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郭堃  杨鹏斐  李廷保 《新中医》2020,52(9):44-45
孤本《原幼心法》是明·彭用光所撰的儿科专著,共3卷。书中论述孕产及小儿养护应注意事宜,阐述儿科疾病病因病机、四诊用药、治则治法、据证定方,在临证辨治儿科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家叶桂是吴门温病医派的代表,不仅对温病学说贡献突出,在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也独具特色。叶桂治疗痞满临证经验颇丰,《临证指南医案》等多部医案均有记载。从病因、病机、治疗上总结其诊治经验,病因分外感内伤,病机以气机阻滞为本,与肺、肝、脾的气机失调相关。治疗融入温病理论,祛除温邪,调和营卫;借鉴仲景思想,善用经方,随证化裁;运用六经辨证,补泻兼施,温清得宜。其独到的辨证思想和用药方法为后世开启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顾武军教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著名伤寒学家,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近50余载,颇有疗效。在《伤寒论》方面有颇多研究,临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得心应手。笔者随顾老学习期间,有幸侍诊在侧,见其处方用药多用仲景方,十分得心应手,每有所悟。现撷顾老治疗低热证、唇炎、喉源性咳嗽验案3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存文献《诗经》是最早记载中医药物的书籍,共记载50多味中药。按照药对配伍准则,两味中药进行相互组合,构成辨治妇产科疾病常用药对,在临床治疗带下崩漏病、产后妊娠病、绝经前后诸证、经期乳房胀痛病及妇产科杂病中发挥功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妇产科疾病配伍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进忠教授具有丰富的中医临证经验,且于临证中每能圆机活法,巧施变化。朱先生大作《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珠玉遍是,满目琳琅。本文寥集书中朱先生应用东垣清暑益气汤经验以使读者窥豹一斑。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方剂学多以附方形式列于王氏清署益气汤之后,难免瑜亮之嫌,后学之人亦多有泥于其治暑之名者。朱先生却能不落窠臼,巧学活用。书中运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获效者,涉病良多,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特点;书中论及东垣清暑益气汤所治病证之病机,于临证应用该方颇有启迪,且有仅以脉象论病机者,恰恰体现了朱先生临证重脉诊的特点;朱先生书中也对该方立法方义进行了解析,验于书中二十余案,自能有助于愈疾。  相似文献   

6.
产后痹治验     
王福林主任医师行医已近30载,辨证及遣方用药经验独到,临证处方精当,善治疑难杂症,学验俱丰,对产后痹诊治颇有建树.笔者有幸侍诊,深得教诲,受益匪浅,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仲景脉法贯穿《伤寒杂病论》整套诊治体系,是正确应用经方的客观凭据,本文先简述脉诊源流;然后介绍仲景脉法的基本要点和操作要领,即仲景常用脉法和寸口分部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仲景平脉特点,以期知常达变;再论述仲景以阴阳脉法为辨证总纲,察独和脉症(证)并举的脉诊要点。并以浮脉为例,阐述仲景脉法在病脉证治体系中的具体操作要领,即通过脉诊与已知证素,推测病因,确立病位,判断病性,阐述病机,确立病证,指导治则、处方用药,判断疗效、预后、传变。  相似文献   

8.
王素云 《河南中医》2021,41(2):201-204
郑重光临证治病尤为尊崇仲景六经辨证,在医案中反复强调治病宗经之论.其认为,当归四逆汤证中脉象虽细而欲绝,但是必重按有力,遵从仲景的理论,认为阳证阴脉,法当难治,并提出了阳证阴脉,舍证从脉的辨证方法,即阳证阴脉,以脉为准,强调了脉诊在临证中的重要性.运用当归四逆汤辨治厥阴痢疾、厥阴疟疾、虾蟆瘟等,临床用药特点有:擅用姜附...  相似文献   

9.
以土助土,于平淡中见神奇──余听鸿治肿胀案赏析山东中医药大学更生(250014)关键词余听鸿,肿胀清末名医余景和,字听鸿,为孟河名医费兰泉之高足,学有渊源,医技精湛。临证善治内科杂病,兼能外喉诸科。处方崇尚平淡,用药妙在空灵,每于有意无意之间而起沉疴...  相似文献   

10.
余听鸿用药特色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生 《中医杂志》1995,36(10):584-586
余听鸿,名景和,晚清著名医家,临证治病,深思敏悟,圆机活法,尤其对疑难危重之病,多能详察明审,做出适应机转的有效治疗方法。所著《余听鸿医案》一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年版),是其经验精华之总结,可谓医林珍璧,足资后学参悟。本文仅就其用药特色,探讨如下。1 辨证精当,用药纯正余氏每当临证之时,必以脏腑经络辨证为基础,详辨寒热虚实,作为立法用药之依据。如一患者因事成讼,郁怒伤肝,少腹膨胀,小便三日不通。余氏诊曰:“肝气郁结,气滞不化,厥阴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金匮要略》妇人3篇,开创了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对妇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妇产科学在保障妇女身体健康及预防、治疗各种妇产科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有密切联系,而且蕴含了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根据妇产科的学科特点,挖掘妇产科的思政元素,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应用建中汤方证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著,由其门人华岫云等依据叶天士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书中辑录经方医案展示了叶天士的诊疗经验和思想且包括许多方症具备的案例,反映了叶天士对张仲景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心得,是对张仲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应用仲景泻心汤方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证指南医案》记录了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诊疗经验,由其门人华岫云等依据叶氏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其辑录运用经方医案数量可观,反映了叶天士的医学思想和思路方法,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泻心汤方名,或药物组成确为仲景泻心汤,或虽未明确方名,但明确提出泻心法,且方症具备的案例有22例进行分析,归纳叶天士对仲景泻心汤的临床应用,对继承和发挥张仲景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麻黄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临床多将其运用于风寒郁滞腠理导致的经络不通和肺气失宣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总结治学心法,结合自己对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的理解和感悟,在经方、古方的运用上常看似不寻常道,却能收获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跟随许润三教授门诊多年,兹总结许润三教授将麻黄汤妙用于临床杂病(抑郁症、慢性便秘、失眠)治疗之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对于疾病证治规律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原因很多,但总不离者有三:其一,此书乃仲景多年真实临床实践之产物;其二,此书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三,此书论病多且载法精。也正是基于这三点,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规律研究也当求之于《伤寒杂病论》。细细观之,仲景书中IBS的主要症状论述颇丰,且证候丰富,方药俱备,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具有较为稳定之优势。故而,研究IBS辨证应当借助于经典的力量,力求发现隐藏在其中可循之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汇集陈修园著作中妇产科学术理论,就其调经、种子、孕期、产后等方面理论和临床治验分析讨论,以期其妇科学术思想指导当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肠痈之症;所主证候病机多为阳气不振、热毒内蕴、化腐成脓。朱宗元教授临证善用此方灵活化裁,取其善入下焦、寒热并用、温阳健脾、清热祛湿化瘀的功效用来治疗带下病,充分体现了"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思想,对临床证属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诊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五脏阳气虚衰可直接或间接引发抑郁的相关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有多种临床症状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综合其治疗方案,张仲景多从扶固阳气着手进行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扶阳思想入手,探析五脏阳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