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5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等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术后进行3月-12月的随访。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5.6±5.7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1.2±6.8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01),术后大多数病例保留了较好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较好地控制眼压,避免了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2.
富名水  张皙  孙倩 《眼科新进展》2006,26(3):203-205
目的探讨用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方法2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第1次急性发作时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160~240mW,500μm,0.4s)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能量:2.0~7.8mJ)治疗。结果联合激光手术前眼压为39~68mmHg(1kPa=7.5mmHg,平均51.5mmHg±9.4mmHg),术后眼压为10~29mmHg(平均15.3mmHg±6.4mmHg),15眼不用药物眼压≤21mmHg,4眼加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结论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于术联合激光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先进行激光治疗,然后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并植入T-Flox治疗13例1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访眼压,视力,滤过泡,房角镜和UBM检查情况。结果术后不需用降眼压药物者7例8眼,需要加用一至二种局部降眼压药物者3例4眼,加用一至两种局部降眼压药物仍不能稳定控制眼压至正常者3例4眼,本方法大大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结论非穿透性小梁于术联合激光治疗原性闭角型青光眼足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62例(112眼)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按不同类型分为3组,分别行激光虹膜切除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h、1周、3月的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等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都有不同程度加深。暗室试验阳性组治疗后平均眼压(13.71±2.29)mmHg。且房角未出现关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治疗后平均眼压(14.69±2.43)mmHg,11.9%的眼出现了15。以内的房角关闭。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治疗后平均眼压(23.18±5.66)mmHg,房角关闭增加15。以内5只眼,增加300。600的3眼,共占50.00%。结论激光虹膜切除术是预防和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保护视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复杂,应通过术前病例的合理选择及术后的密切随访,有效控制术后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30只眼)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 30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2-12月,30只眼中24只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5只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20只眼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下用药治疗不理想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行手术治疗,以防视功能进一步受损,只要术前考虑全面,术中精心操作,术后周全护理,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十个医疗单位的小梁切除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手术对象为不同类型青光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限15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47眼,继发性青光眼62眼,先天性青光眼67眼,共427眼。观察期间在5个月到5年之间。结果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占75%(手术成功率)。有334眼术后观察在一年以上,眼压在14~19mmHg者占47%,仅有2.3%眼压低于10mmHg。对术后眼压大于20mmHg,观察超过3个月的病例,按生命表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显示手术失败的时间大多数在术后一年以内。5年失败概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0.42±0.07,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0.48±0.14,继发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持续性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0~77)mmHg患者39例39眼作为观察组和眼压小于40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随访12mo的远视力、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89.7% vs 8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远视力、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持续性高眼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安全可靠,可减轻患者视神经的进一步损害,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对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经最大限度药物处理后眼压仍难以控制在正常范围,而手术治疗风险颇大。我科21302年3月至2006年3月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18例,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只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经药物治疗后为21~50mmHg;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3眼,晶状体透明15眼,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11眼,虹膜节段性萎缩5眼;术后观察患眼压、视力、前房深度,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视力31眼均有提高。术后眼压均正常(12~20mmHg)30眼;术后8mo发生恶性青光眼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加前节玻璃体切割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得到控制,无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是治疗某些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心理量表测量值变化,探讨焦虑、抑郁两种心理因素在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变化的差别。方法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在手术治疗前后测量。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各35例顺利完成心理量表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焦虑总分及抑郁总分的差别。结果手术治疗前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和抑郁总分分别为46.9±7.3、53.8±8.6,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和抑郁总分分别为43.8±7.1、53.8±9.8,两者焦虑及抑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和抑郁总分分别为41.3±5.4、49.7±5.9,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总分分别为47.2±5.9、56.4±6.9,两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较术前减轻;然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较术前加重。结论焦虑及抑郁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发生不同变化,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
