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药类法象是中医用以探索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的一种理论模式。其特点是把药物的基本功能、功效应用与药物气味厚薄、质地色泽、采收时节、入药部位和药材生熟应用等不同方面联系起来,形成物从其类、同类相求、同形相趋的法则,并用此指导临床用药。这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学内容,找出了一种指导临床用药的规律,使临床药物学由经验积累用药向在理论指导下用药转变和提升。这种探索对丰富和发展中药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思辩的方法,由于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和概念上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故当今应以去粗取精之态度来利用之。 相似文献
2.
论中药的法象药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象药理是中药学传统理论中,用来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的一种理论模式.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兴盛于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亦广为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在中药药性理论中,升降浮沉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是与药类法象思想的确立互为需要而又相互促进发展的.根据法象理论临证用药,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前人归纳的用药方法和规律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因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度束缚了对药物作用实质的探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进程中,应当利用法象药理的积极作用,对其消极的影响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法象药理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医学思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挖掘和发展,在中药学中形成中药发象药理学说,可以解释中药的相关药性和临床功效及应用,但也面临着说理教条牵强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法象"理论是中医学用以探索中药作用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它把药物的复杂作用机制用其直观的自然属性加以解释,是从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中药学理论的重要补充。现象是表现于外的、肤浅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本质却是深藏的、深刻的,是需多方面分析才能正确把握的,所以"法象"的思维方法应是多渠道的。它既有简单的物象,亦有复杂的意象、情象、抽象;既有顺势类比的正象,亦有反其势类比的反象。 相似文献
5.
"法象药理"学说是指在传统的中药性能理论中,用以探究药物功用和奏效原理的一种思维推理模式和方法。主要内容是认为药物的功用与其形、色、气味、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密切相关。该学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内容,使临证用药由单纯凭借经验向有理论指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根据法象理论,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宏观认识中药功效并阐释奏效原理,从而对用药规律和方法原则予以归纳总结。但这种推理方式简单、机械,主观随意性强,故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对药物作用实质的探求起到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对此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法象药理运用药物的法象(外在表象)解释药物奏效原理,依据药物的外部现象如形、色、质地、习性等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中药的自然属性包括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气味、采收时间、入药部位以及所含的化学成分等。两者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可见中药的自然属性也是可用来分析药物的药用机制的,故研究法象药理与中药的自然属性的相关性对中药药性的判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象药理运用药物的法象(外在表象)解释药物奏效原理,依据药物的外部现象如形、色、质地、习性等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中药的自然属性包括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气味、采收时间、入药部位以及所含的化学成分等。两者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可见中药的自然属性也是可用来分析药物的药用机制的,故研究法象药理与中药的自然属性的相关性对中药药性的判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法象药理是中药学的核心理论,是用来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的一种理论模式。古代医家对人参大补元气功效的论述,富有法象药理的精神,但求证不严密。由于传统藏象理论的整体性和模糊性,人参大补元气的功效难以由现代微观药理分析证实。所以,在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法象思维模式下,与现代医学微观、局部、静态的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并以临床实效作评定标准,不失为一种探索和研究中草药功效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载对《周易》“法象”学说有所发展,首先,明确指出“法象”普遍存在,即“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言“法象”而非仅以“象”来指称,旨在强调对天地自然的效法与摹拟,此“象”既是一种形象,有其图画性特色,更是一种对天地自然之“象”的仿效.这种说法,将天地万物联系了起来.其次,提出了“法象”普遍存在的物质基础为天下一气:气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刘洪祥主任医师近年来用自拟“复方瓜蒌散”治疗妇女乳腺炎尚未成脓者100例,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皆属门诊病人,其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31岁,以23~25岁之初产妇最多;91例为单侧乳痈,9例为双侧乳痈; 相似文献
15.
阐述中药法象药理概念,总结其从北宋萌芽到近现代的发展,从形、色、习性、时间、药名等方面明确具体的药物之象,并从以形治形、以情治病、相生相克、五运六气、鉴别用药等方面归纳其相关临床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蜣螂为《神农本草经》下品之药,又名“弄丸、转丸”,俗称“屎壳郎”,属金龟子昆虫类,品种繁多,内服外用功效显著。其功效主要是通便、通经络、破癥瘕、消疔疮散结等,可用法象理论以“通”概之。法象理论是历代医家通过观察、思考、关联、实践将物象维度升级到意象维度,用来探讨药物相关功效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从“法象理论”着手,结合散在历代中的中医古籍条文,将蜣螂气、味、归经、生活习性等与其“通”的功效有机结合,宏观的反映其独特的性能和功效,以求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8.
瓜蒌散治疗带状疱疹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IWe年2月以来,运用(医学心悟》所载的瓜萎散治疗带状癌疹26例,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是临床资料治疗组26例,男16冽,女1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ed岁,50岁以上14例;发病2-14天,5天以内15例,5天以上11例。对照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5岁,对岁以上6例;发病2-11天,5天以内9例,5天以上5例。皮报分布:治疗组发于胸背部14例,发于腰腹部6例,发于额部、臀部及四肢者6例。对照组发于胸背部7例,发于腰腹部4例,发于颜面、四肢部3例。两组患者皮疹均分布在身体一侧(右或左),所有病人均有… 相似文献
19.
大子瓜蒌与瓜蒌均为葫芦科同属植物,其果实特征较为相似,常混作瓜蒌药用,本文从二者的果实性状特征,种子显微特点及果实的理化鉴别找出主要区别点,为鉴别瓜蒌及其混淆品大子瓜蒌提供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二至丸,主治肝肾阴虚之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古今滋补肾阴之经典名方,备受医家推崇。文章结合历代中医药著作相关条文,基于“法象理论”的角度认识二至丸,阐述二至丸补肾阴功效,宏观地反映其独特的性能和功效;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微观反映其药效作用基础,以期辅助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