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解剖学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借助于挂图,模型及尸体标本等来完成的.这样学生对活体状态下的结构特点容易忽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及从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学生在临床诊疗病人,除掌握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外,还需了解和掌握活体状态下的人体结构特点.为了使学生在观察挂图、模型及尸体标本等学习人体结构的同时,能正确地想象到活体状态下的结构特点.除了注重活体表面观察外,我在实验课中还结合使用了一些接近活体结构状态的新鲜动物标本.让学生加以借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开设动物实验改进解剖学实验课教学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经典的形态学科,解剖学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组织、器官在尸体和标本上的状态与其活体状态联系起来~[1].  相似文献   

3.
<正>骨标本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中是最先接触的人体标本,良好、优质的骨标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学的骨标本主要来源于:一是未经福尔马林固定尸体的  相似文献   

4.
骨学是系统解剖学的开篇章节,同时也是医学生首先学习的专业内容,其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医学生正确的专业思维和良好技能的养成.骨标本因其真实性和直观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骨标本来源越来越少.为更好地保护稀有的教学资源,需加强管理,笔者对骨标本进行了分类管理,并由授课老师、实验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管理,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以观察标本与模型为主,不开设尸体解剖课,而被固定后的标本在色泽、手感质地上与新鲜尸体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组织、器官在尸体和标本上的状态与其活体状态联系起来~([1]);另外,由于尸源短缺,教学标本的损耗程度随观察次数的增多而增加。动物实验的采用和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医学实际问题和  相似文献   

6.
活体教学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实验教学是其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活体教学是指在活体上认识人体结构,通过触摸辨认骨性、肌性标志并划出内脏器官、神经、血管等的体表投影线,由表及里,以达到“透”过体表“看”内脏,提高对人体结构的感性认识的教学.目前解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利用标本、模型等教具来实施,而忽视了活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运用活体教学法,由于实践性强,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感性认识,而且容易掌握,为临床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人体骨骼标本是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所必需的基础标本,目前,骨骼制作方法的文献较多[1-3]。各医学院校在运动系统骨学的讲授中对于足骨的讲授大多通过在人体骨架上展示给学生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观看,但这不能细致的分解观察足踝等骨骼的形态。本文从能够将足骨单只放入散骨标本中更有利于学生观察的角度出发,介绍一种新的足骨连接方式方法。人体足骨形态结构及连接方式较手骨复杂,故足骨串制较为困难。传统的串骨方法中,足骨串制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展示骨架的原有结构[4]。为此,本文对传统足骨  相似文献   

8.
刘振义 《解剖学研究》2001,23(2):157-158
在解剖学教学中 ,尸体标本和模型是主要的学习对象 ,因此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可以避免单纯依赖标本模型带来的副作用 ,更好地为专业目标服务。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采用人体解剖标本和模型进行解剖学教学时 ,应该注意同时进行活体学习 ,克服对标本模型的过分依赖心理 ,避免在标本模型教学中形成局限、孤立、固定、僵化的人体概念 ,时刻注意强化活体、整体、可变体的意识 ,强化间接学来的知识在自体的联系与应用 ,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把自体当作最重要的学习对象 ,使所学知识能够顺利应用 ,使知识活起来。解剖学教学 …  相似文献   

9.
解剖实验教学瓶装标本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解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而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联系实践、联系活体、联系临床、表面形态联系内部结构、前后联系、断面联系立体。通过观察标本 ,增强理解记忆 ,应证理论。作为观察标本的主要场所一解剖实验室 ,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实验教学课堂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增加教学手段 ,提高标本的可识别性和联系性以及长久性。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标本的来源越来越紧缺 ,建设实验室瓶装标本体系 ,已成为改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一项迫切任务。1 实验室里教学标本…  相似文献   

10.
<正>人体断层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医学生后续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体断层解剖学是一门新兴的形态学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形成"整体-断层-整体"的思维方式,学生往往因难以理解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标本的机会,有利于断层的思维方式的建立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人体断层解剖学的教学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但仍停留在依靠图片幻灯和标本的水平上,已不能满足  相似文献   

