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柿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柿树科柿树(Disospylos Kaki L.f)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柿的应用,早载入《本草衍义》等祖国医药典籍.柿子有清热、润肺、止渴作用.柿蒂的药用已载入 药典,用于治疗呃逆.柿叶已被制成中成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柿叶入药见于清代叶桂·《本草再新》中.对于柿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已屡有报道,现就所及义献加以综述,供研究借鉴.1 化学成分解放军58医院药厂根据中草药化学成分预试方法和部分采用外stasotto氏、Dragen—droff氏、Curts和Harrio二氏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柿叶含有黄酮甙、鞣质、酚类、树脂、内酯香豆精类化合物、糖类、挥发油、有机酸、叶绿素.1960年中冲太七郎报告从柿叶D.Kaki中分离得到紫云英甙(As-tragalin).1979年日本shinoi Fumayama分离紫云英甙和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2种黄酮类物质.马桂荣在此基础上建立柿叶黄酮甙的定量分析方法.松蒲信从柿叶中分离得到桦木酸(Betulic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和熊果酸(ursolicacid).周法兴从柿叶酚酸性部位中分离得到琥  相似文献   

2.
王梦杰  李镐  华会明  周微  赵余庆 《中草药》2022,53(13):4214-4222
柿叶来源于柿科柿属植物柿Diospyros kaki的干燥叶。柿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三萜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制剂脑心清片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脑心清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柿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针对柿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及柿叶黄酮的不同提取工艺进行综述,以期为柿叶中黄酮成分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柿叶乙酸乙酯部位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柿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染料木素,异鼠李素,槲皮素-7-O-β-D-鼠李糖苷,槲皮素,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芦丁。[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忍冬藤酚酸类化学成分分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为探寻忍冬藤的生物活性成分,对其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乙醇提取、溶剂萃取得到各萃取部位,将乙酸乙酯部位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成分分离,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忍冬藤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咖啡酸乙酯(2)、咖啡酸甲酯(3)、阿魏酸(4)、咖啡酸(5)、绿原酸(6)。结论:化合物1,3和4系首次从忍冬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和品种柿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和Thermo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87∶13);柱温:10℃;检测波长:210 nm;流速:0.7 ml/min。结果上述色谱条件下柿叶中熊果酸、齐墩果酸可完全分离,分离度均大于1.5;且斤柿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均最高,其次为麻甜黑柿2中,君迁子(河南)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均最低。结论不同产地和品种柿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不同,且研究中建立的两者含量测定的方法简单,准确,快捷,重现性很好,可以同时测定柿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且提供了柿叶药材质量比较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中药化瘀尿石汤中的挥发油和总黄酮酚酸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并以急,慢性炎症模型进行药理验证。结果表明总黄酮酚酸物和水提醇溶部位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炎作用(P<0.001),系本方抗炎活性成分(部位),挥发油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灵香草乙酸乙酯部分中的主要抗菌组分及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灵香草乙酸乙酯部分中各极性组分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灵香草乙酸乙酯部位中,30%乙酸乙酯-石油醚组分的抑菌效果最好,同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1),对香豆酸(2),香草酸(3),对羟基苯甲酸(4),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灵香草乙酸乙酯部位的酚酸类化合物可能是其主要抗植物病原真菌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雷鑫  蔡璐瑶  陈蓉  黄世伟  张俊  吴恒  龙飞  吕光华 《中草药》2021,52(8):2414-2420
目的建立藏药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中黄酮类和酚酸类药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评价不同产地、不同部位样品的质量。方法建立HPLC测定川西合耳菊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烟花苷、紫云英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 8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从西藏、四川和青海收集了19份川西合耳菊药材样品;将全株植物分成茎、叶、花3个部位,测定这些样品中8种成分的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不同产地药材中的药效成分,以及植物不同部位之间和同一部位不同产地样品之间差异。结果这8种药效成分在40 min内分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6.3%~104.9%。19份川西合耳菊样品中3种酚酸类成分的总量为5种黄酮类成分总量的2.77倍。酚酸类以绿原酸的含量最高(9.74 mg/g);黄酮类以芦丁的含量最高(3.65 mg/g)。根据药效成分含量和主成分分析,四川道孚的样品质量更好。植物3个部位之间比较,总量以叶中含量最高,占59.15%~65.61%;其次为花,占30.52%~34.31%;茎中的含量最低,仅占3.9%~5.7%。金丝桃苷在花中的含量高,而其他7种成分在叶中的含量最高。结论建立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川西合耳菊中5种黄酮类和3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评价其质量。川西合耳菊叶和花的药效成分含量高,应于开花期、叶茂盛时采集,并防止叶和花脱落,以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9.
柿叶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柿叶为柿科植物柿树Diospyros kakiLf的新鲜或干燥叶片[1]。研究证明,柿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抗氧化、软化血管等作用[1-3]。目前已有成药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等[4]。然而,到目前为止,柿叶的质量并无标准可  相似文献   

10.
柿叶为柿科植物柿树Diospyros kaki L.f.的新鲜或干燥叶片[1]。研究证明,柿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抗氧化、软化血管等作用[1-3]。目前已有成药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等[4]。然而,到目前为止,柿叶的质量并无标  相似文献   

