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CD40分子在人树突状细胞(DC)抗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D40配体(CD40L)转基因细胞及抗CD40的激发型单克隆抗体在体外激发DC,并通过DC细胞计数、形态学和细胞表型分析、IL-12定量检测、DC对MM抗原的摄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手段对其进行研究。结果CD40分子配基化可促进DC的体外增殖和分化,使DC增加分泌IL-12,并下调DC摄取抗原的能力,促进DC的成熟,同时赋予DC激发自体CD8+细胞增殖的作用,使后者对MM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杀伤作用。结论CD40分子激发不仅有利于DC的增殖、分化和增强激发T细胞增殖,而且Th细胞表达的CD40L是DC获得直接激发抗MM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关键分子。  相似文献   

2.
CD40分子在树突状细胞中的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桓  顾宗江  张学光 《现代免疫学》2004,24(5):429-431,436
树突状细胞 (DC )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 ,是启动机体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1] 。未成熟DC定居在外周组织 ,具有极强的捕获抗原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捕获入侵的病原体、损伤或恶变的组织后迁移至淋巴结 ,将加工过的抗原以MHC 抗原肽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启动机体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 ,DC逐渐发育成熟 ,伴随着膜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CD4 0、OX4 0L、CD80、CD86表达的上调。然而 ,DC抗原提呈功能的完全成熟需要T细胞提供的共刺激信号 ,其中CD4 0相关的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Ficoll密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 ,PBMC经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 (DC ) :GM CSF (10 0ng/ml)与IL 4 (5 0ng/ml)诱导 5d后 ,分别加入TNF α (10ng/ml)或rhsCD4 0L (2 μg/ml)继续培养 4d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 ,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型 (CD1a、CD80、CD83、HLA DR、CD14、CD16、CD19)及摄取FITC Dextran抗原的能力 ;3 H TdR掺入法检测DC刺激自体混合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 (MLR )能力 ;ELISA法分析DC培养上清中IL 12的水平 ;Trans well细胞趋化实验检测DC对自体外周T淋巴细胞的趋化能力。发现经rhsCD4 0L刺激的DC表面分子 (CD1a、CD80、CD83、HLA DR )的表达水平高于经典的细胞因子组合组 (GM CSF +IL 4 +TNF α ) ,同时rhsCD4 0L刺激后的DC摄取FITC Dextran的能力下降而刺激自体MLR和分泌IL 12的能力明显提高 ;而且rhsCD4 0L诱导的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及对自体外周T淋巴细胞的趋化能力均强于TNF α或FL激发的DC。rhsCD4 0L在体外不仅具有显著的诱导DC分化 ,促进DC成熟的功能 ,而且经rhsCD4 0L作用的DC能更有效地激发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有效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DC),树突状细胞在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未成熟DC(iDC)捕获抗原并逐渐发育成熟,携带抗原成份从感染组织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将抗原成份提呈给T、B淋巴细胞激发免疫应答,起着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作用,并通过分泌IL-12、IFN-γ等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深入研究DC在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将为抗结核新型疫苗的开发及免疫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萍  刘春  张冬青 《中国微循环》2005,9(4):299-302
免疫反应的启动首先是由抗原递呈细胞(APC)捕获抗原,经过加工和处理后将抗原信息递呈给T、B淋巴细胞,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如免疫介导和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最重要的APC,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激活未致敏T细胞(Naive T cells)且功能强大,所以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NK细胞是固有免疫中的一种重要的效应细胞。当两者共培养后,在免疫应答中具有互惠作用。现就两者的生物学活性以及在免疫应答中相互作用的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2):I1640
目的研制功能性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从而探讨其对B细胞、DCs表达的CD40分子激发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筛选、荧光标记、免疫印迹和竞争抑制等方法获得鼠抗人CD40mAb,以细胞增殖、分化抗原表达观察CD40mAb对B细胞和DCs的作用效应。结果经表型分析、Westernblotting鉴定和竞争抑制试验,证实5C11是识别人CD40分子的特异性单抗;5C11与转导CD32的L细胞(LCD32)联合IL-4能使扁桃体B细胞扩增并形成集落;5C11能介导树突状细胞(DCs)的扩增和分化成熟。结论用5C11与LCD32建立的CD40培养体系,能使B细胞长期生存和增殖,为体外研究B细胞提供有效手段;5C11诱导外周单核细胞分化成熟为树突状细胞,这一发现为体外大规模扩增可用于治疗的DCs提供了新的手段,因而5C11是一株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在常规治疗达完全缓解后,体内仍会存在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而成为复发的根源,此时依靠机体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是消除MRD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功能最强大、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有效的把MM的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产生特异性CTL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对DC在MM免疫治疗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的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迁移性树突状细胞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在抗猪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阴道滴注PBS;Ⅱ组为巨噬细胞(Mφ)清除组,每只小鼠阴道滴入清除剂;Ⅲ组为未清除Mφ组,每只小鼠阴道滴注同体积的liposome-PBS;48小时后Ⅱ组、Ⅲ组均阴道接种猪布鲁氏菌,对照组阴道滴注PBS。各组小鼠分别在接种12、24、48和72小时采集血液和髂内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未清除Mφ组小鼠接种布鲁氏菌后髂内淋巴结内有大量DC迁移,至12小时血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48小时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清除Mφ组小鼠接种布鲁氏菌后,髂内淋巴结内没有明显的DC迁移,各时间点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未清除Mφ组(P0.05)。各组IL-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迁移性DC和淋巴结内DC在启动抗布鲁氏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协同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诱导U2 6 6 特异性CTL的作用。方法 :将MM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在rhGM CSF 80 0U ml与IFNα 6 0 0U ml条件下利用无血清技术培养生成DC ,应用丝裂霉素C处理的U2 6 6 细胞及用U2 6 6 细胞制备的可溶性抗原预刺激DC ,然后与自体淋巴细胞共同孵育 5~ 7d以诱生特异性CTL ,采用MTT法检测对U2 6 6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果。结果 :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 CSF IFNα条件下培养 8d后生成具有典型特征的DC ,高度表达CD86、CD5 4及MHCII类分子HLA DR。应用MTT法检测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诱导特异性CTL对靶细胞U2 6 6 的杀伤率分别为 2 1 2 %± 5 4 %和 2 8 0 %± 7 6 % ,对照组未用抗原刺激组都为 11 7%±4 3%。而以抗原直接刺激自体淋巴细胞组为 15 6 %± 4 8%和 13 1%± 5 5 % (P <0 0 1)。结论 :U2 6 6 细胞及其可溶性抗原激发的DC与自体淋巴细胞孵育能诱导抗U2 6 6 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11.
OX40是表达在活化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近年来发展OX40及其配体的作用有与CD4^ T细胞的活化、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Th1、Th2发育,还有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肿瘤抗原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内免疫后对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以β-gal为模拟抗原,以转染有LacZ基因并稳定表达βgal的淋巴瘤细胞E22为肿瘤细胞模型,用携带编码β-gal的Lac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DC,检测转染的效率及LacZ基因修饰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观察皮下免疫LacZ基因修饰DC后小鼠引流区淋巴结细胞数量和组分的变化以及  相似文献   

