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展基于现代技术的中医脉诊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中医药行业内外现代脉诊研究,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在脉诊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技术方面的运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为中医脉诊  相似文献   

2.
对蒙医学脉诊方法与中医学脉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脉诊在两个传统医学体系中均是比较重要的诊断方法,而且蒙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渊源关系,中医脉诊的内容经过藏医学的吸收传入蒙古地区成为蒙医学诊断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诊脉部位、诊脉时间、诊脉前的准备、按脉手法以及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病脉象等均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脉诊研究     
<正>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项诊断方法,脉诊对深入发掘中医理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发展现代医学都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关于脉诊的研究主要包括脉诊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客观化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后者的兴起更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1关于脉诊的古代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拉毛吉甘肃省夏河县藏医院(747100)主题词脉诊传统医学/藏医中医疗法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浅表探查脉象,以了解肌体元气盛衰的变化,判断病邪对脏腑的影响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在藏医和中医的诊断学中占有重...  相似文献   

5.
脉轮、脉道和脉敏是印度传统文化尤其是阿育吠陀和瑜伽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脉轮有所认识,但是对脉道和脉敏了解有限。在整理国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介绍阿育吠陀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十四条主要脉道、一百零七个脉敏、脉轮、脉道和脉敏的连接关系,以及脉轮、脉道和脉敏在阿育吠陀及瑜伽中的应用。分析主流数据库中对于脉轮、脉道和脉敏疗效的评测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医学藏医、蒙医、傣医以及中医学等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脉诊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医学古老而神圣,其脉学理论渊深博奥。中医脉诊即切脉,是我们祖先千百年前就已广泛使用的人体心血管医学检查手段,被誉为是无创伤性诊断的巅峰[1]。长久以来,脉诊全凭医师手感,不可见,不客观,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其实不然,这种局面可以得到改观。笔者最近发明了一种计  相似文献   

9.
脉诊作为传统中医药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近年来脉诊客观化取得重要进展,脉图作为一项灵敏的生理、病理信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诊断技术。对近10年脉图诊断在生理评价、临床病证诊疗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对脉诊客观化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诊断方法.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现象或简单图形来比喻和描述.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试图把古老而深奥的中医脉象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脉象图像化、客观化、数据化.由于脉诊客观化是中医诊断客观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先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面临着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合法性和教育行为的无序性之间、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之间等几大矛盾的挑战;提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接轨、国际人才与联合发展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化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开展中医药术语翻译的课题研究对促进中医对外交流和中医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就术语英译规范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曲丽芳 《中国针灸》2008,28(1):68-70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象术语英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海外学者对中医脏腑功能活动的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尽管30年中医海外传播之路使中医翻译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藏象术语英译中仍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之处。本文试举例说明部分藏象术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从古今词语变化、脏腑功能考证、临床病证观察等几方面对其值得改进之处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术语学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有的中医“汗”症术语为基础进行扩展,以ICD 多轴心等级分类为指导思想,提出中医“汗”症的细目分类原则,最终确定中医症状下“汗”类症状的分类规则,推动中医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在解决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和术语规范化研究瓶颈问题上。文章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四诊以及四诊合参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诊断术语规范化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总结提出中医诊断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主要包括文件格式标准、分析标准、交换标准和术语标准4大类.其中交换标准和分析标准目前备受关注的是CDISC标准.数据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国内临床试验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桎梏,如何应用国际临床数据标准缩小中医药临床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个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简要就CDISC和其具体的两个标准以及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化中的意义进行了较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并针对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全面运用CDISC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加强相关中医语义结构及术语标准研究是解决全面应用CIDSC标准问题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国际化进程和正在研究课题现状,探讨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面临的国际竞争,人才缺乏等问题。并且认为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董燕  崔蒙 《世界科学技术》2009,11(4):612-616
本文总结了我国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国际化进程和正在研究课题现状,探讨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面临的国际竞争,人才缺乏等问题。并且认为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医药诊疗模式适应现代疾病谱,并具有"整体观、恒动观、时空观"等特色,其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然而,受中医思维逐步淡化、中药质量存疑、疗效评价方法不当及虚假医疗屡禁不止等诸多因素干扰,中医药临床疗效遭到质疑,加上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中医药公信力急剧下降。同时中医药国际化道路曲折,深陷技术贸易壁垒及"去中国化"等一系列困境。中医药标准化作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前提。本文认为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要想摆脱上述困扰,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并提出了借助标准化维护公信力、传承中医诊疗技术和保障中药质量和安全、克服技术贸易壁垒及纠正"去中国化"等系列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is an integral and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CM theory, and goes beyond philosophic concep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ncept of TCM syndromes and summarizes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biologic foundation of syndromes. In addition, insight is provided into the promo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by enforcing uniformity of TCM terminology, applying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o minimize subjective effects. Also incorpo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such as data mining and structure modeling, as well as integrating findings on biomark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Consideration is made of the fundamental TCM aspects of syndrome elements, symptoms, phenotypic features, as well as diseases, to form an integral process in the diagnostic path. We believe tha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 basis of the TCM syndrom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will improve diagnosis, which in turn will enhanc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disease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