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桂医学是指与八桂区域密切相关的传统医学,是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地方医学,由于学术继承及师承授受形成了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包括八桂妇科流派、八桂针灸流派和八桂骨伤流派,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是八桂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髓,亟待后学者研究探讨并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八桂骨伤流派起于先秦,盛于当代,像一只奇葩树立于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八桂骨伤流派不仅吸收了当地壮族医学的精髓,还与中医骨伤学紧密结合,在吸收西方医学的同时,创立新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八桂骨伤流派"及其学术特色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金明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3):7-8
朝医四象医学理论体系有天人性命整体观,阴阳、“四维之四象”理论结构,四象人辨象学说,“精、气、神、血”与肺脾肝肾四脏及其党与的关系,“药乃局限于人”的药性观,创立四象病理学说,创立辨象施治原则,创立了以四象养性为主要内容的预防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出现过众多的医学流派,而形成众多医学流派的特殊原因是中国古代以帝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以跟师学徒为主体的教育体制。由于医学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是医学理论发展的动力、是医学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两种模式看引循证医学入传统针灸模式的必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两种模式。即以经络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模式,和以神经学说、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和神经-免疫网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现代模式。现代模式已经被世界认同,传统模式的发展却面临困境。循证医学(EBM)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引进和推广EBM的方法可以大大促进传统针灸学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根据安迪光教授的研究:中国回回医学理论体系是以天人浑洞的“真一”为核心,以元气、阴阳、四元、三子、七行学说为基础,并兼收希腊医学的四元素、四体液与国际分空学说。天人浑洞的“真一”内涵妙质元气,元气两仪阴阳,阴阳化而生水火,水火交错,万物化生,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生“土”,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中称为“三于”,而当三者形成后万物无不靠它而资生,所以又称三母。在自然生化过程中,万物按一定生成次序先后问世,先者为其胜,… 相似文献
9.
形成众多医学流派的特殊原因是中国古代以帝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以跟师学徒为主体的教育体制。由于医学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是医学理论发展的动力,是医学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刃针疗法(1)——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对针灸的理论和临床有了较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化橘红的历史源流及现代发展进行探索,了解化橘红历代的发展和变迁,并初步建立其标准体系。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检索平台对各方面有关化橘红和中药标准体系的文献进行查阅,并对化橘红现代栽培技术、加工技术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对化橘红的标准体系构建进行前瞻性的设计并得出研究结论。现存最早记录化橘红的文献见于南北朝时期,其药用价值的发现是在宋代以后,用药是在橘皮、橘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化橘红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良好,化橘红栽培面积迅猛增长,形成了一些规模化、集约化的橘红基地。化橘红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化橘红种子种苗选育技术规范、栽培技术规范、施肥除草技术规范、灌溉排水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药材等级标准、饮片炮制工艺规范、饮片质量标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14.
以《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依据,对张锡纯中风病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探讨。认为秉承发挥《内经》奥旨,提倡冲气学说;集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学术成就,用以辨别中风虚实内外,阐释病因病机;宗徐灵胎,治以化痰通络;法王清任,丰富发展益气活血法;重视张山雷《中风斠诠》,共同完善中风病的病机区分等五方面,为张锡纯中风病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医家治疗失眠的中医药治疗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一定临床参考。方法:利用频数分析法分析43位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的医案。结果:纳入病案中43个处方使用中药涉及9大类,共156种,药物累积使用频次591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71次,28.9%)最高,其次为安神药(128次,21.7%)。单味药中酸枣仁、甘草、远志、白术使用频率最高,药物多归脾经(11次,18.3%)、肝经(11次,18.3%)或心经(14次,23.3%)。常见的对药配伍有酸枣仁+甘草(12.9%)、酸枣仁+远志(11.41%)、远志+甘草(11.41%)等,常见的角药配伍有酸枣仁+远志+甘草(18.3%)、酸枣仁+远志+茯苓(10.88%)、酸枣仁+当归+甘草(6.8%)等。治则主要有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泻火、养血安神、滋肾固精、祛湿化痰、交通心肾、补益肝阴、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活血化瘀等1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养心安神法(17.5%),其次为健脾益气法(12.3%)和疏肝理气法(12.3%)。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安神药为主,且主归心、脾、肝经,益气安神为失眠最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17.
历版<中医学基础>中病因学说一直沿用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痰饮瘀血、饮食劳倦、疫疠、外伤和虫兽所伤.笔者通过多年观察,认为一些疾病已不能用上述病因涵盖和诠释,于是提出在中医病因学说中应增加污染浊气致病、毒气蒙蔽清窍致病、药物及化学物致病、辐射致病等病因新说,这些观点对完善中医病因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