郑彩慧  庄鹏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95-997,10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晶状体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文献显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下降。本文就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目前有关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系统评价,以期能为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提供较为可靠的证据。设计系统综述。方法检索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至2004年9月的英文及中文文献。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文献按照治疗性医学文献证据级别的判定标准进行证据分级,并按照终点指标进行证据评价。主要指标眼压,前房角,降眼压药物种数,并发症。结果24篇文献入选,Ⅰ~Ⅱ级证据的0篇,Ⅲ级证据的4篇,Ⅳ级证据的20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摘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压降低1.3~22.7mmHg,降低幅度超过20mmHg的均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Ⅲ~Ⅳ级证据)。有对手术成功率报道的文章2篇(Ⅲ级证据)。3篇文献描述了术后房角增宽(Ⅳ级证据),5篇文献描述了术后PAS范围减少(Ⅲ~Ⅳ级证据)。9篇文献描述了术前和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种数的变化情况,表明白内障摘除术后,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种数较术前减少(Ⅳ级证据)。9篇文献报告了术后早期眼压并发症,其中31.2%出现了术后早期眼压升高(Ⅲ~Ⅳ级证据)。结论病例系列研究表明晶状体摘除术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降眼压幅度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摘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无严重的早期高眼压;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晶状体摘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比传统的治疗选择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层巩膜切灼、狄氏膜切开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深层巩膜切灼、狄氏膜切开术对完成追踪观察的96例(113眼)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120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眼压比术前下降分别为(单位mmHg)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由74.94±11.26降至18.11±3.40;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由37.94±5.63降至16.54±1.84;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由32.48±4.17降至16.54±3.15;继发性青光眼由46.76±7.12降至18.09±2.21;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43.86±2.13降至18.31±1.57。术前术后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86.7%。结论深层巩膜切灼、狄氏膜切开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及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是世界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中国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最高国家, 重视和改进其治疗方法是降低致盲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技术的发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更新迭代。本文汇总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 总结MIGS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提示MIGS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优选联合方法, 为临床提高青光眼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及正常人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62例(107只眼)的CCT值.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8只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26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0例(19只眼)、高眼压症6例(12只眼)及正常人16例(32只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组CCT值: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48.44±30.46)μm、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22.70±50.39)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46.32±22.85) μm、高眼压症(585.67±21.22) μm、正常人(536.38±26.53)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61,P<0.01).两两比较显示:高眼压症与原发性青光眼组及正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青光眼各组及正常人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正常人及原发性青光眼相比,高眼压症CCT较厚;原发性青光眼CCT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T与原发性青光眼类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闭角型青光眼新的分类和定义指导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翔鸽 《眼科》2007,16(1):12-13
用国际上新的闭角型青光眼分类和定义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简捷和可操作性的优点。对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除了密切随访外,有选择性地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急性和慢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可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对患者进行不同的临床处理;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根据视神经损害程度和靶眼压选择药物、激光或滤过性手术等治疗。(眼科,2007,16:12-13)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的进展和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综述了近年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方法的评价和研究进展。小梁切除术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初治疗手段的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可获得更稳定的眼压控制和更高的成功率,术后较少发生视野进行性损害。现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适应证是治疗前眼压大于30mmHg和视野检查有绝对暗点存在。根据眼压和视功能损害程度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选择合理地治疗方法,尽可能地把眼压控制在安全的水平(15mmHg以下)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的进展和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方法的评价和研究进展。小梁切除术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初治疗手段的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可获得更稳定的眼压控制和更高的成功率,术后较少发生视野进行性损害。现认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适应证是治疗前眼压大于30mmHg和视野检查有绝对暗点存在。根据眼压和视功能损害程度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选择合理地治疗方法,尽可能地把眼压控制在安全的水平(15mmHg以下),重视对非眼压性危险因素的防治,防止视功能的进行性损害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更为合理和完善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copy,UBM)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特点.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04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19例(19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者常规行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晶体脱位范围、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19例19眼均被手术结果证实,晶体全脱位3眼,半脱位16眼。晶体脱位范围90度~360度,11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晶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二期植入悬吊人工晶体。术前眼压大于21mmHg者17眼,术后眼压大于21mmHg者1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5眼,0.1~0.3者11眼,0.3以上者3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以下者1眼,0.1~0.3者6眼,0.3以上者12眼。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脱位可能由于急性发作期眼压骤然升高或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眼压波动过大所致;也可能是患者年龄较大,晶体悬韧带部分断裂致晶体位置异常、瞳孔阻滞而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