13.
OX4 0是表达在活化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 ,近年来发现OX4 0及其配体的作用可能与CD4 + T细胞的活化、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Th1、Th2发育 ,还有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OX40是表达在活化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近年来发现OX40及其配体的作用可能与CD4+ T细胞的活化、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Th1、Th2发育,还有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约占所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10%,其骨髓检查主要以浆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目前仍然很难治愈,且复发性/难治性MM预后效果很差,因此,针对治疗MM的新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尤为重要.CD38是MM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抗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在MM靶向治疗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了解其免疫效应机制可以...  相似文献   

16.
CD81(TAPA-1)是一种非糖基化膜蛋白,属于四跨膜区蛋白超家族成员,具有影响细胞的粘附、激活、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就CD81对免疫应答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CD137配体(CD137L)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80例MM患者的骨髓细胞,测定CD137L分子表达情况,分析CD137L分子表达与MM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变化的关系.结果 骨髓瘤细胞系、MM骨髓细胞均见CD137L分子表达,且骨髓瘤细胞系CD137L分子表达水平高于MM骨髓细胞(P <0.05);CD38+ CD138+、CD38+ CD138-细胞亚群CD137L表达水平均高于CD38++CD138+(P<0.05);不同临床病理参数MM患者CD137L分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d、2d、3d后各组U-266细胞计数基线均明显上升(P <0.05);1F1组、IgG1组细胞分裂前期G1期细胞分别占51.5%、55.5%,处于细胞分裂S期细胞分别占42.5%、35.5%.结论 MM原代细胞CD137L表达水平较高,且可促进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周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B淋巴细胞在胚肝及骨髓中生成并经过一定阶段的分化发育,再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作为成熟的sIgDsIgMB细胞,亦称幼稚细胞;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B细胞经一系列连锁事件而成为分泌Ig的浆细胞或记忆生B细胞, 事件包括特异性捩的识别、激活、扩增、体细胞突变、同种型转换和分化等。这些抗原依赖性事件发生在次级淋巴器官及非淋巴器官的不同区域,同时,B细胞必须与抗原以及T细胞、DCs等其他细胞发生接触及相互  相似文献   

19.
FDC是存在于次级淋巴组织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在正常机体中,FDC能捕获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并能将抗原较长时间(数月)地保存在细胞表面,因此,FDC作为外来抗原的储存库在诱发维持免疫记忆中起着重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FDC如何捕获和处理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并信息传递各免疫活性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CD40是一个完整的I型膜糖蛋白, 属TNF受体超家族的成员, 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 (APC)上。CD154是CD40的配体, 为二型跨膜糖蛋白, 属TNF超家族成员, 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 T细胞。CD154 CD40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Th1 /Th2型免疫应答。最近的研究显示CD40 CD154的相互作用在调节宿主对寄生虫感染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CD40缺陷和CD154缺陷小鼠以及拮抗性抗体的应用为研究CD40 /CD154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揭示了机体对不同病原体产生合适免疫应答的过程中CD40 /CD154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概述CD154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