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种植体基台的菌斑牙石分布及菌斑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种植体愈合基台表面菌斑牙石的堆积情况,并比较塑料洁治器,单束牙刷,磨光橡皮杯和碳纤头超声洁治器等工具去除菌斑牙石的效果.发现所有基台都有菌斑牙石分布,面积占5.1%-96.7%,均值为48.0%.基台与植入体的接缝处也有大量菌斑.4种方法去除菌斑牙石都有效,碳纤头超声洁治器所需时间是少(P<0.01),去除牙石也最彻底.其它方法处理后基台表面仍可残存牙石.结论:种植体需定期清除菌斑牙石,碳纤头超声洁治器是最适用的专业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菌斑控制不同情况下种植体周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PM)和牙周炎的相关性,同时评估PM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召回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行种植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对其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及放射线检查,记录牙周炎的分期分级、种植体菌斑指数、... 相似文献
3.
牙周病的预防——自我菌斑控制的机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菌斑控制是牙周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由于自我菌斑控制包括牙刷及牙线的正确使用,以及其他领面清洁工具的使用,其方法简便、安全、价廉、有效,是个人口腔卫生的核心,也是其他口腔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基础,因此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正确地选用自我菌斑控制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龈炎、慢性牙周炎患者刷牙时间与菌斑控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刷牙时间与菌斑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菌斑指数(PLI)1-3,龋缘线结石指数(MLCI)1-3的慢性龈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共66名,所有患者经常规全口超声洁治后15-20d复诊。用20g/L碱性品红染色后再用清水漱口,指导患者用颤动旋转法刷牙,分别记录刷牙前,刷牙3、5、8、10min时的菌斑指数。结果:刷牙前菌斑附着率高达79.15%,用正确的方法刷牙10min时,菌斑附着率仍高达17.36%。结论:用正确的方法刷牙10min才能达到控制菌斑的有效范围。 相似文献
5.
种植体修复受局部与全身多种因素的制约。种植前,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严格的评估是保证种植体修复成功的关键。早期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对组织损伤小,炎症易于控制,操作简单且费用较低,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而在行种植体修复治疗前如能有效地干预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并且通过最佳的治疗方法进行早期治疗,不仅能避免种植体修复的失败,还将直接影响种植体修复的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6.
牙周维护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定期的预防性干预和患者自我口腔清理,将疾病的复发率降至最低,使治疗后的预后转归稳定保持。菌斑控制是牙周维护治疗阶段的核心内容。文章就牙周维护治疗期间菌斑控制的方法做一介绍,并提出医患合作下的菌斑控制,以期从医患双方角度提高牙周病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有效清除牙菌斑生物膜是预防和控制常见口腔疾病、维持修复远期效果的关键措施。自我菌斑控制的方法中以机械方法为主,包括常规刷牙、牙间隙清洁及口腔冲洗。刷牙是机械性去除牙菌斑最常用的有效方法;单纯刷牙对于全面清除牙菌斑仍然不够,通过牙线、牙间隙刷等工具进行牙间隙清洁对控制邻面菌斑十分必要;口腔冲洗属于新兴的口腔辅助清洁方式,... 相似文献
8.
刷牙方法和时间对菌斑清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查刷牙方法和时间对菌斑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3种刷牙方法刷牙3min后检查菌斑附着牙面数,与刷牙前菌斑附着牙面数进行比较;检查并比较巴斯刷牙法刷牙3、4、5、6min后菌斑附着牙面数。结果刷牙3min后巴斯刷牙法使菌斑牙面数减少53.95%,旋转刷牙法使菌斑牙面数减少49.57%,生理刷牙法使菌斑牙面数减少44.48%,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斯刷牙法刷牙5min后菌斑百分率为15.88%,与刷牙4min以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刷牙6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斯刷牙法清除菌斑的效果优于旋转刷牙法和生理刷牙法;用巴斯刷牙法刷牙3min能达到清除菌斑的目的,但需刷牙5min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菌斑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中仁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3):188-191
临床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关键是去除种植体周围的微生物和感染组织.Er:YAG激光因其特殊的热机械效应具有显著的去污杀菌作用及较高的安全性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中.大量临床研究显示Er:YAG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细菌清除及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多关注于Er:YAG激光治疗对种植体及其周围组... 相似文献
10.
叶状种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综合运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包,成功地建立叶状种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和软硬件系统,为叶状种植体的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陆成华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1,16(4):224-227
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洁刮治术、抗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及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等,临床上通过上述方法消除种植体周围炎症,抑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持续性吸收,甚至促进新的骨组织形成,但长期治疗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2.
