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目的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古籍精华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有重要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儿科病名为例,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古籍中儿科病名存在的病、证、症混淆,一名多义,异体字、繁体字误用混用等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建立疾病的体系框架规范病名分类、辨析疾病病名内涵、确定疾病病名首选术语、确定病名上下位关系的方面入手。结果 本研究共从11部古籍文献中整理出儿科相关病名784条,规范化后确定首选术语174个。结论 研究对中医古籍中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提出了基本思路,对中医儿科的规范化诊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统一建立中医病名规范化术语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肾内科疾病中医病名考辨赵进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病名规范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中医病名科学化、规范化,则是中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因为没有明确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无从谈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疾病命名...  相似文献   

3.
中医病名规范化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名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宜确定病名方法的规范化,目前应从理顺中医病名的层次关系,处理病名与证候的种属关系,限定主症作为病名的条件,加强疾病命名的方法研究,解决中西医病名对照的方法五方面着手,加快中医病名规范化的进程,为中医病名由规范化过渡到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中医病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方法: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脑系病类34个病名为研究对象,以西医病名语义为基础,根据标准中对病名的语义解释将34个病名分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三大类,对各类病名在四部不同翻译标准中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中医病名数量巨大,存在收集不全面和翻译结果不统一的现象。结论:中医病名术语搜集范围要广泛,表述要规范化;中医病名术语翻译应以"忠实原文含义"为原则,借用西医词汇、音译、音译+释义、直译、直译+释义的翻译方法,加强中医名词术语配套词典编写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病名代表着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辨病是形成“理法方药”诊治体系的基础。“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诊断模式没有认识到中医病名的自身价值,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目前,中医诊断普遍采用中西医病名对照诊断模式,如何在不丧失自身优势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成果,为现代疾病寻求一个恰当的中医病名已成为当前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名规范,目的是为统一中医诊断标准。病名不规范就无法统一诊断标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病、症、证混同不分,过于强调辨证,忽视了辨病,并逐渐有取代辨病的趋势。因之病名杂沓纷纭,极不规范。并且存在着一名多病与一病多名的问题。中医病名要规范,必须明确病、证、症三者的概念,分清其区别与联系,把病和证区别开来;以症名病的,必须有明确的病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个病必须从类病中分化出来;见于病名阶段的单个症状又须归到一个病中去。只有理清这些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中医病名达到规范的目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病名诊断规范专题研究组曾就中医病名诊断规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本刊将选刊这方面的文章,藉以征求广大中医界的意见,来共同完成中医病名诊断规范这一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论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名诊断。进行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是中医学发展的大计。病名不规范,不仅临床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科研成果的评定、医疗事故的分析等均缺乏准则;同时对中医学的发掘继承、学术发展,以及对外交流,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当前,中医的诊断在社会上得不到承认,因而病名规范显得更有必要,它等于为中医诊断立了“法”。通过研究,若能在统一中医病名的基础上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医疗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对外交流等方面也是有益的。中医病名规范之研究,涉及的问题较多,研究的难度颇大。本文仅就疾病的概念、病名诊断的必要、病名中存在的问题、主症能否作病名和疾病的分类等作初步探讨。对于病名的命名形式、命名原则和具体作法,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医临床术语规范化、系统化研究现状,以及前期构建的“中医临床术语集”存在分类结构不完善、概念间关系不清等问题,难以发挥支持中医临床的作用。探讨解决现有问题的系统构建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领域本体构建方法,构建符合ISO规范中医药语义网络的顶层本体;并从语义关系中归纳出“类型间语义”,通过类间约束规范概念间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病名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病名在理论上、临床应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病名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角度 ,探讨了该病名的不足之处 ,在复习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基础上 ,提出中医用Wilson病或中译名“威尔逊病”取代肝豆状核变性病名 ,更有利于该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柱 《江苏中医药》2002,23(5):38-39
