,并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改变。在这些QRDR的改变中,gyrA 137C→A和parC基因10 0C→T的误义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但parC基因的2 2 5G→A和parE基因4 0G→A ,4 1T→C的误义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相应氨基酸的改变。对Uu耐药率及生物群分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虽然两群Uu的耐药率不完全一样,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 5 )。结论 UuQRDR的改变是导致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原因,单独parE基因突变引起其酶蛋白的氨基酸改变也可导致Uu耐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有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从养殖动物及周围人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染色体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机制. 方法 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表型.PCR扩增DNA解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导致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质粒的部分基因(qnr)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转移酶Ib亚型cr变异体编码基因[aac(6')-I b-or],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接合试验确定aac(6')-I b-cr酶的可转移性以及在氟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 结果 鸡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猪和周围人群来源菌株.在PCR检测的64株大肠埃希菌中,环丙沙星MIC值大于1μg/ml以上的53株均存在gyrA和/或/parC基因上出现两个位点突变和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16μg/ml的菌株parE基因也发生了点突变及相应氨基酸替代.未发现gyrB亚单位有氨基酸替代.鸡来源28株菌和猪来源9株菌中分别有7株(25.O%)和1株(11.1%)携带有aac(6')-I b-cr基因;aac(6')-I b-cr基因可使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乙酰化而降低药物抗菌活性. 结论 gyrA、parC和parE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置换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携带aac(6')-I b-cr基因的质粒在细菌氟喹诺酮耐药上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与变化状况.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2011年4月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gyrA与parC,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qnrA、qnrB、qnrS、qepA、aac( 6')-Ⅰ b-cr].结果 本组20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TCA→TTA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Ser→Leu).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TCG→TTG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Ser→Leu),并同时存在3个同义突变(第40位密码子CCC→CCT同义突变;第41位密码子GTA→GTT同义突变;第44位密码子CGT→CGC 同义突变),且本组parC基因序列为新的变异型.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epA、aac(6’)-Ⅰ b-cr均没有检出.结论 本组鲍曼不动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可认为主要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相关,发现parC基因新的变异型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广谱抗菌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革兰阴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而肺炎克雷伯菌为了不被杀灭产生对喹诺酮耐药的分子机制成为细菌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肺炎克雷伯耐喹诺酮的主要机制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50株淋病奈瑟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DNA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淋病奈瑟菌 (NeisseviaGonorrhoeae ,NG )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 对收集自常州地区的 5 0株NG喹诺酮作用靶位酶 (DNA回旋酶 )GyrA基因进行PCR检测 ;并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quinoloneresis tance—determingregion ,QRDR )进行测序研究。结果  5 0株NG菌经GyrA基因扩增均出现 372bp清晰明亮的荧光带 ,其产物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经与 (gi:5 2 940 7)序列比对 ,5 0株NG菌均存在第 91位和第 95位密码子的突变 ,第 91位密码子均由TTC→TCC ;第 95位密码子由GAC→GGC、GCC和AAC三种形式。结论 本文基因研究显示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我国淋病的治疗已失去作用 ,在喹诺酮类新型药物研制中要加强对突变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海藻希瓦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分布和特性.方法 PCR检测qnr、qepA、aac(6')Ib-cr基因,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以确定其基因型,接合转移试验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体外转移性,E-test法测定菌株MIC,提取质粒对qnrA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 海藻希瓦菌中检出qnrA基因,为新发现的亚型,命名为qnrA7,GenBank登录号为GQ463707,未检出qnrB、qnrS、qnrC、qnrD、qepA、aac(6')-Ib-cr基因;qnrA7位于约33 kb的质粒上,但体外接合转移试验未成功;该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结论 海藻希瓦菌质粒上检出新的qnrA基因亚型,其作为qnr基因的环境宿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广谱抗菌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革兰阴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而肺炎克雷伯菌为了不被杀灭产生对喹诺酮耐药的分子机制成为细菌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肺炎克雷伯耐喹诺酮的主要机制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药物研究中,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往往是新药创制的前提和条件。随着人们对MRSA耐药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fern基因与细菌胞壁合成的关系及其在细菌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已得到初步阐明。本文将根据现有文献,展望fem因子作为抗葡萄球菌药物作用靶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了解细菌对FQNs的耐药性。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1的菌液接种于不同浓度环丙沙星及加替沙星琼脂平皿上,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杆菌、ATCC700603及耐药突变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结果: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肺炎克雷伯杆菌ATCC700603的MPC分别为8与1.6m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MPC/MIC)分别为16与4mg/mL。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第一步耐药突变体对筛选药物的MIC较ATCC700603提高4~24倍,第二步突变体又较第一步突变体高2~6倍。结论:加替沙星限制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强于环丙沙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FQNs耐药是累积性的。  相似文献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人类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多种固有耐药基因,同时亦易获得外来耐药基因。本文就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产生抗性的耐药基因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是考察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拓扑异构酶Ⅳ (topoⅣ )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关系。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筛选甲氧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耐药的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从中选取 8株菌进行PCR扩增 ,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序列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MRSA其耐药机制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金葡球菌topoⅣ基因 grlA 80和 84两个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最为相关 ,而grlB 4 32、4 5 2双位点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17.
高彦 《医学信息》2019,(19):149-150
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强化药学干预对其应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天津市红桥医院含喹诺酮类药物处方1180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月~2019年1月实行强化药学干预的600张处方作为观察组,将2017年1月~12月未实行强化药学干预的580张处方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频度、不合理事件发生率及耐药率。结果 观察组药物使用频度为(9672.37±276.54)次,低于对照组的(12540.65±358.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使用不合理事件发生率为5.33%,低于对照组的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雷克伯菌、大肠杆菌耐药率分别为9.00%、11.33%、17.33%,低于对照组的16.90%、16.50%、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强化药学干预可降低其使用频度与耐药率,提升应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质粒介导qmA耐药基因的发生率、分子遗传学背景及其阳性株的耐药谱。方法收集2004年4月-2006年4月对萘啶酸耐药的临床分离无重复株共629株,采用特异引物PCR结合测序进行qnrA阳性株的识别,表型确认试验结合PCR检测识别产ESBL或AmpC酶的qnrA阳性株,Kirby-Bauer法和Etest法进行qnrA阳性株的药敏检测,质粒接合转移及Southem杂交检测进行qmA基因的质粒定位,PCR策略克隆携带qnrA基因整合子基因结构并进行引物步移测序。结果qnrA阳性株的总检出率为1.9%(12/629)。菌种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2.2%(3/138),阴沟肠杆菌17.1%(6/35),产气肠杆菌9.1%(1/11),枸橼酸杆菌属12.5%(1/8),沙门菌属14.3%(1/7)。qnrA基因定位在80~180kb大小质粒上的su/1型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构中。其中4株菌qnrA基因定位在整合子In37上,另外8株菌qnrA基因定位在一种新型的整合子InX上。所有qnrA阳性株均产ESBL,并具有可转移多重耐药的特征。结论广东地区喹诺酮抗菌药耐药株中存在着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但发生率较低;其耐药基因qnrA的水平传播能力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播散。  相似文献   

19.
对本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时,发现一株携带aac(6')-Ib-cr基因,该基因产物不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修饰作用,对氟喹诺酮类也有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及其修饰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因其外膜通透性极低的特异性,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天然耐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现象亦非常严重.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s,AME)对进入细胞内的药物分子进行修饰使之失去生物活性而耐药.AME基因型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菌株差异,且不同基因型的细菌耐药和流行特征也不同.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3月的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AME基因型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