对牙周病患者进行菌斑控制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江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83-584
目的:研究怎样进行菌斑控制管理会达到理想的菌斑控制效果。方法:牙周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单纯提供菌斑控制技术指导;B组42例同时建立患者自我菌斑控制的动力和提供技术指导。分别于初诊时、1周、1个月、3个月记录菌斑百分率并对比菌斑控制效果。结果:本实验通过两种方法对比,显示在治疗前两组的菌斑百分率无明显差别,而1周、1个月、3个月后菌斑百分率有显著差别;3个月时A组出现明显反弹。结论:给患者建立菌斑控制动力的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其菌斑控制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3.
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体周围炎广义上属于牙周病的一种,在临床表现上与成人牙周炎非常相似,有初期软组织红肿,探诊易出血,继而牙周袋形成,附着水平丧失,种植体松动.在组织学上因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存在有牙周膜,含有结缔组织纤维,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而口腔种植体软组织界面包括上皮组织界面和结缔组织界面,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对种植体的保护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同时该结缔组织的血供较正常牙周膜少,还有种植体一骨组织界面复杂的理化特性,龈下菌斑的主要致病菌的不同[1],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法上有别于牙周炎. 相似文献
14.
种植体修复缺失牙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口腔医生接受,有关种植体的成功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骨结合是种植体成功的标志,种植体骨结合的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下面将对动物实验中种植体一骨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种植修复已经成为修复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种植体植入并形成骨结合后,部分种植体可能因无保留意义(折裂、种植体未植入正确的三维位置致无法修复、种植体周围炎等)需要拔除。本文回顾了拔除失败种植体的不同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正确把握上腭种植体的植入方位,确立一种容易的方法和规程。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包括了8名男性和15名女性患者,全部因为正畸的需要而于上腭植入了4.5mm×8.0mm阶梯状的螺纹钛种植体。首先准备好附带金属钻套筒的外科模板。根据转移到石膏模型靠近腭中缝旁正中截面上的上颌骨的X线描记,决定金属钻头套筒的角度。采用非侵袭性技术(不需要切开、翻瓣、缝合)直接穿粘膜植入种植体,可以减少手术操作步骤,并便利操作。靠近腭中缝旁正中区域是一个适宜的种植体植入位置,可以避开腭中缝处的结缔组织。结果经过3个月的愈合期后,所有种植体均获得了骨整合,并且在整个正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种植体的丧失。结论作为支抗,腭部种植体在支抗的维持和间隙的拓展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应用三维空间外科模板可以减少种植体的植入位置的误差,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组织的创伤,同时加强了骨整合。 相似文献
17.
牙种植体稳定性是判断种植体是否成功的重要参数之一,在选择牙种植体负载时机、判断骨结合界面的转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常用的五种牙种植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材料与方法:对78例BLBC种植体中10例种植体的周围炎患者进行病因分析,临床及X线诊断局部超声洁治、甲硝唑缓释和全身药物治疗并随访2年。结果:10例患者病因主要是种植体周围卫生差,口腔卫生差及种植体材料等原因。通过系统的治疗后,9例在短期内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纣:种植体周围炎发病与种植材料、种植前口腔卫生、种植术后患者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Ⅲ代BLB种植体不同形态结构及表面处理对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Ⅰ、Ⅲ代BLB种植体各12枚,随机各选1枚即刻植入Beagle犬双侧第二、三前磨牙拔牙窝内,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一侧为实验侧(i),另一侧为对照侧(ii)。i侧用丝线结扎法构建炎症,定期测量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PD)并拍X线片观察;最后制作硬组织切片,测量骨丧失程度。采用SPSS 16.0软件包,用t检验对PPD值及骨丧失程度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绑线后6周,Ⅲ代BLB种植体PPD明显大于Ⅰ代(P<0.05),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呈现弹坑样骨丧失;组织学观察Ⅲ代BLB种植体周围垂直性骨丧失高于Ⅰ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水平骨丧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代BLB种植体可能由于表面的螺旋结构及涂层粗糙度大,较Ⅰ代BLB种植体更容易促进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种植体和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与修复中的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例下颌磨牙缺失时冶牙伸长需要做种植的患者。缺牙区植入ITI种植体,常规种植治疗。同时在对猞伸长的磨牙的近中腭侧和远中颊侧各植入一枚微型种植体,用橡皮链挂在颊、腭侧的种植体上,以压低伸长的对日冶牙齿,定期更换并进行,陆床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1枚微型种植钉松动脱落,余23例患者伸长牙平均压低2.4mm,平均压低时间为5.6个月,经种植修复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针对下颌磨牙缺失对骀牙伸长的病例,种植体和微型种植体支抗的联合应用,能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