历代医家对因酒致病的论述颇多,多依临床表现特征而命名,复杂而不规范,内涵没有准确定义,外延缺乏严格界定,给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学术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已不能满足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需要.目前的中医书籍,包括教材,未能给饮酒所致诸多疾病以明确命名.而确立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或提示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包括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演变趋势等)的病名,使该病的病名科学化和规范化,是酒伤研究首先遇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临床实践中,对于神经疾病的中医疾病诊断,存在着难诊、误诊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医病名数量远较西医少、水准远比西医低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对基础理论、教材标准、临床科研等方面作以分析后,建议扬弃众多低水准中医病名,中医疾病诊断采用西医诊断,这样中医病历的诊断就大多直接简化为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西医诊断的融入体现了发展,中医证候诊断的保留则反映了传承。这一诊断范式在临床上更加切合实际,有助于解决难诊、误诊等问题,还可以与时俱进、接轨国际;理论上将推动中医对脏腑(尤其是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并确立辨病治疗理论。与辨证论治相比,辨病治疗对于疾病更具有针对性,其一旦完成,将会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确立以来治疗范式的重大变革,并将使中医突破传统、步入现代,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肺炎是小儿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为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特征。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改善肺循环、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从辨证分型、专法专方以及经方加减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中医内治法对本病的治疗方面的进展。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关于本病的描述,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积累了诸多经验,特别是近些年,在古代治疗基础上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也存在诸如辨证分型命名繁多,治疗方法缺乏规范统一,药物剂量、方剂中各中药比例搭配等方面均缺乏深入研究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医务人员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讨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医疾病辨证规范和辨证论治,已成为中医临床和科研的基本依据和主攻研究方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行业标准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笔者发现,此标准围绕西医疾病辨证规范,普遍存在西医疾病临床表现与所属诸证的症状差异悬殊的问题,进而导致虚拟症状大量出现,使病辖诸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分析认为,由基于中医疾病辨证转换到围绕西医疾病辨证,学术界对可能出现的深层问题估计不足,进而导致虚拟症状乃至虚拟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浅谈建立中国医学病名及其系统的紧迫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中国医学病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现代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整理和建立起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中医病名命名方法。方法:学习中医学传统著作,分析历史上中医病名存在问题,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和辨证唯物观点提出命名法则和方法。结果:中医病名的整理,一要保持中医特色,注意继承传统精华之内容;二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及新疾病谱的涌现,其整理和描记初步提出可用继承、充实、撮合,语言、现代、中西医通用等9种方法。结论:中医病名一定要改革,而且要规范地建立起来,并形成有序而严谨的系统,本文对此作出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艾滋病以来,医务工作者就对这一新生病种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其治疗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指南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但是艾滋病的治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指导仍很不完善,特别是中医治疗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虽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其作用机制不清;2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3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临床试验总体水平较低,说服力及可重复性不高;4中药研究经历了从单味中药、复方到中成药的发展阶段,但是研究多不规范,没有按照新药开发要求,药物的基础研究较少,只有少数中药复方进行了相关药效学研究,中药新药很少;5中医指南及临床技术指导原则较少,且没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统一标准;6现行艾滋病中医临床技术指导应用范围较窄,更新较慢;7艾滋病中医规范化临床技术指导原则很少被西医认可及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中医肺病学科不同于西医呼吸病学科,研究对象是肺系统疾病,内涵包括肺系统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解剖定位、生理病理特点)、肺系统疾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常见症状辨证要点、治则治法、预防及预后;疾病范围:与肺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有关类病证。外延可分为三类:1相近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临床药理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2相邻学科: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化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养生康复学、医学统计学等;3边缘学科: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心理学、数学、化学等;西医肺脏病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手段及进展亦为其外延部分。目前中医肺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肺气虚证的基础及临床、中医药防治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防治哮病(支气管哮喘)等。未来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尤其是藏象理论,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和方法,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回顾脾阳虚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将其分为模拟传统中医病因的造模方法和现代医学造模方法。目前尚无公认的脾阳虚证造模方法,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现代医学造模方法不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规律;模型动物的阳虚症状评价不确切;某些造模方法同时可致其他病症;脾虚证模型的名称混乱不统一;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造模方法难以区别等。脾阳虚证模型的评价指标种类繁多,但国内尚未形成标准的模型评价体系。目前,模型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不规范之处:模型动物的宏观症状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指标;缺乏中医特色的舌象、脉象;反证方剂的选择不统一;相似的证候未排除;微观指标混乱不成体系等。本文将就脾阳虚证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