11.
<正>在解剖学教学中,学生离不开骨骼的学习研究。由于多种原因,骨标本来源越来越少。目前部分医学院校教学中骨标本损坏后由于缺乏骨源补充,致使骨标本破烂不堪。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作者在历年教学中对一些破损骨进行了修复。现将骨标本破损后原形原色的修补方法介绍给各位同行,以供参考。1材料所用材料有:胶粘剂、滑石粉、棉花,毛边纸、细铁丝、骨粉及待修骨标本。2方法原形原色破损骨修复,可分为骨粉的制备,修补泥的  相似文献   

12.
正动物骨骼标本在学习和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和分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1])。骨骼标本一般有3种:附韧带的骨骼标本、透明的骨骼标本、关节分离的骨骼标本~([2-4])。附韧带的骨骼标本基本上是以韧带来连接骨与骨之间的关节,使用年限短,其韧带也影响了对每块骨骼结构的深入探究,一旦韧带受损  相似文献   

13.
人体解剖学学习及考核有其特殊性.由于受尸体来源和福尔马林的影响,使得人体结构实验实训较为困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实验实训与临床紧密集合,让学生对各器官、立体形态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成为当务之急[1].另外,标本现场口试主观依赖性大、较难标准化,而且考试需要大量的教师、尸源和标本[2].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先进的ASP.NET及Web数据库开发技术[3-4],研发了"人体解剖学学习及考核系统",并于2010年在我校使用.经过2年5 000人次的使用,证明本系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且节约了纸张、标本、人工,提高了客观公正性.现将该系统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视器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 ,其形态结构复杂 ,临床上疾病较多。教学中学生反映视器知识点多而零散 ,难学难记。特别是许多结构很细微 ,结构紧密 ,分界不清晰 ,在标本上难观察到 ,活体上也难以辩认。不如内脏学那样容易观察和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同时 ,提出许多有关视器疾病的问题 ,希望教师讲解。如何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视器复杂而细微的形态结构 ,将知识点串为一个整件来学习和记忆 ,并结合临床讲授视器解剖知识 ,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现就视器实验教学实践 ,浅谈几点教学体会。1 教学手段多样化1 1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采用各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 结果 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 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 结论 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整理一套成人骨标本时,发现其C2-6椎骨融合,现报道如下: 该例标本死因不明,年龄20-40岁,经仔细观察除C2-6椎骨融合外,其余各骨未见异常。从前面观察:除C5、C6椎体间有一裂隙外,C2-5椎体完全融为一体,5个椎体的总高度为33.0mm,此外融合的椎  相似文献   

17.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的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观察和剖查人体实物标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常用的教科书中的插图多为手绘线条图,而非实物图.与前者相比,后者能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人体的结构、层次、毗邻等,显示效果好,立体感强,与学生在学习中所观察到的标本更为接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实物标本素材.近年来,大量解剖学实物图谱的出版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制作大量的课件,这不仅需要有数量充足的实物标本素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绵羊骨质疏松椎体标本比较两种骨水泥强化技术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经体外脱钙建立绵羊骨质疏松椎体标本40节,完全随机分为A组(单纯螺钉组);B组(低剂量整体强化组);C1组(低剂量局部强化组);C2组(高剂量局部强化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螺旋CT及MicroCT的影像学观察;测试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及能量吸收值(E)。结果各组BMD下降约25%~30%(P>0.05),成功建立骨质疏松椎体模型。影像学观察:B组螺钉完全被骨水泥包裹,形成"骨-骨水泥-螺钉"界面;C2组螺钉周围骨水泥呈局部对称分布,形成"骨-螺钉"和"骨-骨水泥-螺钉"的共存界面。B,C1,2组椎体的Fmax及E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2组椎体的Fmax及E均明显高于C1组(P<0.05);B,C2组椎体间Fmax及E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钉道整体强化及局部强化技术均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情况下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钉道局部强化技术通过提高注射剂量,可以达到与整体强化技术相近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87侧成人干燥月骨、12侧透明腕标本、20侧乳胶灌注标本上观察了月骨的血管孔、骨内、外动脉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掌侧的动脉是月骨的主要血供来源,在长期、反复强力伸腕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损伤,这可能是月骨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潘倩 《解剖学杂志》2020,43(4):344-345
正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是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之一,其传统授课方式大多为"学生观察标本,老师示教答疑",这容易使学生养成被动机械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很多学者都提倡在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2]。但考虑到此课程一般在医学生的第1学年开设,而学生此时熟悉的是以往中学阶段经常开展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否适合这些入学伊始的医学生?为此,笔者尝试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入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将学习的主体由老师转向学生,探讨其具体应用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