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86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预防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于下肢骨折术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灵方预防股骨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口服活血灵方治疗,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2周后行彩超检查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及术后1、3、14天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3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天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血灵方与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相当。结论:活血灵方对股骨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艾灸涌泉穴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心胸外科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除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外,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1次以艾条温和灸双足涌泉穴;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预防措施。术后1~10 d行血管无创多普勒超声检查或患侧静脉造影,以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艾灸涌泉穴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应用的效果。方法: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护理,能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9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6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观察组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点滴丹参川芎嗪,持续至术后10d。于术后10~14 d内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7.7%,观察组发生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观察组为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16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早期采取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行神经外科术后采取术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从而分析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3.7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6,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下肢肿胀,缓解下肢疼痛,起到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行气活血利水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予以口服行气活血利水方;对照组50例,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于术前及用药后第7天检测血浆PT、APTT、FIB及TT含量,观察治疗后皮下出血情况及术后48h手术切口引流量,并于用药后第3天、10天分别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行气活血利水方和低分子肝素均能明显的延长PT、APTT、TT和减少FIB,但低分子肝素效果优于行气活血利水方(P<0.05)。观察组术后刀口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下出血情况。观察组术后1例出现患者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未见血栓形成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相当。结论:应用行气活血利水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33例下肢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70例),对照组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饮食、健康宣教和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临床治疗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行气活血利水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与安全性。方法:以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组则口服行气活血利水方治疗。在术前与用药第7天对患者血浆PT、APTT、FIB、TT含量进行检测,对其皮下出血情况与术后48h患者手术切口的引流量进行详细观察,并分别在给药第3、10天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血管进行检测,观察其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治疗下的PT、APTT、TT都得到明显延长,且FIB减少,两组对比,对照组优于实验组,P〈0.05。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刀口的引流量明显要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DVT形成,也没有出现皮下出血症状。结论:行气活血利水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术后心率、血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接受早期活动护理,有助于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降低,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资料源自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3%相较于对照组20.00%低,护理满意度评分(94.5±2.1)分相较于对照组(81.8±2.5)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后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明显,也可以获得极佳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消栓汤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活血消栓汤治疗。结果: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4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消栓汤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邱凤敏  王戌萍 《光明中医》2023,(7):1377-1379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运用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9例穴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穴位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3 d和7 d后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可加快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避免红细胞聚集,对改善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接收治疗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方式分成了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凝血四项指标(PT、aPTT、TT、Fbg)改善情况,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PT、aPTT、TT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bg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可有效减少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肿瘤介入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行肿瘤介入术治疗患者66例纳入研究,入选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采取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06%与对照组发生率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97%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介入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可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脉活血汤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的疗效。方法:将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介入术后予以溶栓抗凝、降纤祛黏。实验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活血汤,比较两组患者双腿周径差变化值,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介入术后3个月双下肢周径差及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双腿周径差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脉活血汤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的再形成血栓率有更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能有效促进静脉回流和侧支循环建立,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当归活血液结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2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对照组104例.术后当天即开始预防血栓治疗,治疗组采用当归活血液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同时,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于手术前2 d及手术后第3天和第8天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含量;用药后第8天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无血栓形成,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PT、APTT时间延长,FIB及D-Dimer含量降低;DVT发生率对照组为6.7%,治疗组为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活血液结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个性化预防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行个性化预防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能明显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分期辩证用药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机械方法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根据中医辩证分初、中、后三期予以中药方剂口服,用药前及用药后第7d检测全血粘度(全血粘度高、中、低切),用药后第7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有无血栓形成,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粘度)降低明显;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对照组20%,治疗组10%,2组差异显著,均未发生出血并发症。结论:应用中药分期辩证用药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对照组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行下肢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主动屈、伸练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后第2日应用持续被动锻炼(CPM)治疗仪,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无1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持续被动结合间歇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