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2个,栓塞瘤腔患者中完全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6个(50%),近全栓塞(瘤颈残留)7个(21.9%),部分栓塞(瘤腔残留)3个(9.4%),失败1例(3.1%)。2个单纯行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后瘤腔内血流明显变慢,等待二期囊内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1个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1个,均完全闭塞载瘤血管。1例蛇形动脉瘤仅行Mata’s试验。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尽快结合其血管构筑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拟定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随机性选取某院自2014年6月份以来进行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实施本次医学探究,根据患者手术中是否使用电生理监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正好均分为35例。治疗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对照组则不使用,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在治疗组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以及脑电图等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而且波幅明显的降低部分消失,通过进行干预,共有1例患者患有偏瘫,2例患者患有轻度偏瘫。分别在手术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图、脑血容量图以及通过的平均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显著意义,但术后治疗组患者的脑血流量图与容量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GO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应用电生理监测在颅动脉瘤夹闭术中,能够及时的对患者的脑组织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相应变化及时制定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该类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供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辅助技术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管内辅助栓塞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和血管内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40例(41个).结果 动脉瘤完全或大部栓塞36个,部分栓塞动脉瘤5个,死亡2例.23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2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大脑中动脉巨大蛇形动脉瘤复发并增大.结论 血管内辅助栓寒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杨华  刘健  孙业忠  刘窗溪  韩国强  陈益民  高方友 《贵州医药》2002,26(10):875-877,F00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共检出66例动脉瘤(共72个动脉瘤),根据影像结果拟定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治疗方案。结果: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普通脑血管造影和DSA检查49例,显示脑动脉瘤的阳性率为81.6%;行3D-DSA检查27例,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阳性率为96.3%,共检出66例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组36例,完全夹闭31例(86.1%),死亡2例(5.6%),并发症5例(1.39%)。血管内治疗组23例,完全栓塞者19例(82.6%),90%以上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并发症2例(0.87%),无死亡病例。66例动脉瘤中有7例未治疗。结论:3D-DSA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清楚显示脑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对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选择正确技术对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 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M 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28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种栓塞材料的特点。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5个月,复查全脑血管DSA,治疗的28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6个,次全栓塞2个。临床结果23例很好,2例良好,1例较差。结论M atrix微弹簧圈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良好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方法分析了36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例采用弹簧圈固位技术,即2例行球囊再塑形技术(RemodelingTechnique,RT),3例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3例选择双微导管技术;1例应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栓塞治疗;27例行单纯GDC栓塞治疗。结果36例GDC栓塞患者中,100%栓塞27例,90%~95%栓塞7例,不到90%栓塞2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脑血栓形成1例,动脉瘤破裂1例。36例病人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结果,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1例,无植物生存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病例。结论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尤其是GDC的广泛应用,多数颅内动脉瘤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其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及病残率极高。  相似文献   

9.
徐幸  蔺玉昌  苗增利 《江苏医药》2008,34(11):1155-1156
目的 探讨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内行一次性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 、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急性期栓塞颅内多发动脉瘤12例共29个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经过,栓塞效果和恢复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急性期栓塞成功,1例因经济原因留有一枚动脉瘤未栓塞;11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 急性期栓塞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易操作、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对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行EVT治疗IAs患者48例共52个IAs,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定栓塞疗效。结果 52例IAs中,46例(88.5%)IAs为100%栓塞,5例(9.6%)为95%~99%栓塞,1例(1.9%)为<95%栓塞。45例中小型IAs中,41例(91.1%)IAs为100%栓塞,3例(6.7%)为95%~99%栓塞,1例(2.2%)为<95%栓塞;6例大型IAs中,4例(66.7%)为100%栓塞,2例(33.3%)为95%~99%栓塞;1例巨大型IA为100%栓塞。术中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出现IA破裂。EVT治疗后100%栓塞的46例IAs中,随访期内35例(76.1%)仍为100%栓塞,10例(21.7%)为95%~99%栓塞,1例(2.2%)为<95%栓塞;5例95%~99%栓塞的患者中,随访期内1例(20%)为100%栓塞,2例(40%)为95%~99%栓塞,2例(40%)为<95%栓塞。结论 EVT弹簧圈治疗IAs栓塞效果较好,特别是100%栓塞的患者;但术中有发生IAs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应尽量避免;术后随访很重要,对于栓塞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行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瘤颈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及术后合并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相较于动脉瘤颈夹闭,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50例,均予以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38~70岁,平均52岁。1.2临床表现: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40例、突发意识丧失、抽搐10例  相似文献   

13.
可控式电解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91年Guglielmi首次报道了应用可控式电解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后 ,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微创、对病人一般状态要求低 ,术后恢复快 ,且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目的 ,因此该项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和推广。本组报道17例 19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体会。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自 1999年 7月至 2 0 0 2年 3月 ,我科采用可控式电解弹簧圈 (GDC)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17例 19个动脉瘤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6例 ,年龄 4 5~ 6 9岁 ,平均 5 7岁。临床表现为 :蛛网膜下腔出血 14例 ,颅神经压迫症状(主要为动眼神经麻痹 ) 3例。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与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62例进行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1,行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31,行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恢复良好率、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运动功能,科学预防并发症,降低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方法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9例全程观察和护理。结果成功填塞,术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某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87例,将行开颅动脉夹闭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血管内微创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入院后均采取相关的对症治疗措施,之后执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的MRS评分对比,差异十分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3.85%、14.2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17.14%,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微创手术治疗,其术后的MRS评分、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资料和方法 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 1998年 1月在马廉亭教授和吴中学教授帮助下 ,共进行了 7例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对 7例均进行随访。男性 2例 ,女性 5例 ;年龄 2 3~5 5岁 ,平均年龄 4 4岁。其中颅内动脉瘤 4例 ,脑动静脉畸形 3例 ,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  相似文献   

18.
胡艳春  邵宏敏 《河北医药》2005,27(10):740-740
颅内动脉瘤远期后果不一,存活者很多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我科2004年3~11月经DSA证实为动脉瘤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31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3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9例,应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其中100%栓塞38例,90%以上栓塞7例,90%以下栓塞3例。4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应用综合血管内治疗方法可对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较好救治。  相似文献   

20.
荣向霞  黄冠敏  黄艳  张伟 《安徽医药》2013,34(9):1408-141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和周密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共41例患者,46个动脉瘤,32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4个动脉瘤大部分闭塞。1例患者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的特点实施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避免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