11.
柿叶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柿叶中含有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多酚类及挥发类等多种成分,抗老化、抗菌为柿叶中药效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为使柿叶资源更好地深入利用和开发,文章对柿叶的有效成分种类、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比较研究不同贮存时长的柿叶和柿皮中黄酮含量差异及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利用乙醇回流和溶剂萃取处理药材,分别采用硝酸铝络合分光光度法和p NPG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和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得到3批药材黄酮含量分别为2.79%、1.26%、0.48%,贮存时间增长,黄酮含量会降低,柿叶中黄酮含量较柿皮大,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与黄酮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柿叶及柿皮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大量提取开发及进一步活性探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降解产物并建立其稳定性指示性分析方法。方法:采用UPLC-Q-TOF-MS/MS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建立可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原成分及其降解产物的稳定性指示性分析方法;系统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成分在高温、氧化、金属离子、光照等物理化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共鉴定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13个主要活性成分并进行峰面积半定量分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高温、氧化、三价金属离子条件下均不稳定;在高温、氧化、光照、三价离子和二价离子条件下分别新增降解产物6,4,3,4,1个。所建立的稳定性指示性分析方法能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主要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降解产物,分离效果良好。结论:推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主要成分降解机制为大分子多元酚酸类化合物通过苯并呋喃开环、酯键的水解、脱去丹参素等一系列反应降解成如丹参素、原儿茶醛等小分子成分。所建立的稳定性指示性分析方法可用于中药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稳定性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川芎是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1]。现代研究表明川芎根茎的化学成分以苯酞衍生物、生物碱、酚酸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苯丙素、蒽醌、萜、甾醇等类化合物[1];其地上部分仅有挥发油成分的报道[2-3]。作者已报道川芎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4],进一步研究,又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鉴定,并与文献对照,确定为阿魏酸(1),大豆素(2),aurantiamide acetate(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川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川芎地上部位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总酚酸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信胜  谭晓梅  王建华 《中草药》2006,37(10):1502-1504
丹参为唇型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是许多制剂的原料。其中的酚酸类成分是水溶性主要有效部位,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溶纤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1],是丹参活血化瘀的主要活性成分。该类化合物主要有原儿茶醛、原儿茶酸、丹参素、丹酚酸A,B,C、迷迭香酸等[2~4]。以往的精制主要采用水提醇沉法,总酚酸的量低;也有报道用大孔树脂分离丹参中的水溶性成分[5],但只是用原儿茶醛和丹参素为指标,缺乏对总成分和分离条件的系统研究。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黄连不同部位中酚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生长年限黄连不同部位中酚酸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FeCl3-K3[Fe(CN)6]比色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不同生长年限黄连不同部位中总酚酸、绿原酸与阿魏酸的含量。结果:测得黄连不同部位总酚酸含量约98.435-184.456 mg·g-1在范围内,绿原酸与阿魏酸含量分别在0.176-2.227 mg·g-1与0.039-0.512 mg·g-1范围内。结论:黄连不同部位酚酸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各部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均表现为移栽2年后最高,进而随生长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大半边莲中酚酸类成分与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秋海棠科植物大半边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初步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方法对大半边莲干燥块根进行渗漉提取,采用硅胶、MCI和Rp-8等柱色谱方法对甲醇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MS,UV,IR,1H-NMR,13C-NMR)鉴定结构。采用比浊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从大半边莲中分离得到6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水杨酸、间羟基苯甲酸、阿魏酸、绿原酸、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其中,水杨酸和原儿茶酸的抑菌谱最广,阿魏酸次之,间羟基苯甲酸最小;原儿茶酸的抑菌活性最强,间羟基苯甲酸最弱。结论 6个酚酸类成分均首次从大半边莲中分离得到,本研究对于阐明其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大半边莲的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绞股蓝丹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绞股蓝丹胶囊的制备及成品的质量标准。方法以该制剂中绞股蓝和丹参两味主药中的指标成分绞股蓝总皂苷和丹参水溶性物质总酚酸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结果应用薄层色谱法定性分析,两种色谱均分离清晰,重现性好;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绞股蓝总皂苷和丹参总酚酸类成分含量,方法稳定、可靠、切实可行。结论其定性、定量方法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供制定质量标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石见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俊峰  丁玲  张鹏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556-1559
该实验针对石见穿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高效液相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和MS等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石见穿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oresbiusin A(1),ethyl dihydrocaffeate (2),迷迭香酸乙酯(3),迷迭香酸(4),迷迭香酸甲酯(5),bis(2-ethylhexyl) phthalate(6),丹酚酸C(7),丹酚酸C甲酯(8),丹酚酸A甲酯(9),紫草酸B二甲酯(10),丹酚酸A(11).除迷迭香酸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丹参中总酚酸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宁  唐星  柳玉石 《中草药》2007,38(6):843-846
目的考察不同分离纯化工艺对丹参中酚酸类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液中丹酚酸B和总酚酸转移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分离纯化工艺,并采用HPLC法测定各成分的量。结果纯化工艺确定为60%、80%乙醇醇沉两次,相应乙醇体积分数洗涤沉淀;醋酸乙酯和10%碳酸钠溶液交替萃取。结论水提醇沉和醋酸乙酯萃取法适合于丹参总酚酸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