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分析李卫东郭艾玉郭锐锋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是心室肌复极不均一的反映。本组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40例正常人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d进行测定和分析,旨在探讨QTd在临床...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间期离散度及J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5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在溶栓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溶栓成功血管再通组38例,溶栓前后QTd、JTd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溶栓失败血管未通组14例,溶栓前后QTd,JTd差异无显著意义;且溶栓后24小时QTd,JTd延长最大,发病1周后两组QTd,JTd基本恢复,提示AMI溶栓后QTd,JTd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时QT间期离散度对心室颤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与心室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MI后24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心室颤动组)和32例未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急诊时体表同步12导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和QTc间期离散度。结果:心室颤动组QTc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ms±15ms与33ms±16ms和73ms±21ms与40ms±14ms,P<0.001)。结论:AMI时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心室颤动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绍良,谢丹红,徐祖玲许多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度(QTd)较之QT间期更能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离散度。因此,QTd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 相似文献
6.
方晓英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744-74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成功溶栓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AMI成功溶栓可减少O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P<0.01),且前壁梗塞组QTd明显长于下后壁梗塞组(P<0.01或<0.05)。说明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测量 13 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分析QT间期及QTd ,并与其他消化系疾病的 5 0例住院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变患者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QTd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肝硬变患者Child PughA、B、C3级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逐步升高 ,QTd增加也逐渐明显 (均为P <0 .0 5 ) ;肝硬变患者中死亡者的QT间期非常显著长于存活者 ,QTd也非常显著增加 (均为P <0 .0 1)。结论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 ,QTd增加明显 ,且与肝硬变严重程度相平行。提示QT间期延长及QTd可以作为肝硬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入院的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平均年龄(63.11±11.86)岁。无电解质紊乱,无心房颤动或扑动;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对照组40例,无心血管疾病,性别、年龄与AMI组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息休息10分钟后,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AMI组选用入院后首次心电图除常规12导联外,必要时加做右胸或V_6~V_8导联。记录纸速为25mm/s。QT间期测量从QRS波群第一波折起点至T波终点。如存在U波,QT间期测量到T波和U波间弧线的最低点。各导联连测3个,取其均值。不论何导联从最长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QT间期(QTmin)即得QTd。校正QT间期(QTc)=QT/√R-RQTcd导联心电图QTcmax与QTcmin之差。为减少测量误差,AMI组和对照组的全部心电图由一人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相似文献
11.
Q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室颤的预测价值杨顺来刘兆昶姜意存王静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病死率较高的心脏病急症,原发性室颤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用心室晚电位(VLP)及心率变异(HRV)来预测,因需特殊设备不易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且其... 相似文献
12.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46例AMI系1996年1月~1997年8月间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均为透壁性AMI,确定AMI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三天内为限。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危重患者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1].而心肌损伤在脓毒症早期即存在,心肌损害出现越早,病情越重,而且一旦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病死率急剧升高[2].对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63例脓毒症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脓毒症合并早期心脏损害患者心电图异常临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透析液钾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透析液钾浓度变化对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0例慢性肾衰竭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先后应用钾浓度为2.0 mmol/L,3.0mmol/L的透析液各进行1次血液透析,分别记录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透析中(透析至4h)心电图测量并计算QT间期(QT)及QT离散度(QTd)。结果采用钾浓度3.0mmol/L透析液血液透析时,QT间期由钾浓度2.0mmol/L透析时(595.51±39.01)ms缩短为(540.61±44.63)ms,QTd由(63.27±8.46)ms缩短为(53.46±8.83)ms,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相同钾浓度透析液透析时透析前血钾浓度〈3.5mmol/L患者QTd较血钾浓度≥3.5mmol/L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d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采用钾浓度3.0mmol/L透析液进行透析可缩短QT间期及QTd,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防治透析前低血钾也可缩短QTd,减少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因此将其作为AMI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200例AMI患者QTd和JTd的动态观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34例AM 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 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 ,观察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 5 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 ,记录入选时及治疗 3周后 12导同步体表心电图 (纸速2 5mm/s) ,专人测定QTmax、QTmin ,按Bazeff公式校正QTcmax、QTcmin ,计算QTd及QTcd。结果 稳心颗粒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结论 该药在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所观察病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影响的研究@魏宗德!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 相似文献
18.
对6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死亡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测定,并与60名AMI存活患者和60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的QTd、QTcd、JTd、JTcd显著增加高于正常人(P<0.01)。AMI死亡者亦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且AMI死于室额的患者QTd显著增高。结果提示QTd的增高对判断A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对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 2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 ,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A组 )、稳定劳力型心绞痛 (B组 )、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 (C组 ) ,15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D组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当天、2、4周及对照组相应时间记录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对其QT间期测量 ,计算出QTd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A、B、C 3组的QTd显著大于D组 (P <0 0 1~ 0 0 0 1) ,且A、C组大于B组(P <0 0 5 )。术后 2、4周各组QTd与术前相比均有缩短 (P <0 0 5~ 0 0 1)。A、B两组术后 4周QTd缩短值大于C组 (P <0 0 5 )。术后 4周LVEF恢复至 5 0 %以上者QTd缩短值显著大于LVEF仍低于 5 0 %者 (P <0 0 5 )。C组QTd≤ 70ms者术后QTd缩短值显著大于术前QTd >70ms者 (P <0 0 5 )。结论 QTd作为一种简单、可靠、廉价、无创的方法 ,可用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类型冠心病手术疗效、评价和预测血运重建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